×
以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广东现代化建设研究(奋力建设现代化新广东研究丛书)

包邮以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广东现代化建设研究(奋力建设现代化新广东研究丛书)

1星价 ¥33.2 (6.9折)
2星价¥33.2 定价¥4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8177960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4-07-01
  • 条形码:9787218177960 ; 978-7-218-17796-0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教育、科技和人才三要素为重点研究广东现代建设的专著。全书从宏观战略角度出发,结合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展现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与广东现阶段发展的关系,直面广东当下教育、科技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并论述了未来应如何在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等开启新篇章,对于进一步把握广东人才强省和科技兴省的战略决策、推进广东现代化建设新高度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目录

**章 教育、科技、人才的国家战略与广东部署

一 教育、科技、人才战略:“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1.“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实现高质量教育发展

2.“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实现高水平科技创新

3.“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实现人才高品质发展

二 教育、科技、人才战略的逻辑关系

1.发挥科技自立自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作用

2.重视教育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与先导性作用

3.促进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

第二章 砥砺奋进,广东开创教育强省新局面

一 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

1.学前教育

2.义务教育

3.高中教育

4.职业教育

5.高等教育

6.特殊教育

7.终身教育

二 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1.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2.深化课程教学体制改革

3.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 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国际化发展

1.广东教育信息化改革发展

2.广东教育国际化改革发展

第三章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广东省教育现代化

一 直面挑战:认识广东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形势

1.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2.充分认识广东推进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新挑战

二 躬身入局:把握广东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时代使命

1.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2.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

3.增强教育现代化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引领力和支撑力

三 攻坚克难:落实广东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时代任务

1.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2.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3.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四章 阔步笃行,广东科技强省迈上新台阶

一 战略科技力量实现新突破

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

2.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3.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二 “十年磨一剑”加强基础研究

1.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2.重视科研人才培养

3.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4.借力大湾区,构建基础科研合作新格局

三 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

1.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基”

2.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闭环”

3.构建良好创新生态

第五章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更高水平科技创新强省

一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完善产业环境制度建设

2.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3.培养发挥全民创新意识

二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集聚科技创新人才

1.完善科技创新资金保障机制

2.持续深化改革,保障资金投入规模

3.集聚创新关键人才

三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2.发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特有优势

3.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四 拓宽科技发展视野,锚定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枢纽

1.加快建设国家科学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

2.加快形成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

3.坚持着眼全球配置一流科创资源,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第六章 奋楫扬帆,广东开辟人才强省新篇章

一 人才是国家兴盛之本

1.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力量

2.人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高地

3.人才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二 坚持人才强国战略

1.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2.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

3.坚持“四个面向”

4.坚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5.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6.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三 奋力开创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新局面

1.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效突出

2.健全“引育用留”机制,汇聚多方英才

3.重大人才专项和人才工程成为靶向引才育才重要抓手

第七章 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建设世界高水平人才创新高地

一 人才引进与流动

1.以广阔视野集聚国内外人才

2.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引进紧缺型人才

二 人才培养与开发

1.回答好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2.完善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

三 人才评价与激励

1.完善人才评价

2.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力

四 人才服务与保障

大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2.保障人才待遇,健全完善人才服务机制体系

第八章 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支撑广东现代化建设

一 理论引领:坚持科学理念指导

1.树立大教育观

2.树立大科技观

3.树立大人才观

4.树立系统观念

二 体制机制保障:创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1.创新一体化发展的整合体制机制

2.创新一体化发展的动力体制机制

3.创新一体化发展的保障性体制机制

三 过程管理:做好一体化发展的全过程管理

1.强化规划引领

2.注重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资源衔接与合作管理

3.加强后期考核评估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3.培养发挥全民创新意识

创新文化来自创新意识。培养全民创新意识,重视将人们的创造性改造为能力,有利于广东实现建设更高水平科技强省的目标。

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教育水平,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其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育人全链条。坚持立德树人,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将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建立科学、多元的发现和培育机制,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开展英才计划、少年科学院、青少年科学俱乐部等工作,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开展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等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平台建设。开展农民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等级认定,加大高素质农民、农村电商技能人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经营者的培训力度,培养大批适应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加强农村科普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科普基础设施,强化农村中学科技馆、乡村学校少年宫等建设,提高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的巡展频率,建设一批科普教育基地。

实施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大力强化技能创新。开展“众创杯”“创客广东”等创业创新大赛以及广东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劳动和技能竞赛等多层级、多行业、多工种的劳动和技能竞赛。建设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发挥企业家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示范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提高企业家科学素质,引导企业家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和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推动者。鼓励企业积极培养使用创新型技能人才,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

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培训。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公务员培训规定》,完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教育培训机制,把科学素质教育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长期任务和重要内容。加强前沿科技知识、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学习,突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培养,增强把握科学发展规律的能力。大力开展面向基层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培训工作。在考核录用中落实科学素质要求。不断完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考核评价机制。在公务员录用考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任职考察等工作中,强化科学素质有关要求。

作者简介

刘燕,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其他项目十余项。代表性成果有专著《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重构》,论文《“中国模式”:挑战与提升策略》《权力与资本的“联姻”:形成机制与对抗策略》《中国转型模式:一个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俄罗斯转型教训与启示:基于制度陷阱问题的分析》《竞争与超越:意识形态战略规划与策略选择》等。

禹世波,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