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19506391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18
- 出版时间:2024-12-01
- 条形码:9787519506391 ; 978-7-5195-0639-1
内容简介
冷战结束后,许多在地理上、战略上和政治上处于全球性大国夹缝下的力量缺失地带开始凸显,如东欧、中亚、高加索和中东等地区。全球性大国围绕这些地带内的很多国家展开了激烈的地缘政治博弈,本书将这些国家称为“中间地带国家”。本书以“中间地带国家”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分析、案例分析和层次分析等研究方法,论述中小国家的自主性、国家间结构性矛盾和通道政治等核心概念的内涵。基于对上述核心概念的研究,本书总结出“中间地带国家”通道政治的形成和运行机制,从而构建“中间地带国家”通道政治理论,以中东、外高加索和东欧地区的“中间地带国家”为案例来进一步深入研究“中间地带国家”通道政治的内涵。
目录
导论// (1)
**节论题的提出// (1)
第二节文献综述// (3)
第三节本书设计思路// (15)
**章“中间地带国家”通道政治理论框架建构// (20)
**节“中间地带国家”通道政治形成的内因// (20)
第二节“中间地带国家”通道政治形成的外因// (30)
第三节“中间地带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58)
第四节“中间地带国家”通道政治的形成// (72)
第二章中东阿勒颇军事通道政治// (88)
**节叙利亚的“中间地带化”// (89)
第二节叙利亚阿勒颇军事通道政治的形成// (109)
第三节美俄对阿勒颇军事通道的争夺// (123)
第四节俄罗斯单独掌控阿勒颇军事通道// (138)
第三章外高加索能源走廊通道政治// (143)
**节格鲁吉亚的“中间地带化”// (144)
第二节外高加索能源运输走廊通道政治的形成// (170)
第三节外高加索能源走廊通道政治博弈// (199)
第四章欧洲天然气管线通道政治// (220)
**节地缘政治与经济分裂下中东欧国家的
“中间地带化”// (220)
第二节通道政治博弈之初:三次欧洲天然气管线争端// (231)
第三节俄罗斯对欧洲能源出口的多元化// (243)
第四节欧洲天然气管线通道政治的形成和运行机制// (259)
第五节依赖与反依赖:俄欧能源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265)
结语“中间地带国家”通道政治的对比与总结// (276)
参考文献// (291)
相关资料
冷战结束后,许多在地理上、战略上和政治上处于全球性大国夹缝下的力量缺失地带开始凸显,如东欧、中亚、高加索和中东等地区。全球性大国特别是美俄围绕这些地带内的很多国家展开了激烈的地缘政治博弈,本书将这些国家称为“中间地带国家”。本书的研究源于对“中间地带国家”产生原因的思考,以及对全球性大国以何种方式介入“中间地带国家”所进行的思考。作者发现,对于美俄博弈下的部分中小国家而言,自主性不足是其成为“中间地带国家”的内因,美俄在结构性矛盾规范下所产生的地缘政治竞争是其成为“中间地带国家”的外因。对美俄而言,其干预“中间地带国家”内政外交*重要的内容和方式之一就是介入“中间地带国家”的地理性通道,而美俄等全球性大国与“中间地带国家”围绕通道的走向、利用和主导权展开的博弈则构成了“中间地带国家”的通道政治。本书以“中间地带国家”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分析、案例分析和层次分析等研究方法,论述中小国家的自主性、国家间结构性矛盾和通道政治等核心概念的内涵。基于对上述核心概念的研究,本书总结出“中间地带国家”通道政治的形成和运行机制,从而构建“中间地带国家”通道政治理论。在上述理论指导下,本书以中东、外高加索和中东欧的“中间地带国家”为案例,进一步深入研究“中间地带国家”通道政治的内涵。在始于2011年的叙利亚冲突中,该国北部城市阿勒颇成为以美俄为首的两大地缘政治集团激烈争夺的临时性军事通道。苏联解体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动在格鲁吉亚领土建设绕过俄罗斯的能源管道,格鲁吉亚凭借其能源过境国的战略地位而成为西方打破俄罗斯能源出口垄断的重要砝码。2004年爆发“橙色革命”后,乌克兰在美俄博弈下逐渐陷入动荡和内战的漩涡,这突出表现为在美国和欧盟的支持下,乌克兰就进口天然气的价格问题和该国天然气管线的收益问题与俄罗斯展开激烈博弈。通过理论和案例分析,本书得出结论:在结构性矛盾规范下,全球性大国尤其是美俄进行地缘政治竞争是“中间地带国家”无法改变的外部空间状态,其在通道政治中只有学会于美俄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并促进美俄关系向合作而不是对抗的方向发展,才能获得国家的长治久安。一、本书的难点、重点和研究目标本书的难点:大国关系本就纷繁复杂,美国这个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与俄罗斯这个昔日公认的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尤为如此,对国家间结构性矛盾的内涵以及美俄结构性矛盾作多层面、全方位的详细论述是本书的*大难点。本书的重点:对“中间地带国家”的发展与演进机制,以及“中间地带国家”通道政治的形成与运行机制这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得出一般性结论。本书的研究目标:通过从理论层面和案例层面对“中间地带国家”的通道政治进行分析和解读,探究“中间地带国家”在全球性大国博弈背景下的生存和发展之道。二、本书的创新之处首先,国内外文献在理论层面关于国家间结构性矛盾的系统论述不多,通过结合大国间的历史事件和相关国际关系理论,本书多层面、全方位地对国家间结构性矛盾进行理论性梳理、分析和总结。其次,国内外文献关于“中间地带国家”和“中间地带国家”通道政治的论述不多,相关文献多为论述大国在“缓冲地带”的地缘政治博弈。本书试图在王鸣野教授所著《“中间地带”的博弈与困境》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完善“中间地带国家”通道政治理论研究。*后,国内外政治学文献关于通道的论述多为解读世界重要地理性通道的战略意义,而较少有文献从通道政治博弈的起源来研究相关问题。本书以哲学范畴中“矛盾论”内外因辩证原理来解读“中间地带国家”通道政治形成的原因和运行的机制,力图使本书在理论叙述上更加细化且更具创新性,使“中间地带国家”通道政治理论更具解释力。通过研读美俄围绕中东叙利亚、后苏联空间的中东欧国家以及其他地区殊死博弈的大量案例,可以看出:存在结构性矛盾的美俄对地区影响力和主导权的争夺实质上都是为了争取获得更多通道,即通向世界各地的主导权力。但关于“通道”的概念早已超出了传统的道路的意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赋予“通道”全新内涵。例如,网络“通道”已经无所不在,这使得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更加严峻;电磁“通道”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资产;太空“通道”已经是国家探索宇宙和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介质。不过,以上几个领域的问题已经超出本书的研究范围,本书所研究和论述的通道仍然是以传统的地缘政治为主要范围的地理性通道。三、本书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本书所研究的“中间地带国家”的通道政治问题,既是全球性大国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得不面对且必须处理好的关键问题,也是“中间地带国家”自身在争取国家利益*大化的过程中所必须解决好的棘手问题。冷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爆发危机、动乱和战争的国家多为处于全球性大国特别是美俄影响下的“中间地带国家”。因此,“中间地带国家”是否安宁与稳定对世界和平有重大影响。由于“中间地带国家”与外部连接的通道是全球性大国干预这些国家内政的重要渠道,因此研究“中间地带国家”、全球性大国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为争夺这些通道的主导权所引发的地缘政治博弈,就成为分析部分自主性不足的中小国家出现动荡政局,并成为“中间地带国家”的关键一环。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书有两个层次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一方面,在内部紊乱和外部干预客观存在的背景下,通道成为“中间地带国家”和全球性大国互动的结合点,通道政治的演进过程就是各个“中间地带国家”和全球性大国以通道为平台进行地缘政治博弈的进程。分析中东、外高加索和中东欧这三个“中间地带”通道政治进程中各国的得失,有助于找到“中间地带国家”在大国夹缝中正确的生存发展之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中国的崛起是冷战结束后东亚乃至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变化之一,一些新的“中间地带”和“中间地带国家”由此相应产生,这使中国也面临处理与“中间地带国家”通道政治有关的外交问题。通过从理论层面分析“中间地带国家”通道政治的形成和运行机制,以及从案例层面分析美俄在中东、外高加索和中东欧这三个“中间地带”通道政治中的具体实践,可以总结出全球性大国与“中间地带国家”在地缘政治博弈中的经验教训,进而为中国解决下列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1)中国在“中间地带国家”的通道政治中如何处理与其他全球性大国的复杂关系;(2)中国在通道政治中如何处理与“中间地带国家”的关系;(3)中国如何推动“中间地带”的和谐与稳定,从而为自身的发展赢得长期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为世界和平作贡献。
冷战结束后,许多在地理上、战略上和政治上处于全球性大国夹缝下的力量缺失地带开始凸显,如东欧、中亚、高加索和中东等地区。全球性大国特别是美俄围绕这些地带内的很多国家展开了激烈的地缘政治博弈,本书将这些国家称为“中间地带国家”。本书的研究源于对“中间地带国家”产生原因的思考,以及对全球性大国以何种方式介入“中间地带国家”所进行的思考。作者发现,对于美俄博弈下的部分中小国家而言,自主性不足是其成为“中间地带国家”的内因,美俄在结构性矛盾规范下所产生的地缘政治竞争是其成为“中间地带国家”的外因。对美俄而言,其干预“中间地带国家”内政外交*重要的内容和方式之一就是介入“中间地带国家”的地理性通道,而美俄等全球性大国与“中间地带国家”围绕通道的走向、利用和主导权展开的博弈则构成了“中间地带国家”的通道政治。本书以“中间地带国家”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分析、案例分析和层次分析等研究方法,论述中小国家的自主性、国家间结构性矛盾和通道政治等核心概念的内涵。基于对上述核心概念的研究,本书总结出“中间地带国家”通道政治的形成和运行机制,从而构建“中间地带国家”通道政治理论。在上述理论指导下,本书以中东、外高加索和中东欧的“中间地带国家”为案例,进一步深入研究“中间地带国家”通道政治的内涵。在始于2011年的叙利亚冲突中,该国北部城市阿勒颇成为以美俄为首的两大地缘政治集团激烈争夺的临时性军事通道。苏联解体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动在格鲁吉亚领土建设绕过俄罗斯的能源管道,格鲁吉亚凭借其能源过境国的战略地位而成为西方打破俄罗斯能源出口垄断的重要砝码。2004年爆发“橙色革命”后,乌克兰在美俄博弈下逐渐陷入动荡和内战的漩涡,这突出表现为在美国和欧盟的支持下,乌克兰就进口天然气的价格问题和该国天然气管线的收益问题与俄罗斯展开激烈博弈。通过理论和案例分析,本书得出结论:在结构性矛盾规范下,全球性大国尤其是美俄进行地缘政治竞争是“中间地带国家”无法改变的外部空间状态,其在通道政治中只有学会于美俄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并促进美俄关系向合作而不是对抗的方向发展,才能获得国家的长治久安。一、本书的难点、重点和研究目标本书的难点:大国关系本就纷繁复杂,美国这个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与俄罗斯这个昔日公认的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尤为如此,对国家间结构性矛盾的内涵以及美俄结构性矛盾作多层面、全方位的详细论述是本书的*大难点。本书的重点:对“中间地带国家”的发展与演进机制,以及“中间地带国家”通道政治的形成与运行机制这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得出一般性结论。本书的研究目标:通过从理论层面和案例层面对“中间地带国家”的通道政治进行分析和解读,探究“中间地带国家”在全球性大国博弈背景下的生存和发展之道。二、本书的创新之处首先,国内外文献在理论层面关于国家间结构性矛盾的系统论述不多,通过结合大国间的历史事件和相关国际关系理论,本书多层面、全方位地对国家间结构性矛盾进行理论性梳理、分析和总结。其次,国内外文献关于“中间地带国家”和“中间地带国家”通道政治的论述不多,相关文献多为论述大国在“缓冲地带”的地缘政治博弈。本书试图在王鸣野教授所著《“中间地带”的博弈与困境》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完善“中间地带国家”通道政治理论研究。*后,国内外政治学文献关于通道的论述多为解读世界重要地理性通道的战略意义,而较少有文献从通道政治博弈的起源来研究相关问题。本书以哲学范畴中“矛盾论”内外因辩证原理来解读“中间地带国家”通道政治形成的原因和运行的机制,力图使本书在理论叙述上更加细化且更具创新性,使“中间地带国家”通道政治理论更具解释力。通过研读美俄围绕中东叙利亚、后苏联空间的中东欧国家以及其他地区殊死博弈的大量案例,可以看出:存在结构性矛盾的美俄对地区影响力和主导权的争夺实质上都是为了争取获得更多通道,即通向世界各地的主导权力。但关于“通道”的概念早已超出了传统的道路的意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赋予“通道”全新内涵。例如,网络“通道”已经无所不在,这使得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更加严峻;电磁“通道”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资产;太空“通道”已经是国家探索宇宙和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介质。不过,以上几个领域的问题已经超出本书的研究范围,本书所研究和论述的通道仍然是以传统的地缘政治为主要范围的地理性通道。三、本书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本书所研究的“中间地带国家”的通道政治问题,既是全球性大国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得不面对且必须处理好的关键问题,也是“中间地带国家”自身在争取国家利益*大化的过程中所必须解决好的棘手问题。冷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爆发危机、动乱和战争的国家多为处于全球性大国特别是美俄影响下的“中间地带国家”。因此,“中间地带国家”是否安宁与稳定对世界和平有重大影响。由于“中间地带国家”与外部连接的通道是全球性大国干预这些国家内政的重要渠道,因此研究“中间地带国家”、全球性大国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为争夺这些通道的主导权所引发的地缘政治博弈,就成为分析部分自主性不足的中小国家出现动荡政局,并成为“中间地带国家”的关键一环。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书有两个层次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一方面,在内部紊乱和外部干预客观存在的背景下,通道成为“中间地带国家”和全球性大国互动的结合点,通道政治的演进过程就是各个“中间地带国家”和全球性大国以通道为平台进行地缘政治博弈的进程。分析中东、外高加索和中东欧这三个“中间地带”通道政治进程中各国的得失,有助于找到“中间地带国家”在大国夹缝中正确的生存发展之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中国的崛起是冷战结束后东亚乃至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变化之一,一些新的“中间地带”和“中间地带国家”由此相应产生,这使中国也面临处理与“中间地带国家”通道政治有关的外交问题。通过从理论层面分析“中间地带国家”通道政治的形成和运行机制,以及从案例层面分析美俄在中东、外高加索和中东欧这三个“中间地带”通道政治中的具体实践,可以总结出全球性大国与“中间地带国家”在地缘政治博弈中的经验教训,进而为中国解决下列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1)中国在“中间地带国家”的通道政治中如何处理与其他全球性大国的复杂关系;(2)中国在通道政治中如何处理与“中间地带国家”的关系;(3)中国如何推动“中间地带”的和谐与稳定,从而为自身的发展赢得长期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为世界和平作贡献。
作者简介
庄严,江苏徐州人,法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现为常州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国关系、国际战略、俄罗斯东欧中亚区域国别研究、地缘政治、能源政治。独立发表国际关系类论文数篇。
-
毛泽东选集(1-4)
¥80.0¥97.5 -
(平装)二战战史
¥17.1¥45.0 -
民众政府
¥9.5¥25.0 -
行省制度研究
¥11.2¥30.0 -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13.0¥28.0 -
国共两党关系概论
¥5.5¥13.0 -
毛泽东选集(全四册)普及本
¥72.9¥81.0 -
冲动的美国
¥27.2¥69.0 -
(平)邓小平时代
¥58.2¥88.0 -
毛泽东自述(增订本)
¥41.6¥58.0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6.0¥48.0 -
新政治科学
¥10.1¥26.0 -
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
¥11.5¥35.0 -
公众舆论与北洋外交
¥18.6¥55.0 -
中华民国外交史(1911-1921)
¥18.4¥58.0 -
解密档案中的张国焘
¥19.6¥58.0 -
跟着美军上战场-零距离解码战地美军
¥19.4¥36.0 -
强权与民声-民初十年社会透视
¥8.0¥22.0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9.4¥49.0 -
共产党宣言
¥7.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