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中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包邮思想中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星价 ¥46.8 (5.9折)
2星价¥46.8 定价¥7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4245863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2-01
  • 条形码:9787564245863 ; 978-7-5642-4586-3

内容简介

本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环境下应运而生,是面向上海财经大学匡时书院学生及全校学生通识选修课的教材。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编者致力于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分析其核心思想理念,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揭示中华人文精神;注重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与此同时,本书把培养学生分析、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现当代文化现象、社会现象的能力及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作为一以贯之的重点。 本书精心选取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10大专题作为授课内容: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思想;一体同构、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民生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亲仁善邻、兼容和合的天下思想;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道德追求;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此外,还有一讲总论: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性。 本书全程贯彻课程思政要求,着力培育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和人文精神,培育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使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分析问题。认知目标方面: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情感目标方面:培育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和人文精神、培育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能力目标方面:培养学生用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分析问题。

前言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向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使他们 喜爱中国文化、领悟中国思想进而坚信中国理论,具有重大意义。讲述中国故事,挖掘故事反映的文化因素、分析故事背后的中国思想,乃至与世界上其他有影响力的文化形态对比,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在内心深处为中华先祖前赴后继的伟大实践所感动,从而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①,增强民族自信与自豪,这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我们的教材建设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而进行的。 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已经有很多讲中国历史、中国思想、中国概况乃至中国文化的课程了,我们设计这样一门课程、编写这样一本教材,其价值何在? 特色何在? 我们的价值与特色就在于,以案例教学理念为指导,在讲述一个个生动的“中国故事”的同时,致力于挖掘故事背后的“中国思想”,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精华了然于心,进而能够融会贯通、游刃有 ①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前言中说:“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引自钱穆著:《国史大纲》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 1页。 余地分析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本教材力争将思想的深刻性和表达的生动性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得后有所悟。基于这样的考虑,每个专题都精心选择了与本专题内容相匹配的案例,案例后设计了一些具有区分度的问题,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案例内容的了解程度并激发其深入了解和探讨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一起挖掘案例背后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就水到渠成了。因此,案例既是课程导入的素材,也是课程讨论的重要载体。案例可以是历史故事,也可以是当代社会生活事件,还可以是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题材及形式不拘一格。基于上述想法,本教材精心打造能够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 十大专题,各讲题目依次为:**讲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思想,第二讲一体同构、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第三讲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第四讲安民富民、惠民利民的民生思想,第五讲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第六讲亲仁善邻、和合包容的天下思想,第七讲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第八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道德追求,第九讲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第十讲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讲的内容,意在使学生深入了解大一统思想的表现层面、鲜明优势。具体应了解:大一统表现为疆域一统、政治一统、思想一统、民族一统;大一统的优越性表现为:大一统政权有能力维护国家稳定,大一统国家形成了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大一统政治有利于实现百姓的大面积身份平等,大一统政治有利于促进文化发展和科技进步。通过本讲内容,使学生坚定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命运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不可分割、不能分裂,大一统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关键所在,也是当今全体中华儿女的共识。 通过第二讲的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家国情怀的演变历程、具体表现,特别是使其坚定认识到,家国情怀是与乡土观念、民族尊严、民族文化等紧密相连的,家国情怀既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深层逻辑,也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支撑。 通过第三讲的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德治思想具有以民为本、以人性善为基础及注重榜样示范、注重道德教化等特点;本讲还特别强调,德治 具体包括安民富民、轻徭薄赋、荒政救助、轻刑缓刑、道德教化与移风易 俗、王者无外与德化边疆等多方面内容。本讲内容*终落实为一点就是, 德治是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治理方式。 通过第四讲的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民生思想的主要表现和商业思想的表现,深入了解民生思想表现为养民保民、重农贵粟、均田与仓储等原则与理念。本讲*终落实为一点就是,民生问题是执政之基、治国之本。 通过第五讲的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特点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特别是了解天人合一思想与整体性认知方式的关系、与共通性思维方式的关系、与法自然的民族思维的关系以及天人合一在 农业生产、生态环保、断狱刑罚、养生顺生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在教材展 开过程中还贯穿这样的理念: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智慧,也是世界智慧。 通过第六讲的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天下思想的表现层面和思想特点,特别是了解以和为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民族思维的核心内容,和合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目标;还要使学生了解,天下思想是个人修身的自然延伸,天下思想注重讲信修睦、以德怀远。本讲内容还想传达的一点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天下思想一脉相承,这一理念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彰显了文化的力量。 通过第七讲的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创新精神的表现层面及创新精神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点,把握创新精神表现为思想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学艺术创新、模式创新等各个层面,还使学生深入领会:创新精神发源于生生不息的生命意志、创新精神彰显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创 新精神负载了仁民爱物的道德情怀。本讲内容一言以蔽之就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深沉的民族禀赋。 通过第八讲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道德追求的表现层面及道德追求的特点,使学生深入领会:道德追求与个体成长不可分割,道德追 求与家庭教育紧密相连,道德追求与家国情怀一脉相通;还要使学生了解,道德追求源于同情心,道德追求与自强不息紧密相连,道德追求与为政以德一脉相承。本讲内容落实为一句话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人生*大价值就是学道、悟道、行道。 通过第九讲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华美学追求的表现层面、形成原因;使学生深刻领会:生气灌注、气韵生动是中华艺术精神*鲜明 的特色,中华艺术精神重视虚实相生、超越形似,中华艺术风格追求情景 交融、意境深远;并进而使学生领会:中华美学追求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 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处理艺术家与世界关系的重要原则,物我同一 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创作心理机制。本讲内容概括言之就是:中国艺术注重传达生生不息的精神气韵,注重人与世界的和谐共生。 通过第十讲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文学艺术教化思想的表现层面及表现特点,具体应把握诗歌艺术与教化、文章艺术与教化、小说艺术与教化、戏曲艺术与教化的关系。本讲内容还包括:一方面教化文艺观具有鲜明的功利特色,另一方面教化文艺观的功利色彩与审美追求相映成趣。本讲内容约略言之就是:文学艺术是人学,是对人类命运深切的关怀,文学艺术家应具有深沉的社会责任担当。 有一点这里须加说明,教材中对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的使用看似随意,实际上作者在使用这两个词的时候是有一定考虑的。基于一般的认识,“文明”的概念要比“文化”更广大,也更固定。或者反过来说,“文化” 的概念比“文明”更细微,也更弥散。在区别地使用这两个词的时候,我们 常常用“文化”表达“文明”精神的部分即非器物的部分。本书名为“思想中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目的是挖掘精神层面文化背后的中国思 想,致力于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各类文化现象、文化事件的能力,使学生能 够体会蕴含在文化之中的思想的魅力,器物层面的介绍并不是本教材要表现的重点。换言之,我们的重点并不在展示物质、器物层面的差异、特色,而是致力于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思想支撑,这正是当代大学 生亟须养成的能力。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如果在大学课堂上还热衷于讨 论南方人喜欢吃肉粽、蛋黄粽,北方人喜欢吃甜粽,或者说南方人过年多 吃年糕,北方人过年多吃饺子之类的具体而微的知识,而没有上升到文化 上的提炼和提升,这是令人悲哀的,这本是中小学课堂上要做的事。我们 要思考的是更为抽象、宏观的东西。比如说,你能从北方人过年吃饺子、南方人过年吃年糕这些事实中体悟到文化的某些特点,体悟到中华文化的和合包容,体会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及“身土不二”的饮食理念,甚至从食物取材到烹饪方式及用餐习惯等各个角度比较中西饮食文化所蕴 含的思想观念,这就是很有意义的视角,这才是大学课堂应做的事,其道理就不用多说了。一言以蔽之,本教材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概括提炼、对比反思、类推迁移、举一反三的能力,不仅使思维能力跃上一个台阶,且对中 华文化的敬意与温情也有提升。

目录

**讲 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思想 **部分 大一统的表现层面 / 001 一、案例导入/001 二、大一统的表现层面/003 (一)疆域一统/003 (二)政治一统/006 (三)思想一统/010 (四)民族一统/012 第二部分 大一统的优越性 / 014 一、案例导入/014 二、大一统的优越性/016 (一)大一统政权有能力维护国家稳定/016 (二)大一统国家形成了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018 (三)大一统政治有利于实现百姓的大面积身份平等/018 (四)大一统政治有利于促进文化发展和科技进步/019 课后思考题/021 第二讲 一体同构、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 **部分 家国情怀的演变历程 / 026 一、案例导入/026 二、家国情怀的演变历程/029 (一)家国情怀起源于氏族—部落—部族国家的发展历程/029 (二)家国情怀与儒家士大夫的倡导和践行密不可分/031 (三)家国情怀在民族危急时容易被激发/033 第二部分 家国情怀的表现形式 / 035 一、案例导入/036 二、家国情怀的表现形式/040 (一)家国情怀表现为对土地的守护/040 (二)家国情怀表现为捍卫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042 (三)家国情怀表现为传承民族文化/044 课后思考题/046 第三讲 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 **部分 德治特点概括 / 048 一、案例导入/048 二、德治特点概括/052 (一)德治理念下的国家治理———以民为本/052 (二)德治的心理学基础是人性善/056 (三)德治注重道德典范的示范性/058 (四)德治注重道德教化/060 第二部分 德治的具体内容分析 / 063 一、案例导入/063 二、德治的具体内容分析/064 (一)安民富民/064 (二)轻徭薄赋/066 (三)荒政救助/068 (四)轻刑缓刑/070 (五)道德教化与移风易俗/072 (六)王者无外与德化边疆/073 课后思考题/074 第四讲 安民富民、惠民利民的民生思想 **部分 古代民生思想的主要表现 / 078 一、案例导入/078 二、古代民生思想的主要表现/082 (一)养民保民思想/082 (二)重农贵粟思想/087 (三)均田与仓储思想/091 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的商业思想 / 097 一、案例导入/097 二、司马迁与“看不见的手”/098 三、明代中期以后的重商思想/104 课后思考题/105 第五讲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 **部分 天人合一思想特点概括 / 107 一、案例导入/108 二、天人合一思想特点概括/113 (一)天人合一思想与整体性认知方式/113 (二)天人合一思想与共通性思维方式/117 (三)天人合一思想与法自然的民族思维方式/120 第二部分 天人合一与社会生活 / 123 一、案例导入/123 二、天人合一与社会生活/125 (一)天人合一与农业生产/125 (二)天人合一与生态环保/126 (三)天人合一与断狱刑罚/129 (四)天人合一与养生顺生/130 课后思考题/133 第六讲 亲仁善邻、和合包容的天下思想 **部分 天下思想的表现层面 / 138 一、案例导入/138 二、天下思想的表现层面/139 (一)以和为贵/139 (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143 (三)和合包容/146 第二部分 天下思想特点概括 / 153 一、案例导入/153 二、天下思想特点概括/155 (一)天下思想是个人修身的自然延伸/155 (二)天下思想注重讲信修睦、以德怀远/158 课后思考题/163 第七讲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部分 创新精神的表现层面 / 167 一、案例导入/168 二、创新精神的表现层面/170 (一)思想理念层面的创新/170 (二)制度层面的创新/171 (三)科学技术层面的创新/174 (四)文学艺术层面的创新/179 (五)模式创新/181 第二部分 创新精神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点 / 182 一、案例导入/182 二、创新精神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点/186 (一)创新精神发源于生生不息的生命意志/186 (二)创新精神彰显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190 (三)创新精神负载了仁民爱物的厚德情怀/192 课后思考题/194 第八讲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道德追求 **部分 道德追求的表现层面 / 199 一、案例导入/199 二、道德追求的表现层面/202 (一)道德追求与个体成长/202 (二)道德追求与家庭教育/207 (三)道德追求与家国情怀/210 第二部分 道德追求的特点总结 / 215 一、案例导入/215 二、道德追求的特点总结/217 (一)道德追求源于同情心/218 (二)道德追求与自强不息紧密相连/218 (三)道德完善与为政以德一脉相承/222 课后思考题/226 第九讲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部分 中华美学追求的表现层面 / 231 一、案例导入/231 二、中华美学追求的表现层面/234 (一)生气灌注、气韵生动/234 (二)虚实相生、超越形似/238 (三)情景交融、意境深远/242 第二部分 中华美学追求的成因探寻 / 245 一、案例导入/245 二、中华美学追求的成因探寻/247 (一)中华美学追求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247 (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249 (三)物我同一/251 课后思考题/254 第十讲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部分 文艺教化思想的表现层面 / 260 一、案例导入/260 二、文艺教化思想的表现层面/265 (一)诗歌艺术与教化/265 (二)文章艺术与教化/274 (三)小说艺术与教化/278 (四)戏曲艺术与教化/282 第二部分 文艺教化思想的特点提炼 / 284 一、案例导入/284 二、文艺教化思想的特点提炼/288 (一)教化文艺观具有鲜明的功利色彩/288 (二)教化文艺观的功利色彩与审美追求相映成趣/289 课后思考题/290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白振奎,辽宁海城人,文学博士,现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代及魏晋文学、文化。先后出版专著有:《观风察政——汉代歌谣与政治的互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从宫阙到竹林》(河南人民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211项目;《胡适人格》(河南人民出版社);两人合著《历代名记精选集——陆游集》(凤凰出版社);三人合著《全评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在《学术月刊》《复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参与省部级课题1项,主持及参与校级课题3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观风察政——汉代歌谣与政治的互动研究》(完成);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化成天下——儒学视域下汉代教化政治研究》(在研)。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