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照片从哪里来

包邮好照片从哪里来

1星价 ¥49.3 (7.1折)
2星价¥49.3 定价¥6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773835
  • 装帧:平装-锁线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3-01
  • 条形码:9787521773835 ; 978-7-5217-7383-5

本书特色

从业40余年,洞见镜头与人关系的本质。有生命力的作品,源自镜头后被打动的心。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摄影创作指导书,也是一本书信集。作者以 22 封信的形式,分享从业 40 余年来对摄影的思考和感悟,指出了青年摄影师学习和工作中会遇到的一般问题,并给出了跨越障碍的建议。在技术和器材都已不成为难题的当下,艺术创作者对自我、对所处环境的认知能力,才是其能否创作出好作品的决定因素。 对青年摄影师而言,书中提及的创作理念、构思过程,以及作者对拍摄经验的分享,能够给个人在专业领域的探索带来启发 ;对摄影爱好者和一般读者而言,了解专业摄影师对摄影的思考,能够让感官充分延展,提升审美能力,进而体悟各行各业共通的创作之道。

目录

**部分 如何拥有一双训练有素的眼睛
你生来就有一台“超级相机”
先谈直觉,再谈构图方法
判断色彩好坏的窍门
让拍摄成为观察世界的本能
对的光线,营造对的情绪
如何给女朋友拍照

第二部分 摄影之道
先看见美,才能创造美
与“绝对真实性”抗争
从绘画作品中汲取营养
了解你的拍摄对象
格雷戈里的世界
探索相机,尝试各种拍摄方法
快门与心跳
分析好作品,提升鉴赏力
为何定格那一瞬
穿透力从哪里来
“北电 78 级 82 班”的激情岁月

第三部分 走出创作误区
没有“抄”出来的成功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警惕“大概其”与“还不错”
要具备被“喷”的承受力

第四部分 遗憾的艺术
未完成的《英雄志》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警惕“大概其”与“还不错”
而我想和你讨论的是更加长远的问题。我的思考并不代表真理,但是我需要说出我的真实感受,对你的知识结构也算是一种补充。以下是我工作这么多年来的深切体会,在此与你分享。
当下摄影课程的流行趋势是,无论是讲图片摄影还是讲影视摄影,都偏重于强调对“术”的掌握。这迎合了今天相当一部分人的实际需求,也难怪摄影专业会给人一种与技术密不可分的印象。所有人都觉得“术”才是摄影的根本,进而把摄影这门专业理解为纯技术专业。
所谓“术”,就是方法、技巧。教技术,就是教你怎么干。摄影尤其是这样。然而我想,想在创作上有所超越,就要把目标定在从认知层面超过他人,我暂且称之为对“道”的追求。那些急于求成的人,大概率是不研究“道”的。什么是“道”?“道”就是本质、规律和原理,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干,这是学习摄影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
我认识一个从德国学成回国发展的年轻摄影师,他给我讲了他在国内剧组的一段真实经历。在一次饭局上,他和一个掌机闲聊,掌机说:“我就是觉得小摇臂加轨道方便,导演想要什么机位,我都可以任意推拉摇移,很多时候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都有,一条就拍下来了,还节省时间。”
他说:“是很方便,也很节省时间,但是这样的拍摄,不会让每个画面都那么完美和恰当。因为只要是一条拍下来的,在光线上就会损失很多细节,失去调整光效的机会,不能保证每个角度的画面光线都是合适的。”
掌机说:“就算我们每个镜头都设计好、摆好,难道就能拿奥斯卡金像奖吗?我们现场小摇臂加轨道,画面看上去没差多少。”
他说:“就是因为每个镜头都没差多少,总体差下来以后,我们永远也拿不到奥斯卡金像奖。”
听了他的这段描述,我感触很深。我想你肯定知道小摇臂加轨道意味着什么,我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在现场为了拍摄的便捷和高效,把机器固定在一个可以升降的小摇臂上,再把这个小摇臂固定在移动车上,*终的结果就是只要导演不喊停,摄影师可以让摄影机始终处在可以任意调整的运动当中。
我必须说明一下我对这种拍摄方式的看法。

警惕“大概其”与“还不错”

一跟你说到摄影,我是很纠结的。我想,什么才是摄影艺术的命门呢?放眼望去,所有的摄影课程都在专注地讨论技术,讲光圈、快门、速度。再就是用资深摄影师的经验,教你如何在*短的时间内拍出厉害的作品。上完这样的课程,你就能体会到这些课程很讲究“高效”,这种“高效”对那些“着急的好学者”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而我想和你讨论的是更加长远的问题。我的思考并不代表真理,但是我需要说出我的真实感受,对你的知识结构也算是一种补充。以下是我工作这么多年来的深切体会,在此与你分享。
当下摄影课程的流行趋势是,无论是讲图片摄影还是讲影视摄影,都偏重于强调对“术”的掌握。这迎合了今天相当一部分人的实际需求,也难怪摄影专业会给人一种与技术密不可分的印象。所有人都觉得“术”才是摄影的根本,进而把摄影这门专业理解为纯技术专业。
所谓“术”,就是方法、技巧。教技术,就是教你怎么干。摄影尤其是这样。然而我想,想在创作上有所超越,就要把目标定在从认知层面超过他人,我暂且称之为对“道”的追求。那些急于求成的人,大概率是不研究“道”的。什么是“道”?“道”就是本质、规律和原理,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干,这是学习摄影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
我认识一个从德国学成回国发展的年轻摄影师,他给我讲了他在国内剧组的一段真实经历。在一次饭局上,他和一个掌机闲聊,掌机说:“我就是觉得小摇臂加轨道方便,导演想要什么机位,我都可以任意推拉摇移,很多时候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都有,一条就拍下来了,还节省时间。”
他说:“是很方便,也很节省时间,但是这样的拍摄,不会让每个画面都那么完美和恰当。因为只要是一条拍下来的,在光线上就会损失很多细节,失去调整光效的机会,不能保证每个角度的画面光线都是合适的。”
掌机说:“就算我们每个镜头都设计好、摆好,难道就能拿奥斯卡金像奖吗?我们现场小摇臂加轨道,画面看上去没差多少。”
他说:“就是因为每个镜头都没差多少,总体差下来以后,我们永远也拿不到奥斯卡金像奖。”
听了他的这段描述,我感触很深。我想你肯定知道小摇臂加轨道意味着什么,我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在现场为了拍摄的便捷和高效,把机器固定在一个可以升降的小摇臂上,再把这个小摇臂固定在移动车上,*终的结果就是只要导演不喊停,摄影师可以让摄影机始终处在可以任意调整的运动当中。
我必须说明一下我对这种拍摄方式的看法。
摄影师为什么要让摄影机始终处在运动中呢?因为画面只要在运动中,在后期剪辑时,剪辑师就很容易找到剪接点。运动画面不管怎么剪辑,都很容易顺畅衔接。所以,在这样的“实惠”面前,不知不觉中连导演也开始要求摄影机始终处在运动状态中,这样的方式甚至丰富了一些不熟悉造型的导演在造型上的想象。这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情况了。关键问题在于,这种运动方式丧失了镜头运动原有的底层逻辑。
我还碰到过一种情况。拍摄一段很长的对话镜头,导演要求摄影机运动起来,当摄影机推到移动轨顶端时,演员的对话还没有结束,摄影机就再往回走,像机床的那种运动一样,循环往复,直到这段对话结束。你肯定也清楚,这就是大多数拍摄现场共同的“默契”。这样的拍摄方式已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镜头语境,摄影师没有强大的自信心都没有办法拍下去,因为这种拍摄太缺乏内在的运动契机了。
这样的拍摄方法能够沿用下来,*直接的原因就是一个字——“快”。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这个“技术”的,我已经说不清楚了,但一定是从行业崇尚速度、鄙视艺术时开始的。甚至在很多剧组,提交的摄影器材清单中如果没有小摇臂,这份清单就会被认为不够专业。没有这样的“追求”,摄影指导就落伍了。那些在拍摄上还有艺术追求的摄影师,在制片人的眼里大多过于迂腐,根本跟不上时代潮流。更有甚者,这类摄影师会被剧组嫌弃,因为他们的拍摄方法太“慢”了。
我认为这就是典型的对“术”的过度追求,忘记了摄影的本质是什么。难道,我们拍片子追求的就是快吗?
我们再讨论一下小摇臂加轨道这个“技术套餐”吧!在很多情况下,它的有害之处就是把没想法包装成了即兴发挥,又拿即兴发挥合理化粗制滥造。想象一下,面对一个演员的表演,当导演任由摄影师发挥的时候,是不是就意味着创作在艺术层面上的失控。从另一个角度看,在这样的情景下,摄影师如果不关机,就等于被动地跟着拍摄,根本谈不上控制和设计。这种全方位的拍摄,照明设计根本无从顾及所有角度的效果,因为如果开始的角度是逆光,那么变换 180 度以后,就变成了顺光。在这样的拍摄方法下,你必须放弃精致和准确性。
再给你举个例子。当年美国摄影师斯特拉罗在拍摄《天堂岁月》外景的时候,是这样处理两个演员的对话的:为了追求两个人画面影调的绝对一致,他特意要求其中一个站在顺光位置的演员也借位置站到逆光的角度。为此,有人将他的拍摄技巧总结为“两个太阳拍摄”的方法。*后,这个摄影师拿到了奥斯卡*佳摄影奖。
可是看看我们自己的拍摄现场,为了快,大家放弃了准确和精致,崇尚“大概其”“还不错”。时间久了,“没差多少”就变成了“好”的标准。可如果一直如此,我们还会有精品产生吗?我想任何一个经典之作,都不会是在这样的标准下产生的。时至今日,当一部剧中出现了精美的画面时,所有人都会惊呼:“良心之作呀!太美了!每一幅画面都是精美的。”我的天啊!难道这不是一部剧本来就应该做到的吗?难道这不是一个合格的摄影师本就应该做到的吗?
拍摄现场对待创作的态度只依附于务实的需求,只依附于效率和话语权,这真是一件令人极度绝望的事情。更不要说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还需要审美,我们需要从自己内心的审美取向出发,去完成我们的本职工作。问题的关键从不在于小摇臂本身,而在于小摇臂存在的原因。
学好摄影,*关键的是要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而不是一味地钻研技术。如果我们能立意高远,技术就是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手段。相反,如果我们立意低下,即便拥有再高超的技术,也难以实现更高的目标。
手段我称之为“术”,一定的认知水平、一定的思想高度,我称之为“道”。摄影师需要到中外古典名画的创作当中去汲取前人对世间万物的态度和智慧,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没有良好的修养,没有高水平的审美,就如同没有得“道”。
可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作者简介

王小列
出生于 1961 年。摄影师,导演。1978 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1982 年至 2013 年在峨眉电影制片厂任摄影师、导演。2013 年至 2022 年任浙江传媒学院教授。
曾获第 5 届、第 7 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 12 届飞天奖优秀摄像奖,第 19 届金鸡奖导演处女作奖提名奖,第 26 届金鸡奖*佳摄影奖提名奖,第 27 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杰出贡献摄像师奖,首届北京影视春燕奖*佳摄影奖,等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