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1121532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2-01
  • 条形码:9787571121532 ; 978-7-5711-2153-2

本书特色

《科学史话》,用生动的故事讲述科学家的坚持与奉献,展现科学精神的光辉。与同类产品相比, 《科学史话》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科学知识,而是将科学史融入到精彩的故事中,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中掌握科学知识。同时,本书涵盖的内容广泛,不仅有西方科学的辉煌成就,还包含了中国古代科学的灿烂篇章,让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世界科学的发展历程。此外,书中的故事深入浅出,作为中小学生和大众的科学普及读物,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读者阅读,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能从中汲取到科学的力量,有助于提升民众的科学素养。此外,本书可作为《科学》教材的课外阅读,同时由于契合《全面科学素养行动纲要》的精神,也可以通过馆配、项目发行,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

内容简介

本书按时间顺序讲述了古今中外科学发展史上著名科学家及一些重大科学发现、科技发明相关的科学故事。通过“自然科学的源头与希腊精神”“与希腊科学相映生辉的古代各国文明”“黑暗的中世纪与欧洲文艺复兴对科学的影响”“牛顿开创的科学新纪元”“20世纪的科学革命”五个章节、50多篇故事,让读者在了解科学发展史脉络的基础上,学习对人类科学发展做过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所具有的认真、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和锲而不舍、勇于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感悟科学家们深邃的思想和智慧,深化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本书图文结合、通俗易懂,可作为中小学生和大众的科学普及读物。

前言

以史为鉴,弘扬科学精神(代序)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 从微乎其微的基本粒子到浩瀚无际的茫茫宇宙,从简单的细胞到复杂的生命体,从现实社会到虚拟世界……伴随着科学在各个领域中获得的巨大成功,科学已经不仅从物质的层面渗透到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思想、道德等领域。 科学为人类带来了巨大变化———从生产方式到生活状态,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亮丽的一道风景。
“科学”这个词语也逐渐成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早已耳熟能详的一个热词。 然而,有个与此很不相称的现实,就是不少人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还比较肤浅、片面。 一种较为常见的情况,就是对科普工作的理解,人们往往只是把普及科学知识、科学常识作为科普工作的主要内容,甚至是科普工作的全部,而对科学中至关重要的,通常以科学史为载体呈现出来的,譬如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等却鲜有提及。

目录

以史为鉴,弘扬科学精神(代序) ……………………………………………………… 001
**讲 自然科学的源头与希腊精神 ………………………………………………… 001
1. 1 古希腊的泰勒斯和“万物之源” …………………………………………… 003
1. 2 信仰“万物皆数”的毕达哥拉斯 …………………………………………… 008
1. 3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高峰———德谟克里特及其原子论 …………………… 012
1. 4 西方的孔子———苏格拉底 ………………………………………………… 016
1. 5 西方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 021
1. 6 自然科学的**座丰碑———亚里士多德 ………………………………… 025
1. 7 科学理性传统的典范———欧几里得及其《几何原本》 …………………… 029
1. 8 开创自然科学实验先河的阿基米德 ……………………………………… 033
1. 9 古罗马帝国的辉煌与古希腊科学的“余晖” ……………………………… 037
第二讲 与古希腊科学相映生辉的中华文明和其他古代文明 …………………… 039
2. 1 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 041
(一)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墨子 …………………………………… 041
(二)古老的中医药学 ……………………………………………………… 043
(三)从“上晓天文”到“下知地理” ………………………………………… 047
(四)关乎国计民生的农学 ………………………………………………… 052
(五)从中国传统数学到“哥德巴赫猜想” ………………………………… 056
(六)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 ……………………………………………… 060
2. 2 人类文明的曙光———两河文明与古埃及 ………………………………… 065
2. 3 古印度的两河文化和阿拉伯人的贡献 …………………………………… 069
第三讲 黑暗的中世纪与欧洲文艺复兴对科学的影响 …………………………… 073
3. 1 中世纪黑暗中的科学曙光 ………………………………………………… 075
3. 2 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及其旗手达·芬奇 ………………………………… 077
3. 3 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与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 081
3. 4 天空立法者———开普勒 …………………………………………………… 085
3. 5 欧洲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伽利略 …………………………… 089
3. 6 为科学摇旗呐喊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 ………………………… 093
3. 7 崇尚理性和数学演绎法的笛卡儿 ………………………………………… 097
第四讲 牛顿开创的科学新纪元………………………………………………………… 101
4. 1 牛顿———科学中的巨人 …………………………………………………… 103
(一)牛顿出世 ……………………………………………………………… 103
(二)划时代的经典力学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107
4. 2 从炼金术中走出来的近代化学 …………………………………………… 112
(一)近代化学的奠基人玻意耳 …………………………………………… 112
(二)悲壮的化学之父拉瓦锡 ……………………………………………… 115
4. 3 探秘“电”与“磁” …………………………………………………………… 120
(一)从富兰克林驯服“天火”到电池诞生 ………………………………… 120
(二)从“电生磁”到“磁生电” ……………………………………………… 124
4. 4 “热”是什么———能量守恒与热力学 ……………………………………… 129
4. 5 科学、技术与工业革命 ……………………………………………………… 133
(一)蒸汽机开启人类工业文明新时代 …………………………………… 133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启人类电气化时代 ……………………………… 136
4. 6 关注人类自身的科学———生命科学 ……………………………………… 141
4. 7 进化与遗传 ………………………………………………………………… 145
(一)生命的“神创论”与“进化论” ………………………………………… 145
(二)达尔文的进化论及其影响 …………………………………………… 148
(三)修道院里的天才发现 ………………………………………………… 152
4. 8 原子与元素 ………………………………………………………………… 157
(一)关于原子:从德谟克里特到道尔顿…………………………………… 157
(二)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为化学建立秩序 ………………………… 160
(三)原子真的不可分吗———发现电子 …………………………………… 165
(四)居里夫人与放射性:揭开原子核的秘密……………………………… 168
4. 9 地球与宇宙 ………………………………………………………………… 173
(一)宇宙诞生记 …………………………………………………………… 173
(二)地球———人类家园的前世今生 ……………………………………… 176
第五讲 20 世纪的科学革命……………………………………………………………… 181
5. 1 探幽寻微:走进亚原子世界 ………………………………………………… 183
5. 2 “量子”———让人难以捉摸的小精灵 ……………………………………… 187
5. 3 波澜壮阔的“量子三部曲”之三 …………………………………………… 191
5. 4 爱因斯坦的坎坷求学路 …………………………………………………… 195
5. 5 “以太”之谜 ………………………………………………………………… 199
5. 6 相对论横空出世:爱因斯坦颠覆人类思维 ………………………………… 203
5. 7 “时空弯曲”对决“牛顿引力” ……………………………………………… 207
5. 8 从极大到极小:当代科学的探索与展望 …………………………………… 211
第六讲 继往开来,勇攀高峰的当代中国科学技术………………………………… 217
6. 1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 219
6. 2 屠呦呦与青蒿素 …………………………………………………………… 223
6. 3 “天眼之父”南仁东 ………………………………………………………… 225
6. 4 大地之子黄大年 …………………………………………………………… 228
6. 5 中国现代数学研究的兴起与“哥德巴赫猜想” …………………………… 230
6. 6 从“两弹一星”到遨游太空(上) …………………………………………… 234
6. 7 从“两弹一星”到遨游太空(下) …………………………………………… 239
参考文献 ……………………………………………………………………………………… 245
从科学植根于哲学解读科学教育(代后记) …………………………………………… 248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6.4 大地之子黄大年
2009 年,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放弃百万高薪和优渥的生活条件,毅然响应国家的召唤,回到了祖国。 此后,他用 5 年时间研究出深地、深海探测设备,直接拉平了我国与欧美国家在该领域 30 年的技术差距,以至于让一向肆无忌惮的美国,不得不将其在我国邻海的军演区域直接向后撤退了 100 海里。
黄大年与地质勘探有着天然的缘分,他的父亲黄方明是一名地矿学校的教师,小的时候父亲就经 常给黄大年讲李四光的故事,这让他在朦朦胧胧中就对地质勘探多了一种向往,甚至还用一些废旧材料制作了从事地质勘探所需的三大件:螺栓套在木棍上,工具锤;酒瓶底固定在铁皮圈上,放大镜;硬纸板上装个铁皮针,罗盘。
由于父亲工作的流动性很大,黄大年在不断转学中读完了小学和中学。 1975年高中毕业时,正好赶上广西第六地质队招考工人,从小学到高中几乎包揽班级**名的他,毫无悬念地顺利通过考试进入了地质队。 黄大年童年时就有一个当地质队员的念头,但那时仅仅是一个朦朦胧胧的憧憬,而如今却实实在在地实现了。不过,他没有当上小时候想象的肩背工具包、手拿地质锤在群山野外到处敲敲打打的地质队员,而是因为考试成绩优秀,直接被破格录取为航空物探操作员。 航空物探是“航空地球物理探矿”的简称,是指利用航空器搭载的各种仪器,从空中测量地球上的各种物理场(如磁力场、重力场等)的变化,从而进行地质构造调查,以及探寻各种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 这是黄大年的**份工作,此后的几十年,他在这条道路上矢志不渝、奋力拼搏,直至登上世界的*高峰。
1977 年恢复高考后,黄大年白天工作,晚上则挑灯夜战,*终以高出录取分数线 80 分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并入吉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而且他在填报志愿时,**、第二志愿填的都是地质专业。 1982 年,黄大年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一年后又考取了硕士研究生。 1992 年,黄大年获得了全国仅有的 30 个公派出国留学名额中的一个,赴英国攻读博士学位。 1996 年,他以排名**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此后,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世界*前沿的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后来被聘为英国剑桥 ARKeX 航空地球物理公司高级研究员、研发部主任。 他致力于将这项高效探测技术应用于海陆大面积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勘探领域,许多研究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享誉世界的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的科学家。
2009 年当得知国家启动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计划后,黄大年知道他回报祖国的时候到了。 他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回国并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组建吉林大学暨吉林省“移动平台探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并担任实验室主任,带领他的研发团队重点攻关“地球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项目”。 这种装备就像是“透视眼”,安装在飞机、舰船、卫星等移动平台上,就能探知地下深层的矿产、海底埋藏的油气以及潜伏在深海的潜水艇等目标,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及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6.4 大地之子黄大年
2009 年,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放弃百万高薪和优渥的生活条件,毅然响应国家的召唤,回到了祖国。 此后,他用 5 年时间研究出深地、深海探测设备,直接拉平了我国与欧美国家在该领域 30 年的技术差距,以至于让一向肆无忌惮的美国,不得不将其在我国邻海的军演区域直接向后撤退了 100 海里。
黄大年与地质勘探有着天然的缘分,他的父亲黄方明是一名地矿学校的教师,小的时候父亲就经 常给黄大年讲李四光的故事,这让他在朦朦胧胧中就对地质勘探多了一种向往,甚至还用一些废旧材料制作了从事地质勘探所需的三大件:螺栓套在木棍上,工具锤;酒瓶底固定在铁皮圈上,放大镜;硬纸板上装个铁皮针,罗盘。
由于父亲工作的流动性很大,黄大年在不断转学中读完了小学和中学。 1975年高中毕业时,正好赶上广西第六地质队招考工人,从小学到高中几乎包揽班级**名的他,毫无悬念地顺利通过考试进入了地质队。 黄大年童年时就有一个当地质队员的念头,但那时仅仅是一个朦朦胧胧的憧憬,而如今却实实在在地实现了。不过,他没有当上小时候想象的肩背工具包、手拿地质锤在群山野外到处敲敲打打的地质队员,而是因为考试成绩优秀,直接被破格录取为航空物探操作员。 航空物探是“航空地球物理探矿”的简称,是指利用航空器搭载的各种仪器,从空中测量地球上的各种物理场(如磁力场、重力场等)的变化,从而进行地质构造调查,以及探寻各种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 这是黄大年的**份工作,此后的几十年,他在这条道路上矢志不渝、奋力拼搏,直至登上世界的*高峰。
1977 年恢复高考后,黄大年白天工作,晚上则挑灯夜战,*终以高出录取分数线 80 分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并入吉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而且他在填报志愿时,**、第二志愿填的都是地质专业。 1982 年,黄大年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一年后又考取了硕士研究生。 1992 年,黄大年获得了全国仅有的 30 个公派出国留学名额中的一个,赴英国攻读博士学位。 1996 年,他以排名**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此后,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世界*前沿的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后来被聘为英国剑桥 ARKeX 航空地球物理公司高级研究员、研发部主任。 他致力于将这项高效探测技术应用于海陆大面积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勘探领域,许多研究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享誉世界的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的科学家。
2009 年当得知国家启动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计划后,黄大年知道他回报祖国的时候到了。 他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回国并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组建吉林大学暨吉林省“移动平台探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并担任实验室主任,带领他的研发团队重点攻关“地球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项目”。 这种装备就像是“透视眼”,安装在飞机、舰船、卫星等移动平台上,就能探知地下深层的矿产、海底埋藏的油气以及潜伏在深海的潜水艇等目标,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及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好像是为了要把自己待在国外的十多年时间补回来一样,黄大年惜时如金,用争分夺秒形容他每天的工作状态一点都不夸张。 外出开会他总是乘坐*晚的航班,掐着点让司机把他送到机场;每天加班到深夜几乎成了常态,顾不上吃饭就让学生给他捎回来两个玉米棒子;生病甚至曾经几次晕倒,他都顾不上去医院,只是说累了,稍微休息一下,就又精神抖擞地投入工作。 换来的,是用短短 5 年的时间就全面提升了我国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能力与技术水平,打破了国外垄断。
2017 年 1 月 8 日,年仅 58 岁的黄大年因病去世。 他像蜡烛一样燃尽了自己,化作吉林大学地质宫 507 室那不灭的灯光,薪火相传,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

刘冠杰,郑州师范学院教授,河南省优秀教师,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理事,研究方向是“科学史、科学哲学对科学教育的影响”。于2002年创建了河南省**个科学教育专业,为河南省,尤其是郑州市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师资。在专业建设工作中,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提出了科学教育的四项原则,形成了科学教育的理论体系,这集中体现在其撰写并发表的《从科学植根于哲学探寻科学教育的本质》《自然科学的两种传统与科学教育的基本原则》等文章,以及两本专著《科学史话》《科学哲学与科学教育》(待出版)中。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