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眸都市乡村改革开放:那些人那些事

包邮回眸都市乡村改革开放:那些人那些事

1星价 ¥39.8 (5.9折)
2星价¥39.8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9644407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44
  • 出版时间:2025-02-01
  • 条形码:9787549644407 ; 978-7-5496-4440-7

本书特色

这本书不仅可作为“三农”研究学者的参考用书,还为上海地方经济史的编撰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手材料。

内容简介

有一份追求,是“懂农业”到“爱农村”,是“会种地”到“慧种地”,是从无到有的探索,还是从一场场实践到一个个梦想。有一种沉浸,是感受淳朴的乡风,是品尝多滋的乡味,是聆听熟悉的乡音,更是体验绵长的乡愁。这是一本回眸上海大都市乡村改革开放发展40年的“三农”随笔集,朝花夕拾,春种秋收,作者用心真切记录下了大都市乡村的那一群人、那一段事,构成了一段历史、一缕回忆。本书既是作者作为“三农”人的农经随笔,又可作为“三农”研究学者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三农”基层干部的培训读本。

目录

辑一 岁月悠悠


“洋菜”扎根上海滩

年货进申城 满载异乡情

葡萄王国

菜篮子变迁记——回眸“九五”看“十五”

蔬菜的消费“潮流”

城市也要能种地

未来中国:谁来种田,怎样种田?

农村产权改革: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大都市的肺、胃和肾

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拓展功能,农业也将是朝阳产业

以产权改革盘活农村“沉睡的资本”

让休闲农业农韵十足

养只会生蛋的“母鸡”

上海新大米飘出“新思维”

上海之根的家庭农场创新

在摩天大楼眺望乡村之美

重新认识乡村价值

上海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之路为何走得这样顺畅?

以品牌农业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在 大调研中捕捉“大鲤鱼” 破解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瓶颈

稻花香里沪味浓

既打好持久战,又打好攻坚战

乡村振兴需避免“干部干、群众看”

迎接新时代 走进新乡村 讴歌新生活

大城市的发展不能忽视农业


辑二 绿色柔情


让绿色天长地久——荷兰温室蔬菜专家阿里印象记

“温室就是我的家”——以色列援华专家奥佛印象

致力于有机蔬菜的栽培——记门田直之和他的锦菜园

兽医姚龙涛:扎根在农民中间

老潘和他的股份合作制探索

黄浦江边的家庭农场主 家庭年入37 万元实现“农村梦”

我要在上海,种中国*好的桃子

弃商从农攻难关,立志种出上海*好吃的橘子

“稻花湾”里来了稻米青年


辑三 海外掠影


日本的都市农业

日本的“菜篮子”

从大阪看日本农业

有机农业在德国

日本都市农业:高品质背后的高效率

伦敦、鹿特丹和东京农业农村考察报告


附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对推动“三农”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写在后面的话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大都市的肺、胃和肾


大都市有肺、胃和肾吗?回答是肯定的。
我在上海农业部门工作,常会被人问起,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还有农业吗?与鲜活光亮的大城市相比,是不是可以消灭农业消灭农村了?
由此,我想起也曾回答过这样一个趣味问题:世界人口越来越多,耕地面积越来越少,未来吃什么?未来食物从何而来?大家的答案各有千秋。其中的一个答案很新奇:发展垂直农业(这在今年米兰世博会美国馆里已变为现实)。有科学家称,至2050 年,全世界的垂直农业可养活100 亿人口。垂直农业其实就是“摩天楼农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德斯波米尔从1999 年开始就在研究摩天楼农业的方案。他估计,一幢30层的垂直农庄可养活5 万人。垂直农业采用循环系统,水、能源和土地的用量都很省,单位面积的产量均高于“水平农业”,如草莓的生产率是“水平农业”的30 倍。有鉴于此,目前美国正在实施蜻蜓计划,让传统意义上的农场由横向变成纵向,也就是说把粮食种在摩天大楼里,往高处发展。
在日本,则是屋顶农业走俏。金秋时节,寸土寸金的东京六本木新城屋顶庭园内种植的水稻喜获丰收。从2003 年以来,这里每年都要举行插秧和收割活动,六本木新城的工作人员和周围的居民都会踊跃报名参加,经过抽选,一般每年有120 多名幸运者参加收割水稻,其中有50 多名儿童。在东京,除了六本木新城外,很多高楼和车站的屋顶都得以利用,建设屋顶农园,种植蔬菜和花卉等,有的银行大楼屋顶还由小学生承包管理。这些屋顶农园既让儿童亲近了大自然,也利用有限空间增加了城市绿色,为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建设生态社会作出了贡献。媒体评论,五年前*酷的事情是做银行家,但是现在*酷的是当屋顶农民。
无独有偶。2011 年,应美国纽约当地一所高中的学生请求,炮台公园管理部门携手全美大型健康食物连锁企业“全食超市”在世界金融中心高楼林立的曼哈顿岛南端炮台公园开辟了几百平方米的教育示范型菜地。看到在摩天楼群南边向着阳光快乐生长的小萝卜、圆白菜、茄子等,很多人不禁感叹:原来在世界经济的心脏,还为生态农业留着这一小片空间。

大都市的肺、胃和肾



大都市有肺、胃和肾吗?回答是肯定的。

我在上海农业部门工作,常会被人问起,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还有农业吗?与鲜活光亮的大城市相比,是不是可以消灭农业消灭农村了?

由此,我想起也曾回答过这样一个趣味问题:世界人口越来越多,耕地面积越来越少,未来吃什么?未来食物从何而来?大家的答案各有千秋。其中的一个答案很新奇:发展垂直农业(这在今年米兰世博会美国馆里已变为现实)。有科学家称,至2050 年,全世界的垂直农业可养活100 亿人口。垂直农业其实就是“摩天楼农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德斯波米尔从1999 年开始就在研究摩天楼农业的方案。他估计,一幢30层的垂直农庄可养活5 万人。垂直农业采用循环系统,水、能源和土地的用量都很省,单位面积的产量均高于“水平农业”,如草莓的生产率是“水平农业”的30 倍。有鉴于此,目前美国正在实施蜻蜓计划,让传统意义上的农场由横向变成纵向,也就是说把粮食种在摩天大楼里,往高处发展。

在日本,则是屋顶农业走俏。金秋时节,寸土寸金的东京六本木新城屋顶庭园内种植的水稻喜获丰收。从2003 年以来,这里每年都要举行插秧和收割活动,六本木新城的工作人员和周围的居民都会踊跃报名参加,经过抽选,一般每年有120 多名幸运者参加收割水稻,其中有50 多名儿童。在东京,除了六本木新城外,很多高楼和车站的屋顶都得以利用,建设屋顶农园,种植蔬菜和花卉等,有的银行大楼屋顶还由小学生承包管理。这些屋顶农园既让儿童亲近了大自然,也利用有限空间增加了城市绿色,为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建设生态社会作出了贡献。媒体评论,五年前*酷的事情是做银行家,但是现在*酷的是当屋顶农民。

无独有偶。2011 年,应美国纽约当地一所高中的学生请求,炮台公园管理部门携手全美大型健康食物连锁企业“全食超市”在世界金融中心高楼林立的曼哈顿岛南端炮台公园开辟了几百平方米的教育示范型菜地。看到在摩天楼群南边向着阳光快乐生长的小萝卜、圆白菜、茄子等,很多人不禁感叹:原来在世界经济的心脏,还为生态农业留着这一小片空间。

中国有句古语,过日子应未雨绸缪。我还记得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中国船舶馆的漂移农场船。漂移农场船总长330 米、宽60 米,分为上下4 层。作为海上航行城市的主要食品生产和供给基地,漂移农场船无疑是个新概念。试想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长期生活在海上的人们何以如此悠闲安逸?答案是因为在船上有了一个现代农场,农场里各类农作物长势喜人,稻浪与海浪浑然一体,而温室作物区则拥有智能化操控系统,可以随心所欲地编排生产出绿油油的生菜和白嫩嫩的萝卜。素的有了,还有荤的。在船上还建了个孵化室,电脑控制环境条件下,鸡蛋很快被孵化成小鸡,小鸡则长成肉鸡。漂移农场船包含了海水淡化、蔬菜水果种植、家禽家畜养殖、食物生产加工以及农作物循环综合利用等多种功能,保证居民身处海上也能吃到鲜活农产品。在地球耕地资源日趋减少的大背景下,创制出这样的漂移农场船,这是一种极富有想象力的创新。

蜻蜓计划在有条不紊地实施,屋顶农田在城市上空展露风采,漂移农场船在茫茫大海上航行——奇妙的创意、新颖的理念为我们的未来带来新鲜而丰富的农产品。上述事例都在诠释一个道理:农业是生命产业,是不可忽视、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在快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尽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逐渐降低,但农业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消灭农业消灭农村显然是荒谬的。我国城市一般是“摊大饼”式发展,在城区内绝少有农业用地的存在。面对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北京市明确提出重新审视都市农业的功能地位。江苏省提出农业的陀螺理论,认为没有农业,其他产业转不起来。上海对都市农业则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秤砣虽小压千斤,明确都市农业具有明显的多功能性,除了向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特定产品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基本需求外,还承担诸如其他日益增多和不断扩大的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大家形象地比喻为都市农业既有“胃”的功能(保障鲜活农产品应急供应),还有“肺”的功能(改善环境、旅游休闲),更有“肾”的功能(城市生态屏障),而农业的这些功能大多是无偿向全社会提供的。

城市需要农业,农业依托城市。今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集聚崇明,就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功能发挥、模式途径和未来趋势各抒己见。在充分肯定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对都市农业带来巨大益处时,我们不能忽视都市农业无时无刻地遭受着相关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对都市农业的影响、改变用地功能带来“暴富”的诱惑等,都市农业面临的困境颇多。因此,应将都市农业发展纳入整个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并通过制定法律规章,切实对都市农业予以保护。同时,都市农业既要体现城市性,又要体现农业性。一方面,都市农业*基本的特点是城市性,没有城市的辐射和影响,就不存在都市农业。另一方面,都市农业还要体现农业特色,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乡土文化内涵。一旦失去了“农”味,那也不是都市农业。都市农业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单靠农业自身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刊于2015 年9 月17 日《新民晚报》)

作者简介

方志权


管理学博士,研究员;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二级巡视员,秘书处处长、乡村振兴协调处处长。2016年12月荣获第七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杜润生奖);2018年1月荣获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劳模)。

代表著作:《都市乡村“三农”调查——卅年三十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践探索与法律研究》《黄浦江畔的“三农”调查》《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农业》等二十余部;代表论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等一百余篇。

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有随笔、散文诗等散见报纸杂志副刊、专刊。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