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2622144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3-01
  • 条形码:9787572622144 ; 978-7-5726-2214-4

本书特色

◆普利策奖得主沃尔特·李普曼传播学经典
◆“现代新闻学之父”沃尔特·李普曼媒介研究经典
◆“现代新闻业的奠基之作”!崭新译本,精装典藏
◆从“娱乐至死”到“舆论至死”,后真相时代我们如何清醒地活?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推荐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刘滢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王亦高作序、审校
◆豆瓣热门传播学图书第2名,比肩《娱乐至死》


内容简介

本书是普利策奖得主、“现代新闻学之父”沃尔特·李普曼的代表作,首次全景式地描述了舆论现象,揭示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复杂性和局限性:由于个人认知的有限性,人们往往通过“拟态环境”——媒体构建的象征性现实——来认识世界,而非直接感知客观现实,这种“拟态环境”成为公众形成舆论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可能导致对真实世界的误解和偏见;此外,书中还深刻剖析了“刻板印象”对舆论的影响,强调这些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如何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
作者还探讨了舆论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对成见、兴趣、共同意志的形成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为理解舆论在民主社会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视角。本书自1922年问世以来经久不衰,被誉为“现代新闻业的奠基之作”,成为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案头书,比肩《娱乐至死》《景观社会》《消费社会》等经典。

目录

推荐语
序:再思舆论
**部分 引言
**章 身外世界和脑中图景
第二部分 通往外部世界的道路
第二章 审查和保密
第三章 联络与机会
第四章 时间和注意力
第五章 速度、文字和清晰度
第三部分 刻板印象
第六章 刻板印象是什么
第七章 作为防守手段的刻板印象
第八章 盲点及其价值
第九章 准则及其反对者
第十章 刻板印象的探察
第四部分 兴趣和利益
第十一章 调动兴趣
第十二章 重新审视个人利益
第五部分 共同意志的形成
第十三章 兴趣的转移
第十四章 是或否
第十五章 领导者和群众
第六部分 民主的图景
第十六章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第十七章 自给自足的社群
第十八章 强力、委任和特权
第十九章 换汤不换药:行会社会主义
第二十章 新的图景
第七部分 报纸
第二十一章 作为消费者的公众
第二十二章 忠实的读者
第二十三章 新闻的本质
第二十四章 新闻、真相与结论
第八部分 有组织的情报
第二十五章 楔子
第二十六章 情报工作
第二十七章 诉诸公众
第二十八章 诉诸理性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全民化、移动化、社会化、碎片化的特征,舆论生成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互联网下拟态环境产生的刻板印象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加突出,影响更为广泛。当前,绝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于通过海量的自媒体来了解、阐释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情,虽然观察、思考的角度更加多元,舆论生态更加多样,但是,信息传播碎片化、先入为主下定义贴标签、个体导向的盛行、算法机制导致的“信息茧房”效应、对点击率和流量的追逐、挑动情绪的煽动性语言和画面……这些都放大并强化了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让人难以辩证地感知、理解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如何构建正确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避免“用旧的图景来理解新的现实”,敏锐地识别、修正错误的刻板印象,在互联网时代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这也是李普曼的《舆论》之于现实的意义所在。 ——陈廷榔(中国环境报社总编辑)

作者简介

沃尔特·李普曼
美国政治评论家、专栏作家,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望,曾于1958年和1962年两度荣获普利策奖,被誉为“现代新闻学之父”。
代表作《舆论》自1922年问世以来经久不衰,不断重印,成为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案头书,更被誉为“现代新闻业的奠基之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