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100243339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3-01
- 条形码:9787100243339 ; 978-7-100-24333-9
本书特色
商务经典品牌书系“涵芬书坊”(新版)新收录
毛姆一生文学观、艺术观的全面体现
对文艺创作与理解具有启发意义
畅谈艺术与美、戏剧、小说、绘画等,尽显大家智慧
英语翻译名家刘文荣倾心编译,注释详细
毛姆小说之外的重要散文作品,堪称其文学与艺术思想的精华
毛姆作为小说家,创作了《月亮与六便士》《刀锋》《面纱》等举世闻名的小说,但毛姆作为散文家的名声同样很大,他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佳作,如《回顾》《作家笔记》《总结》《巨匠与杰作》《随性而生》等,本书即精选其中的精彩篇目,集中于毛姆的文学和艺术思想,堪称对毛姆对其一生创作和审美理念的全方位总结。
阅读本书,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大师如何创作、如何鉴赏文艺作品,对我们的创作具有极高的启发价值,而且也是理解与研究毛姆小说与戏剧创作、研究毛姆思想的不可或缺的精彩读本,其中蕴含的思想与思考对我们具有醍醐灌顶的意义。我们能充分感受到,毛姆不仅是“讲故事的大家”,还是文艺评论的大师。
看大师评论名家名作、分享观点,启发极大
谈名家:莫泊桑、契诃夫、亨利·詹姆斯、苏巴朗……
论世界文学:俄国小说、英国小说、法国小说、德国小说;散文剧、诗剧、观念剧;侦探小说、经典小说、散文、短篇小说……
分析理念与创作观:康德审美哲学、美的“目的”与“目的性”、艺术家的信念、绘画艺术、小说家如何讲故事、关于人物原型、谈演员、谈观众、谈导演……
不仅是文艺批评,更是哲理性思考的充分体现
生活中充满了不可思议,而小说必须避免不可思议。
如果小说家承认自己是艺术家,那他就不能复制生活,而要艺术地表现生活。
商务经典品牌书系“涵芬书坊”(新版)新收录
毛姆一生文学观、艺术观的全面体现
对文艺创作与理解具有启发意义
畅谈艺术与美、戏剧、小说、绘画等,尽显大家智慧
英语翻译名家刘文荣倾心编译,注释详细
毛姆小说之外的重要散文作品,堪称其文学与艺术思想的精华
毛姆作为小说家,创作了《月亮与六便士》《刀锋》《面纱》等举世闻名的小说,但毛姆作为散文家的名声同样很大,他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佳作,如《回顾》《作家笔记》《总结》《巨匠与杰作》《随性而生》等,本书即精选其中的精彩篇目,集中于毛姆的文学和艺术思想,堪称对毛姆对其一生创作和审美理念的全方位总结。
阅读本书,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大师如何创作、如何鉴赏文艺作品,对我们的创作具有极高的启发价值,而且也是理解与研究毛姆小说与戏剧创作、研究毛姆思想的不可或缺的精彩读本,其中蕴含的思想与思考对我们具有醍醐灌顶的意义。我们能充分感受到,毛姆不仅是“讲故事的大家”,还是文艺评论的大师。
看大师评论名家名作、分享观点,启发极大谈名家:莫泊桑、契诃夫、亨利·詹姆斯、苏巴朗……
论世界文学:俄国小说、英国小说、法国小说、德国小说;散文剧、诗剧、观念剧;侦探小说、经典小说、散文、短篇小说……
分析理念与创作观:康德审美哲学、美的“目的”与“目的性”、艺术家的信念、绘画艺术、小说家如何讲故事、关于人物原型、谈演员、谈观众、谈导演……
不仅是文艺批评,更是哲理性思考的充分体现 生活中充满了不可思议,而小说必须避免不可思议。 如果小说家承认自己是艺术家,那他就不能复制生活,而要艺术地表现生活。 艺术家做白日梦就是其生活本身,外面的大千世界反倒成了他暂避白日梦之炙热的一个阴暗角落。对他来说,白日梦中的西班牙城堡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的,他就生活于其中。 我觉得钱就是我的第六感,没有它,其他五种感觉就会变得迟钝。 英语翻译名家刘文荣翻译,做详细注解本书译者刘文荣是著名英语翻译家,译有毛姆、伍尔夫等诸多世界名家的名作,译文流畅、自然、生动,还原原作语言风格。在本书中,译者对出现的大量的哲学家、文学家、戏剧家、艺术家等名家做了详细注释,对文中提到的作品也进行了补充介绍,提高了本书的可读性和参考性,有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内容。
内容简介
毛姆不仅是著名文学家,更是出色的剧作家,对绘画等艺术形式也有很高的追求和审美造诣。本书篇目为他对美学、戏剧、小说、绘画,乃至生活艺术的思考,写得深入浅出、随性风趣。毛姆在书中不吝笔墨,对屠格涅夫、莫泊桑、契诃夫、亨利·詹姆斯等文学家的创作进行了深入分析,剖析了诸多经典名著和以经典小说、散文、侦探小说为代表的多样的文学类型。除此之外,毛姆还品评了苏巴郎等画家的绘画艺术,也表达了自己对美和艺术的总体看法,充满真知灼见,是毛姆艺术思想的充分展现。
目录
一 艺术与美
艺术家的创作动机
关于艺术灵感
批评家与艺术家
艺术家与普通人
艺术家的自我满足
美的评判没有固定标准
美是永恒的吗?
关于康德美学的审美理论
关于美的“目的”与“目的性”
关于艺术与美的断想
二 戏剧
我与戏剧
散文剧与诗剧
关于观念剧
戏剧与现实主义
关于戏剧技巧
谈演员
谈导演
谈观众
再谈观众
三 小说
小说的两种写法
小说的两种类型
小说家的目的是什么?
好小说有何特点?
小说要有故事
关于小说家的个性
关于人物原型
关于我的几部小说
关于短篇小说
关于侦探小说
诗人的三部小说
莫泊桑小说的优缺点
俄罗斯三部小说名作
契诃夫及其小说观
亨利·詹姆斯的小说
四 其他
英国散文的两种风格
好的散文有三个特点
苏巴朗及其绘画艺术
相关资料
译 序
中国读者知道,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是位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Of Human Bondage,1915)和《月亮和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1919)还颇有名气。其实,毛姆不仅是位小说家,还是一位剧作家和散文家,而且*初是以剧作家出名的。有意思的是,他一生的创作可清晰地分为戏剧时期(早期)、小说时期(中期)和散文时期(晚期),即四十岁前写剧本,四十岁后写小说,六十岁后写散文,不像大多数作家,剧本、小说、散文(或者诗歌)往往是夹杂着写的。为什么会这样,有几个原因:他放弃写剧本,是因为那时(主要由于电影的出现)戏剧从总体上说呈死亡状态;他放弃写小说,是因为那时(主要由于电视剧的出现)小说从总体上说呈萎靡状态;而他晚年写散文,是因为他年纪大了,想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就想回顾和总结自己的一生——所以,他的散文大多是他的回忆录。
不过,他的回忆录不同于一般回忆录,里面夹杂着许许多多议论;也就是说,他不仅回忆自己做过的事情,还把自己一生的感受、困惑和思考全都写了进去。其中,他思考得*多的是艺术和人生。本书篇目中的相当一部分,就是从他的这些回忆录(或者说自传性散文作品)中节译而来的,主要节译自《作家笔记》(A Writer’s Notebook)、《回顾》(Looking Back)和《总结》(The Summing Up);还有一部分,则选译自他的几部文集,主要选译自《观点》(The Point of View)、《巨匠与杰作》(Ten Novels and Their Authors) 和《随 性 而 生》(The Vagrant Mood)。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从他的回忆录中节译的片段,还是从他的文集中选译的文章,虽然都写得有理有据,有思想、有观点,但其写法却很随意,既不是正式的评论文章,也不是学术论文(因为正式的评论文章和学术论文是有一定格式的),所以,只能称它们为“有学术价值的随笔”。由于这些“随笔”都和艺术有关,我又将其称为“艺术随笔”。
译出这些“艺术随笔”后,我将其分为四个部分,即:(1)艺术与美;(2)戏剧;(3)小说;(4)其他。下面分而述之:艺术与美常被放在一起是因为一直以来有权威观点认为,艺术是美的表现。其实,就如毛姆所认为的,艺术不一定是美的,丑也可以变成艺术(如讽刺艺术)。但不管怎么说,和艺术*相近的是美(多数艺术与美有关,如音乐、绘画、雕塑等)。
就艺术而言,毛姆首先思考的是艺术的目的和功用,而其结论是:艺术的目的是娱乐(包括文学在内,如果你认为文学是一门艺术的话)——同意不同意,随你便。此外,他还思考了艺术创作中的灵感问题、艺术家的创作动机问题、艺术家与普通人的异同,等等,都有其独特观点,颇为发人深省。就美而言,他思考的是,美是否有评判标准,美是不是永恒的,以及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等等,同样很有意思。虽然美学是
译 序
中国读者知道,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是位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Of Human Bondage,1915)和《月亮和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1919)还颇有名气。其实,毛姆不仅是位小说家,还是一位剧作家和散文家,而且*初是以剧作家出名的。有意思的是,他一生的创作可清晰地分为戏剧时期(早期)、小说时期(中期)和散文时期(晚期),即四十岁前写剧本,四十岁后写小说,六十岁后写散文,不像大多数作家,剧本、小说、散文(或者诗歌)往往是夹杂着写的。为什么会这样,有几个原因:他放弃写剧本,是因为那时(主要由于电影的出现)戏剧从总体上说呈死亡状态;他放弃写小说,是因为那时(主要由于电视剧的出现)小说从总体上说呈萎靡状态;而他晚年写散文,是因为他年纪大了,想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就想回顾和总结自己的一生——所以,他的散文大多是他的回忆录。
不过,他的回忆录不同于一般回忆录,里面夹杂着许许多多议论;也就是说,他不仅回忆自己做过的事情,还把自己一生的感受、困惑和思考全都写了进去。其中,他思考得*多的是艺术和人生。本书篇目中的相当一部分,就是从他的这些回忆录(或者说自传性散文作品)中节译而来的,主要节译自《作家笔记》(A Writer’s Notebook)、《回顾》(Looking Back)和《总结》(The Summing Up);还有一部分,则选译自他的几部文集,主要选译自《观点》(The Point of View)、《巨匠与杰作》(Ten Novels and Their Authors) 和《随 性 而 生》(The Vagrant Mood)。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从他的回忆录中节译的片段,还是从他的文集中选译的文章,虽然都写得有理有据,有思想、有观点,但其写法却很随意,既不是正式的评论文章,也不是学术论文(因为正式的评论文章和学术论文是有一定格式的),所以,只能称它们为“有学术价值的随笔”。由于这些“随笔”都和艺术有关,我又将其称为“艺术随笔”。
译出这些“艺术随笔”后,我将其分为四个部分,即:(1)艺术与美;(2)戏剧;(3)小说;(4)其他。下面分而述之:艺术与美常被放在一起是因为一直以来有权威观点认为,艺术是美的表现。其实,就如毛姆所认为的,艺术不一定是美的,丑也可以变成艺术(如讽刺艺术)。但不管怎么说,和艺术*相近的是美(多数艺术与美有关,如音乐、绘画、雕塑等)。
就艺术而言,毛姆首先思考的是艺术的目的和功用,而其结论是:艺术的目的是娱乐(包括文学在内,如果你认为文学是一门艺术的话)——同意不同意,随你便。此外,他还思考了艺术创作中的灵感问题、艺术家的创作动机问题、艺术家与普通人的异同,等等,都有其独特观点,颇为发人深省。就美而言,他思考的是,美是否有评判标准,美是不是永恒的,以及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等等,同样很有意思。虽然美学是
深奥的哲学,他却以“平常心”对待之,倒也看出了一些问题。
谈论艺术与美,免不了抽象,而当他谈到戏剧时,就具体多了。这是本书的第二部分“戏剧”会呈现的。如果说**部分“艺术与美”是他“不安分”地想和哲学家“玩玩”,那么这第二部分可是他的“分内之事”,因为他是个出了名的剧作家(尽管他承认,他出名是为了挣钱)。在这部分中,他谈到他自己的戏剧创作,还谈到“散文剧”的局限、“观念剧”的短命、戏剧不可能是“现实主义”的,等等。这些言论在当时很得罪人,即使在今天,或许仍有不少人会认为是“大逆不道”。此外,他还谈到了与戏剧演出直接相关的三种人——演员、导演和观众。有意思的是,作为剧作家,他竟然对这三种人都大不以为然。譬如,他说演员都是些“自负”“做作”的家伙,就是女演员也是如此,否则他们就不会去做演员了;又说导演往往“既愚蠢,又自负”,常常歪曲剧作家的意图——要是有可能,剧作家*好自己做导演。对于观众,他的“衣食父母”,他也照样出言不逊,说他们“不用大脑思考,而用腹腔感受”,“主要兴趣是把戏剧的虚假当作生活的真实来欣赏”,所以他“对那一大群到剧院里来看戏的人,即观众,越来越觉得厌烦”,等等。总之,他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别人会有什么反应,他毫不在乎。他早就说了,他写剧本是为了赚钱,现在钱赚到了,别的都无所谓了。
是的,他写戏赚足了钱,而等他赚足了钱,戏剧也完蛋了,观众越来越少,新戏很难上演,旧戏也越来越没人看。于是,他走了,去写小说,竟然又成了赫赫有名的小说家。小说家当然要谈小说。这就是本书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他更加头头是道,因为我们知道,他不仅是个小说家,还是个“读书家”,读过无数小说。英国小说不用说了,法国小说、德国小说里,稍有点名气的作品,他都读过,有些还是原著(他的母语是法语,又到德国留过学)。哪怕是俄国小说,至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托尔斯泰的小说和契诃夫的小说,他都很熟。所以,他既谈小说原理,又谈某些小说家的创作。他谈到小说的两种写法和两种类型,谈到小说家的个性和小说人物的原型,谈到他自己的几部小说,谈到短篇小说和侦探小说,谈到诗人歌德的三部小说,谈到莫泊桑的小说、契诃夫的小说,还有亨利·詹姆斯的小说。而他对小说的*重要的看法是:小说要有故事。这不是他的癖好,请注意,他认为他是在坚持小说的“正道”。因为当时现代派小说兴起,小说家不是热衷于心理分析,就是热衷于手法创新,讲故事被认为是“小儿科”。对此,
他说,原始人就围着篝火讲故事,听故事可说是人性所需,小说就是一种讲故事的艺术;反之,小说家不讲故事,而去做心理学家,或者去做“语言魔术师”,在遣词造句方面花样翻新,那小说就不是小说了。在这一点上,他倒是很传统、很反潮流的。
除了上述这些,我还从毛姆的回忆录和文集中搜出三篇和其他艺术有关的文章,构成本书的第四部分“其他”。其中两篇是谈论散文艺术的,还有一篇谈论苏巴朗的绘画艺术。在谈论散文艺术的两篇文章中,他谈到英国散文的两种风格,谈到好的散文要有三个特点,等等。谈苏巴朗的那篇文章,则是他唯一一篇单独发表的与绘画艺术有关的文章。不过,在他的《作家笔记》中还有好几处谈到一些名画。可见,他对绘画艺术是一直关注的。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名画收藏者。那么,他对绘画艺术有没有鉴赏力呢?你读过那篇关于苏巴朗的文章就知道了。在此,我仅就苏巴朗说几句话,因为中国读者一般不太知道这位画家,更不了解他的作品。其实,苏巴朗是17世纪名气仅次于委拉斯开兹的西班牙巴洛克画派的画家。他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宗教题材的,而且以肖像画为主,为历史上的圣徒或圣女画肖像。其实,与其说这是“肖像”,不如说是创作——因为,尽管有模特儿,但模特儿仅仅为画家提供想象的基础,*终画出的是画家想象中的圣徒或圣女。这些圣徒或圣女,在西方几乎家喻户晓,而在中国,几乎无人知晓。不过,这不要紧,毛姆在那篇文章中有相关介绍,你读了之后仍会觉得很有趣。
好了,我把本书内容大概说了一下,接下来你就要开始阅读本书了。虽然一本书的好坏,作者、译者都是无权评价的,要由读者来评,但我还是要越俎代庖地说一句比较长而且公文式的话,作为此篇译序的结语:本书是毛姆对艺术与美学,对戏剧艺术、小说艺术和其他艺术的思考与议论,写得深入浅出、随意风趣,是一位艺术家对各类艺术的反思,其中颇多真知灼见,读之可以对西方艺术、西方文学,以及毛姆自己的戏剧创作和小说创作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刘文荣
作者简介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被誉为“*会讲故事的作家”,也是20世纪上半叶*受人欢迎的小说家之一。代表作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面纱》,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阿金》等。
刘文荣,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授。主要论著有《19世纪英国小说史》《英国当代小说史》《西方文化史》《人类文明遗产》,主要译作有《裸猿》《人类动物园》《文学中的色情动机》《存在的瞬间:伍尔夫读书随笔》等。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林徽因讲建筑
¥11.9¥29.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6.3¥15.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她们
¥17.3¥46.8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9.0¥25.0 -
茶,汤和好天气
¥10.1¥28.0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10.1¥28.0 -
见字如面
¥15.9¥49.8 -
一个人生活
¥14.5¥45.0 -
瓦尔登湖
¥12.9¥39.0 -
中国小说史略
¥13.3¥35.0 -
梅子熟时栀子香
¥16.9¥49.8 -
我与地坛-纪念版
¥20.7¥29.0 -
随园食单
¥9.1¥30.0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3.4¥28.8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 -
回声与倒影
¥13.7¥36.0 -
到山中去
¥10.5¥30.0 -
流星雨(八品)
¥12.8¥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