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19050191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1-01
- 条形码:9787519050191 ; 978-7-5190-5019-1
本书特色
本书版权页注明是**版第二次印刷,实际情况是**次印刷仅仅印制50册供内部研讨之用,从未公开发行。在有关方面呼吁和努力下本书重印,与广大读者见面,十分难得和珍贵。
内容简介
作者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揭示出国学的主要义理与理据。有时,国学爱好者读了大量经典释义类的书仍然一头雾水,不知国学到底为何物。本书就是为去除这一困惑而写的。读过本书一定会产生全新的感觉:国学乃是古人对大自然认真体悟与虚心效法的产物,所以国学才能妙合天地之道。学习国学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寻得生命之根与活力之源。
本书由国学义理篇、经典篇、天人篇、语文与汉字篇、文化生活篇、儒教篇、东西方比较篇七部分组成。七个篇章紧密关联,国学以义理为纲,纲举目张;目以经典为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天人合一是皮之内里;内里用汉字表达;展开则为中华文明丰厚的文化生活;儒教则通过礼来保证秩序稳定与祥和;为确定国学的意义与价值少不了与西方进行比较,从而确立文化自信。
目录
国学义理篇
国学是长治久安之重器,共存共荣之契约………………2
国学因有义理支撑而富有生命力………………………11
中国人的朦胧意识与文化基因来自自然………………15
人尊敬天,天护佑人——农耕生产方式之前提………18
周公与孔子结束鬼神文化信仰,
代之以礼乐文化信仰………………………………………24
国学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30
国学在智与反智的权衡中臻于完善……………………34
孔子是真实历史人物,他令中国历史熠熠生辉………41
以权威制衡权力是儒家政治学所秉持的核心理念……46
经典篇
经典者,经世济民、典综国是也………………………54
《易经》奠定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64
孔子为“克己复礼”而奋斗终生………………………77
诗不但入经典,还入政治、入历史、入百姓生活……86
走出对经典的误读………………………………………90
天人篇
“天人合一”是对国学主旨的精确概括………………104
董仲舒是**位深入细致地阐述天人关系义理的大儒
……………………………………………………………112
天外无神,天为人师…………………………………118
语文与汉字篇
语文与国学…………………………………………… 124
语言文字是国家门面,读书写作是儒家传统……… 127
优美、简洁且具有共时性的文言文………………… 133
汉字的字形与字义浑然一体,珠联璧合…………… 144
汉字的字义与字音互为因果,相得益彰…………… 153
“文”与“白”的二元统一……………………………158
文化生活篇
国学渗透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164
“和”是宇宙之本质,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195
儒教是民族精神之倚重,道教是个人修身之方法,
释教是净化心灵之法门………………………………201
儒教篇
儒教形成原因及儒教之本质…………………………210
儒教是宗法制之载体,是儒家道德信仰之活用…… 222
儒教宗天而教…………………………………………229
荀子是以博学闻名于世的礼制奠基人………………237
理学——中国学术文化宝塔上的一颗明珠…………240
东西方比较篇
建立在自然信仰基础上的国学与建立在
英雄信仰基础上的西学……………………………… 256
中国人道主义与西方人道主义迥然有异…………… 264
华夷之辨的提出及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270
具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人类认知的两条不同路径 275
西风东渐,激进思潮泛起…………………………… 280
附录一 “丛残小语”难上学问家的案头
——从“红学非国学”说开去……………287
附录二 托尔斯泰为何迷恋国学……………………301
跋………………………………………………………309
节选
我们的下一代是关键
无论是从哲学、伦理学的角度考察,还是从信仰、艺术的角度考察,“天人合一”都是义理的源头活水。
中国古人将自然神化,顶礼膜拜,学习效法,是因为中国人认为自然总是对的,跟着自然走能够将风险*小化。——这就是建立国学的根本目的。当然,凡做一件事都要付出代价,这样一来就不利于将利益*大化。国学让中国人苦中作乐,长期以来中国人都在追求这种苦乐。18 世纪 60年代,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那之后,追求物质享受成为人类的追求。西风东渐,国学逐渐失去了影响力,成为被诟病的对象。进入 21 世纪之后,人们在尽情享受的同时,发生了道德信仰的危机。这时有识之士才发现,并非物质福祉越多越幸福,人类应该在物质享受之外寻找人生的意义。于是一部分觉悟的中国人开始回归国学。国学还是那个国学,社会环境却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能否召唤回国学,能否重建道德信仰,能否走出物质主义泥淖,我们的下一代是关键。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用《黄帝内经》的话概括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用孔子的话概括就是“畏天命”;
用孟子的话概括就是“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用老子的话概括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用庄子的话概括就是“顺应自然”;
用荀子的话概括就是“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
用董仲舒的话概括就是“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尊也”。
中国人的孝道是效法自然的产物
我们的下一代是关键
无论是从哲学、伦理学的角度考察,还是从信仰、艺术的角度考察,“天人合一”都是义理的源头活水。
中国古人将自然神化,顶礼膜拜,学习效法,是因为中国人认为自然总是对的,跟着自然走能够将风险*小化。——这就是建立国学的根本目的。当然,凡做一件事都要付出代价,这样一来就不利于将利益*大化。国学让中国人苦中作乐,长期以来中国人都在追求这种苦乐。18 世纪 60年代,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那之后,追求物质享受成为人类的追求。西风东渐,国学逐渐失去了影响力,成为被诟病的对象。进入 21 世纪之后,人们在尽情享受的同时,发生了道德信仰的危机。这时有识之士才发现,并非物质福祉越多越幸福,人类应该在物质享受之外寻找人生的意义。于是一部分觉悟的中国人开始回归国学。国学还是那个国学,社会环境却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能否召唤回国学,能否重建道德信仰,能否走出物质主义泥淖,我们的下一代是关键。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用《黄帝内经》的话概括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用孔子的话概括就是“畏天命”;
用孟子的话概括就是“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用老子的话概括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用庄子的话概括就是“顺应自然”;
用荀子的话概括就是“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
用董仲舒的话概括就是“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尊也”。
中国人的孝道是效法自然的产物
中国人的孝道是效法自然的产物,而西方的平等观是逻辑思维的产物。自然世界中有很多感恩的景象,如稻穗成熟之后低头向大地谢恩,小草不会一直往上生长,长到一定程度就会转为与大地平行的方向,护卫大地、覆盖大地,报答大地的养育之恩,羔羊跪乳与獭祭鱼更是孝的绝好范例。
至于小星辰环绕大星辰旋转,永不停歇,更是忠孝之典范。中国古人观察到这些现象,并效法之,建立了孝道这一优秀的人文文化形态。而西方人平等观既与自然万象不侔,又于人间社会无益,完全是一种臆想出来的理念。胡适之所以反对孝道,蔑视中国人的信仰,是因为要为引进西方文明铺路。西方文明并非一无是处,有不少我们必须学习的东西,但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自己的信仰。
儒家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什么
儒家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什么?这就需要从儒家经典寻找答案。儒家的基本经典是《五经》:《易经》《书经》《诗经》《礼记》《春秋》。
《易经》提供的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书经》(即《尚书》)是中国*早的历史档案,是文化道统之源;
《诗经》能陶冶中国人情操,增强文化修养;
《礼记》提供的是人与天、与祖先、与家族、乡里、朋友相处的方法;
《春秋》是中国学术著作实名制之肇始,是权威的道德立法。
《五经》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经典。如《黄帝内经》《孝经》《左传》《尔雅》等。
天与人可以交感
在董仲舒看来,人几乎是天的复制品,无论在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人的形体、身躯、脏腑都是仿效天的产物,因此天也是使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源与依据。从形体说,人有骨节,天有时数;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时;人有视瞑,天有昼夜。从人的感情意识来说,人有好恶,天有暖清;人有喜怒,天有寒暑。至于人的道德品质,更是“天意”“天志”的体现。
因为人和天具有相同的形体和道德本质,这就证明了天与人是合一的,天与人可以交感。人没有对抗或者背离天的权利。庸俗史学家讥讽这是中国人缺乏自主性的有力证据,笔者却以此为无上荣耀,正是中国人的这种敬天保民的精神,给人类留有一丝不被科学主义彻底毁灭的希望。
东西方对宇宙无比奇妙的不同理解
宇宙无比奇妙,供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条件一切都恰到好处,没有一处有纰漏。西方人认为这种巧妙无比的安排不是自然(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定是更高级的“神秘力量”的杰作,这种更高级的神秘力量就是上帝。自然供人类来征服、开发和利用。中国人从自然巧妙的结构中得到的启迪恰恰相反,中国人认为宇宙如此巧妙的构造不是任何主体刻意造出来的,只有一种可能性——自然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道法自然)。在自然形成之前只有元气,元气分为阳与阴两种,这两种元气合在一起形成了包括万物与人的物质世界。
国学与西学的价值评判标准不同
国学以道德伦理、精神信仰为*高追求,西学以物质福祉为价值追求目标。套用中国先贤的话,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喻于义”,西方人的价值取向“喻于利”。利,可通过正义手段获得,也可以通过掠夺等非正义手段获得。而中国人获得义的手段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已,没有其他途径——这是东西方*根本的区别。物质与精神是人类两种*基本的需求,人之所求无非物质或者精神。这种迥然不同的分野造成了东方世界与西方世界两大地域。物质与精神的分野对信仰与价值观产生一系列决定性影响。比如中国人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世代延续,而西方人则认为生命本质在于不断满足欲求。中国人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与家族的兴旺,西方人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权益……显然上述差异显示出明显的对立性。
东西方的历史观不同
中国古代重视历史,自古记史就是头等大事。中国是王官记录历史,王官同时也管理政教典籍与其他图册。参与记录历史与管理典册的官员、工作人员人数十分庞大。史官是世袭的,如同郎中是家传的。郎中家传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的敬畏,史官世袭则反映出古人对传统的敬畏。正因为这种敬畏,中国历代史官都能秉笔直书。
在司马迁写出中国**部正史之前,中国已经存在大量历史档案与典册,其中*有名的是《尚书》《春秋》以及由春秋演绎出来的《左传》。这些典籍为司马迁写作《史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反观西方,很难说有什么历史意识,更没有形成完整的历史观。如果将日本、印度划入西方,有三个典型国家能够说明古代西方人是如何看待历史的:
古代印度,根本不记录历史,印度人认为历史毫无意义,至今仍有许多人作如是观;
“古希腊人”反对记录历史,执着地认为自己的祖先是神,记录历史是对神的亵渎。
古代日本,原本没有历史意识,受遣隋使、遣唐使影响,圣德太子写出了日本**部史书。
所谓文艺复兴
中国早期的人道主义思想并非来自个别思想家的灵感,而是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敬天意识,这一点与西方很不同。西方所谓启蒙依靠的是个人。罗素指出:
文艺复兴不是民众运动;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受到一些慷慨的文艺奖励,特别受到美第奇家族(14、15 世纪曾掌握佛罗伦萨统治大权的一个家族)和崇尚人道主义教皇们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他们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
所谓文艺复兴,起因于一些欧洲人从中国带回来许多关于中国的信息,欧洲人向往中国人那种充满人文气息的生活,不满在教廷洗脑与压迫下所过的令人窒息的生活,于是有人愿意出资赞助,掀起一场以摆脱宗教桎梏为宗旨的运动。
文艺复兴初起时,欧洲人并不知道存在所谓雅典文明。文艺复兴实际上就是一场学习东方文化,特别是学习中国文化的运动。滑稽的是,400 多年后,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与西方文艺复兴背道而驰的运动,他们猛烈批判中国文化。在这个运动中胡适成了耀眼明星,他重新定义文艺复兴,将清末民初中国引进西方文明的运动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欧洲的文艺复兴为什么以中国社会为范本?读一读英诺森三世登上教皇宝座之后所发表的讲话就明白了。
作者简介
王文元,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学者,主要从事国学、历史、文学、语言学的研究。
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较有影响的学术论文有《儒教非宗教一与李申教授商榷》《儒家文化之精奥》《文体多样化与文学繁荣》等。《思想与思想者》被收录在由《读者》杂志主编的《高中人文读本(高三上册)》,文言文作品被收入在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百年文言》书中,《语言的雅与俗》被收入《新语文读本(高中卷二)》,《红楼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兼论红学非学术》被收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
学术专著有30余部,其中与国学有关的有:《国学正义》《儒家辨章》《汉字正见》《儒道释疏观》《文房织锦》《人与道》《日完录》《人道绎宗》《人类的自我毁灭》等。
-
知识分子的幽灵
¥20.5¥39.8 -
茶经(黑白版)
¥18.4¥48.0 -
中国馔馐谭
¥13.6¥23.0 -
我所不理解的生活-纪念珍藏版
¥10.5¥29.8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8.5¥25.0 -
被颠覆的文明-我们怎么会落到这一步-(升级版)
¥13.6¥42.0 -
大家小书:苏辛词说
¥12.2¥26.0 -
经典常谈
¥13.7¥39.8 -
寻味中国
¥19.0¥38.0 -
瓷都拾遗-景德镇瓷业习俗
¥10.6¥30.0 -
徐志摩和新月诗人-摇晃的梦想-侧看民国
¥13.5¥39.0 -
替时代写生·日记里的胡适(八品)
¥13.5¥39.0 -
瓢箪鲶闲话
¥10.7¥36.0 -
中国文明的密码/何新文选
¥15.4¥48.0 -
国学入门
¥16.4¥48.0 -
解密富春山居图-国宝背后的秘密
¥6.5¥22.0 -
柏杨杂文精选集-吓人的国粹教育
¥9.9¥24.0 -
古代家训精华:文白对照
¥9.0¥18.0 -
经典常谈
¥7.1¥14.8 -
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
¥8.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