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活动中的“过犹不及”效应——倒U型现象初探(清华汇智文库)

包邮科研活动中的“过犹不及”效应——倒U型现象初探(清华汇智文库)

1星价 ¥87.6 (7.3折)
2星价¥87.6 定价¥12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2679707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2-01
  • 条形码:9787302679707 ; 978-7-302-67970-7

本书特色

深刻认识倒U型现象,合理解读科研活动规律、精准预判科研发展态势、客观评估科研活动的绩效,为科研决策提供依据。

内容简介

“过犹不及”效应在科研活动中表现为倒U型现象,即结果随影响因素的增加表现出“先升后降”的特征,这给科研政策的制定提出了一定的挑战。现有科学学研究对倒U型现象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本书聚焦于科研活动中倒U型现象的形成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科研活动中已发现的倒U型现象及其解释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构建一套科研生态系统,将科研活动元素有机地组织起来,用于定位可能发生倒U型现象的科研活动元素;借鉴社会系统中倒U型现象的解释,提出科研活动中倒U型现象的形成机制模型,并应用这一模型,甄别出4种新的倒U型现象,为相关科研政策提供证据支撑。

前言

“过犹不及”一词由来已久,东方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英文的“too much of a good thing”等表达中都蕴含了“过犹不及”的理念。“过犹不及”的本质思想是事情要讲究适度原则,做得不够或是做过了头,结果都不好。这与常见的线性相关关系有显著区别,即事情的结果随影响因素表现出“先升后降”的特征。“过犹不及”效应具有的这种复杂特征,给个人决策及社会组织管理政策的制定带来了挑战。从科学研究的视角看,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等领域,“过犹不及”效应——即倒U型现象的研究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在科研界,一些科研活动中的倒U型现象也逐渐被科学学研究者们所发现,但尚未针对该现象开展系统性的梳理和研究。
本书以科研活动中倒U型现象为研究对象,聚焦于该类型现象的形成机制研究。这一选题源自作者十余年科学学的研究积累以及长期科研决策支撑工作的实践经验。作者所从事的研究领域科学学是探索科学活动规律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为科研决策提供支撑性的证据。近年来,科研决策精准化和科学化支撑的需求越来越高,作者深深体会到决策者除了希望了解科研活动中的现象、规律本身,更加关注于现象、规律背后的形成原因。基于此,本书以倒U型现象作为案例,对现象形成的普适性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试图帮助科研界对该现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以期为科研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翔实的支撑证据。

目录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问题和内容

1.2.1研究问题

1.2.2研究内容

1.3研究意义

第2章相关研究述评

2.1倒U型现象研究概况

2.2科研活动中的倒U型现象

2.2.1科研人员个体特征与科研行为/绩效

2.2.2科研团队规模、结构与科研绩效

2.2.3科研合作与科研行为/绩效

2.2.4科研资助相关的倒U型现象

2.2.5科研成果/学术期刊的特征与学术影响力

2.2.6学科发展特征及规律

2.2.7其他科研活动中的倒U型现象

2.3科研活动中解释倒U型现象的主要理论

2.3.1优势累积—效用*大化叠加理论

2.3.2*优社会资本理论

2.3.3*佳认知距离理论

2.3.4适度知识组配理论

2.4本章小结

第3章社会系统中倒U型现象的解释

3.1倒U型现象形成的数学描述

3.2社会系统中倒U型现象的形成机制

3.2.1“收益—成本”叠加效应

3.2.2“绩效/价值”影响因素的交互效应

3.3社会系统中倒U型现象的解释

3.3.1“收益—成本”叠加效应案例解释

3.3.2“绩效/价值”影响因素交互效应案例解释

3.4本章小结



第4章科研生态系统的构建

4.1科研生态系统的构成元素

4.1.1生态系统的构成元素

4.1.2科研生态系统的构成元素

4.2科研生态系统元素的作用机制

4.2.1生态系统元素的作用机制

4.2.2科研生态系统元素的作用机制

4.3科研生态系统元素的属性与成效

4.3.1属性、成效的概念界定

4.3.2活动体的属性与成效

4.3.3载体的属性与成效

4.3.4属性、成效之间的作用关系

4.4本章小结

第5章科研活动中倒U型现象的形成机制挖掘

5.1倒U型现象自变量(X)与因变量(Y)的定位

5.1.1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定位原则

5.1.2定位案例: 活动体的倒U型现象

5.1.3定位案例: 载体的倒U型现象

5.1.4定位案例: 不同元素之间的倒U型现象

5.2倒U型现象潜在作用因素(A、B)的探测

5.2.1活动体倒U型现象潜在作用因素

5.2.2载体倒U型现象潜在作用因素

5.3倒U型现象的形成机制模型构建

5.3.1形成机制模型构建

5.3.2形成机制解释案例: 活动体的倒U型现象

5.3.3形成机制解释案例: 载体的倒U型现象

5.3.4形成机制解释案例: 不同元素之间的倒U型现象

5.4本章小结

第6章科研活动中倒U型现象形成机制的应用

6.1研究思路

6.2活动体的倒U型现象甄别

6.2.1科研人员隶属机构数量—学术影响力

6.2.2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国际科研合作参与度

6.3载体的倒U型现象甄别

6.3.1科研论文参考文献年龄—学术影响力

6.3.2期刊学术影响力—载文量

6.4本章小结

第7章总结与展望

7.1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7.2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岳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计量与科技评价。曾主持或执行负责完成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研究课题20余项,发表SCI、中文核心论文20余篇。
杨立英,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计量学与科技评价,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40多篇被SCI收录。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