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珅的三年——清代监察大案启示录/焦利

包邮和珅的三年——清代监察大案启示录/焦利

1星价 ¥42.3 (7.2折)
2星价¥42.3 定价¥5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232486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0
  • 出版时间:2025-03-01
  • 条形码:9787521232486 ; 978-7-5212-3248-6

本书特色

CCTV法律讲堂主讲嘉宾焦利博士,从和珅的堕落之路让您看到清朝监察制度的软肋。

三年三个大案让和珅“悟”到了什么;反贪钦差如何变为大贪官。

随书附乾隆年间圣旨奏章手稿。乾隆年间圣旨奏章手稿。


内容简介

和珅是清朝历史上有名的大贪官,但他在刚出道时,也曾是乾隆皇帝手中的一柄利剑,在短短几年内就雷厉风行地查处了数起政坛大案,从而飞黄腾达。但随着和珅对官场仕途的观察和揣摩,他却*终选择了贪渎之路,以至于由“人上人”变成了“阶下囚”,落得个千古骂名。 本书讲述的,就是青年和珅查办的三个轰动全国的政界大案。这三起案件都是清朝反贪史上的典型案例,也对和珅的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案件背后所反映出的清朝监察制度和国家治理中的缺陷,更是值得后人深刻反思。

目录





乾隆四十五年:和反贪**案

南巡路上的插曲 / 003

给和珅一个机会 / 012

出师不利 / 017

瞒天过海 / 020

寻找突破口 / 026

水落石出 / 031

网开一面 / 036


乾隆四十六年:被和抓住的“大老虎”出笼反贪

弥天大谎 / 059

同流合污 / 070

清官来了 / 083

突发事件 / 094

弄巧成拙 / 105

案中有案 / 118

一网打尽 / 129


乾隆四十七年:和查了老朋友

小御史弹劾封疆大吏 / 145

乾隆组织的调查组 / 156

靠不住的“靠山” / 164

谁是泄密之人? / 182

包庇的后果 / 192

制度性腐败 / 202


后记 / 210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乾隆四十五年
  和珅反贪**案





南巡路上的插曲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70岁的乾隆皇帝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开始了他第五次下江南的行程。刚刚30岁的和珅近年来因为得到乾隆的宠幸,所以这次也陪同乾隆皇帝南巡,和珅是鞍前马后忙得不亦乐乎,把老皇帝伺候得舒舒服服,十分满意。乾隆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刻也离不了和珅这个聪明伶俐的小伙子了。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南巡的队伍走到山东的时候,和珅忽然离开了乾隆,带着一队人马急匆匆地直奔云南、贵州方向而去。
怎么回事?他要去哪儿?为什么不陪着皇帝南巡了?乾隆不是一刻也离不开和珅吗?为什么又要让他离开自己远赴云贵呢?
原来啊,南巡路上,发生了一件让乾隆皇帝十分恼火的事情。

乾隆四十五年

  和珅反贪**案






南巡路上的插曲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70岁的乾隆皇帝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开始了他第五次下江南的行程。刚刚30岁的和珅近年来因为得到乾隆的宠幸,所以这次也陪同乾隆皇帝南巡,和珅是鞍前马后忙得不亦乐乎,把老皇帝伺候得舒舒服服,十分满意。乾隆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刻也离不了和珅这个聪明伶俐的小伙子了。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南巡的队伍走到山东的时候,和珅忽然离开了乾隆,带着一队人马急匆匆地直奔云南、贵州方向而去。

怎么回事?他要去哪儿?为什么不陪着皇帝南巡了?乾隆不是一刻也离不开和珅吗?为什么又要让他离开自己远赴云贵呢?

原来啊,南巡路上,发生了一件让乾隆皇帝十分恼火的事情。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乾隆四十五年正月,有一个曾任云南粮储道和贵州按察使的官员,叫作海宁,这个海宁新近解除旧任,被任命为沈阳奉天府尹了。上任之前呢,按惯例皇帝都要接见一下新任官员,进行一番“任职谈话”,同时也顺便了解一下地方上其他官员的表现。海宁在云贵两地任职多年,而且他的父亲也曾当过云贵总督,所以对这两个省的情况应该比较了解,乾隆也想从海宁这儿多了解一些云贵那边的治理和吏治情况。别看乾隆是在南巡途中,但是一切公务照常进行,绝不像传说中的“乾隆下江南”,只是游山玩水寻美人。

这个海宁啊,当着皇帝的面儿,并没有反映什么重要情况,特别是对云贵总督李侍尧,还说了不少好话,说他很能干,有本事,把云贵两省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把李侍尧大大赞美了一番。

但是,背地里呢,海宁又跟别人说了许多李侍尧的坏话,特别是在跟一些当官的亲朋故交吃饭喝酒的时候,酒酣耳热之际,便抖出了不少李侍尧在云南专横跋扈、贪赃枉法的事情。这些小道消息没多久就传到了乾隆的耳朵里。

乾隆对此大为光火:好你个海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居然敢对皇帝玩花样!于是,立刻传谕军机大臣,以欺君之罪严审海宁。

那么,海宁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个呀,和云贵总督李侍尧在乾隆心中的分量有关。

云贵总督李侍尧是那个著名的大城市——辽宁铁岭人。人家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乾隆皇帝*为赏识的干将、能臣之一。李侍尧是明末将领李如柏的后代,他的四世祖李永芳,原本是明朝镇守抚顺城的*高长官。在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初,当清太祖努尔哈赤率军攻打抚顺的时候,李永芳俯首投降,献出了抚顺城。努尔哈赤为了奖励他,授予他三等副将官衔,并把自己的孙女下嫁给他,因此俗称其为“抚顺额驸”。从此李永芳为新主子效尽了犬马之劳,立下了赫赫战功,也为他的后代铺好了光明的晋升之路。李侍尧的父亲也是高官,曾当过户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长。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也是八旗勋旧大臣的后裔。所以,李侍尧是根正苗红的高干子弟,但他绝对不是纨绔子弟。乾隆八年(1743年),李侍尧以荫生身份得补印务章京一职。所谓荫生就是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进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官僚子弟,这些人不经过科举考试就可以做官。那“印务章京”是个什么官呢?其实,“印务章京”也就是个普通公务员,负责协助领导管理文书档案、章奏文件,以及办理印务等事。相当于我们现在行政机关的机要员或者是档案管理员吧。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工作,李侍尧却干得有声有色,文书档案过目不忘,印务奏章井井有条,不断获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皇帝**次接见李侍尧,就发现他才思敏捷,对答如流,过目成诵,不禁称赞他是“天下奇才”,当即破格提拔他为副都统。当时有人劝谏皇帝,说对李侍尧提拔的力度太大,违反先例。乾隆却说:“李永芳孙,安可以他汉军比。”就是说,李侍尧是“抚顺额驸”李永芳的后代,那是皇帝家的亲戚,别人怎么能和他相比呢?从此后,李侍尧一路高升,先后专任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广州将军等职,再后来子承父业,升任户部尚书,然后又外放,先后任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李侍尧晋升为大学士,成为宰相级的官员。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以大学士兼云贵总督,成了真正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这期间乾隆对李侍尧一直非常器重,十分赏识。

那么,李侍尧为什么会得到乾隆的如此赏识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李侍尧的确有才;另一个是李侍尧很会“办贡”。

我们先说说李侍尧的才干。《清史稿》是这样记载的:“(李侍尧)短小精干,过目成诵,见属僚,数语即辨其才否。拥几高坐,语所治肥瘠利害,或及其阴事,若亲见,人皆悚惧。”就是说李侍尧这个人个子不高,但机敏过人,凡是他看过的案卷文件,全都过目不忘。他的下属来拜见他,交谈几句话,他就知道对方有没有才干。谈起下属施政的利弊得失,经常切中要害。州县官有瞒着上级的事,李侍尧往往能一语道破,好像他亲眼看见了一样。所以,下面的人都有点怕他。这就是李侍尧:看人,一眼看透;看事,洞若观火;看书看文件,过目不忘。而且,不管是处理官场上的问题还是用兵打仗,都能够迅速处理,不留后患。正因为如此,乾隆皇帝十分赏识李侍尧,多次对臣下夸赞李侍尧办事干练,在督抚中*为出色,甚至把他和军机大臣阿桂并称为当朝*能办事的两个人。

刚才讲的是李侍尧被乾隆赏识的**个原因:有才干。下面再看李侍尧被乾隆赏识的第二个原因:会“办贡”。所谓办贡,就是替皇上办理进贡事宜。“进贡”大家都知道,是中国古代的一项礼仪和制度,说白了就是给皇上送礼。各地官员以及各藩属国以土特产进献给天子,既满足了天子的需要,又沟通了上下的感情,所以皇帝和臣子都乐此不疲。但是,如果进贡太多,将会给百姓和各地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历朝历代对于进贡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比如在进贡的资格和时间上都有严格的限制,并不是什么人什么时候都可以进贡。按清代定制,除了藩属国和王公大臣之外,只有督抚们有进贡的权利,而且进贡的时间也仅限于冬至、中秋和皇帝的生日。清代前几任皇帝励精图治,提倡节俭,进贡还能按定制进行。乾隆皇帝即位之初,甚至常年拒绝进贡。

但是,到了乾隆晚年,随着康乾盛世发展到顶峰,乾隆晚境顺遂,也就不再压抑自己对物质享受的欲望了。于是,进贡的大门再次被打开,而且越开越大,甚至突破了定制,时间和资格的限制都不讲了,一到逢年过节,不仅督抚,其他各级官员也都踊跃进贡,进贡的大军变得浩浩荡荡。李侍尧就是官员进贡大军的领军人物。他所办的贡品,在全国所有官员中,不但*多,而且*好。他和山东巡抚国泰,都以“优于办贡”得到过皇帝的表扬。但是乾隆对李侍尧比对国泰等其他大臣更亲近。举个小例子就能看出来。一般来说,进贡既然是大臣给皇上送礼,那么送什么当然是大臣自定,皇帝不便发表意见。而且对其他大臣,皇帝还要做做表面文章,每当大臣拿奇珍异宝来进贡,他都要严加申斥,说自己并不喜欢督抚大臣进贡,说自己“时常所用悉系朴素木器,不尚奢华,督抚等若惟夸多斗靡,妄费呈献,朕非特不以为喜,转觉可惜”,就是说他自己崇尚节俭,平常用的都是很普通的木质家具,如果督抚们争相进贡那些奢华无用的东西,那他不仅不会高兴,反而会觉得很可惜,所以要求督抚们不进贡或者少进贡。比如,有一次,乾隆就在国泰的贡折上批复:何必进贡得这么殷勤呢?你进贡的那些东西现在都闲置在圆明园的库房里,也没啥用处,数年后烂坏而已。

但是对李侍尧,皇帝却不见外,有什么说什么。有一次李侍尧从广东进贡了一批西洋玩意儿之后,乾隆便传旨给李侍尧,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此次所进镀金洋景表亭一座甚好,嗣后似此样好看者多觅几件;再有大而好者,亦觅几件,不必惜价。如觅得时,于端阳进贡几件来。”就是说,侍尧啊,你这次所进的一座镀金洋景表亭非常好啊!我喜欢!以后像这样好看的东西多找几件,再有比这更大更好的也找几件,不要心疼钱。如果找到了,就在端阳节再进贡几样来。由此可见,乾隆不仅喜欢李侍尧所进的贡品,而且和李侍尧的私交也非同寻常。

李侍尧就是这样一个既有才干又会拍马,深得乾隆喜爱的封疆大吏。

因为乾隆经常当众夸奖李侍尧,所以谁都知道皇上喜欢他。所以海宁当然不敢在皇上面前说李侍尧的坏话,而是投其所好,对李侍尧大加赞扬。但是,他对李侍尧又的确有许多不满,憋在心里难受,所以只好背后跟别人议论,发泄发泄。没想到却因此获罪了。

在军机大臣们的严厉审讯之下,海宁只好把有关李侍尧贪污受贿的种种传闻和盘托出。

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件:

(一)李侍尧曾派遣部下赴江苏购买进贡物品,借此机会收取所属官员汪圻、庄肇奎和素尔方阿等人的贡献银上万两;

(二)李侍尧派人修缮自家房舍,放出风来让大家表示意思,借机向属员勒索白银上万两;

(三)李侍尧每次过生日都大肆收礼,海宁自己也曾在李侍尧过生日时,向他贡献过一些贵重礼品。

但是为了给自己开脱,海宁也一再强调,除了自己向李侍尧送礼的事是确切的,其他那些事儿都是听别人说的,自己并没有掌握真凭实据,所以不敢向皇帝报告,并不是故意要隐瞒实情,欺骗皇上。

乾隆看了军机处呈上来的海宁的口供,里面对李侍尧侵贪纳贿的事情列了许多款,虽说是得之传闻,但也是有人物有事件,有鼻子有眼,让人感觉八成都是真的。

李侍尧的这些事,既然有人揭发出来了,那么,是查还是不查呢?乾隆还真有点儿犹豫:查吧,万一真查出问题,到时候不好处理,因为李侍尧毕竟是乾隆喜欢的能臣;不查吧,下面对李侍尧已经是议论纷纷了,不查显得皇上有袒护之嫌。怎么办呢?

听听和珅的意见吧。乾隆现在遇事儿很愿意和和珅商量。和珅虽然年轻,但是却称得上是老谋深算。他站在皇帝的立场上,小心翼翼地说出了自己的意见:皇上一向对贪污腐败深恶痛绝,所以,对于海宁的奏报想来一定会十分重视。李侍尧历任封疆,久居督抚之位,达20多年,拥兵自重,在督抚当中影响很大。所以,无论海宁说的是否属实,都应该派出钦差对李侍尧详细调查一下。无罪,则还其清白;有罪,则皇上裁断。这样,也好让皇上和臣子们安心啊!

也许是“拥兵自重”这个词碰到了乾隆心里*敏感的那根弦,当皇帝的,不怕大臣贪污,就怕大臣有二心。所以,乾隆对和珅的分析点头称是:“爱卿分析得不错!那这件事就交给你来办吧。朕命你为钦差大臣,与刑部侍郎喀宁阿立即前往云南调查李侍尧贪污索贿之事!记住:一定要根据海宁提供的线索,一查到底,决不允许方面大臣借任何理由勒索下属!”

作者简介

焦利,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图书和文化馆副馆长,编审,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长期从事中国法律文化史和监察法制史的研究,曾参与国家重点文化工程《清史》纂修之《法律志》部分“典志组”的工作,参与《清代法律史料长编》的史料搜集整理和《监察法》部分的起草。曾多次应邀担任CCTV法律讲堂文史版主讲嘉宾,并荣获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颁发的CCTV法律讲堂“引导力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