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05760622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246页
- 出版时间:2025-01-01
- 条形码:9787505760622 ; 978-7-5057-6062-2
本书特色
1.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愁苦形象深入人心,但是真实的人生远比一个“标签”丰富,他有青少时期的快意,也有安定下的闲情幽事……杜甫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性格饱满的人。
2.详核古代典籍,力求通俗好读,为大众铺陈杜甫的一生,在充满故事性的笔调下,看杜甫如何在盛世转衰的背景下,从少年快意成长为沉郁顿挫,直至成就“诗圣”之名。
3.本书以杜甫的生平为序章,以杜诗为纬,结合时代背景品评诗歌,体会“诗史”之名副其实。
4.双封设计,内文彩插,印刷清晰,版式清新大方。
内容简介
本书以杜甫的生平为序章,以杜诗为纬,详核古代典籍,综录前人研究成果,用九章三十八篇文章,清楚展现了杜甫的生平脉络及其精神世界。无论人生之路如何崎岖难行,诗人杜甫一直拥有极度稳定的精神内核,始终对人世存着热望和悲悯,坚持用史诗一样的文字记录动荡时代下普通民众的遭遇。他用赤诚之笔记录时代的风暴,为沉默而苦难的底层民众的生活发声。作者力图用一个现代人的虔诚,描绘出一个“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诗人形象,一个“诗圣”的孤勇之路。
目录
**章 鲜衣怒马少年郎
笔架山下,七龄思即壮 / 002
家族烙印,诗是吾家事 / 008
洛阳城里,出游翰墨场 / 014
吴越漫游,东下姑苏台 / 019
放荡齐赵,会当凌绝顶 / 024
聚梁宋,三颗诗星相遇 / 030
第二章 十年艰辛仕进路
初进长安,辗转干谒 / 036
上表求仕,投赋问路 / 046
不作河西尉,暂作曹参军 / 051
奉先省亲,穷年忧黎元 / 056
第三章 安史之乱弃长安
突遭惊变,羌村避乱 / 066
孤身陷长安 / 071
破衣麻鞋赴凤翔 / 078
侠义萌动,疏救房琯 / 084
羌村重聚,闻捷返京 / 089
第四章 从被贬到弃官
长安的失意,华州的隐忍 / 098
秋日赴蓝田,冬游洛阳城 / 104
“三吏”“三别”哭苍生 / 112
辞官去职,不愿拘形役 / 119
第五章 颠沛流离,沧桑尽显
度陇客秦州,心求东柯谷 / 126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132
终究还是同谷一过客 / 140
第六章 蜀州草堂暂得安宁
浣花溪岸人初定 / 150
闲情幽事且放怀 / 157
风雨不动安如山 / 165
蓬门今始为君开 / 171
第七章 梓阆飘摇重归蜀
流寓梓州,闻收复之喜 / 178
盘桓阆州,祭吊房琯 / 183
重归草堂,清风为我起 / 188
公去雪山轻,惆怅离蜀州 / 195
第八章 百感茫茫在羁旅
客居云安,伏枕养病 / 202
瀼西橘黄,东屯稻香 / 208
深藏一颗慈悲心 / 213
病痛难抑诗兴发 / 218
第九章 孤舟望长安
江陵漂泊难谋生 / 226
潭州衡州空盘桓 / 230
落花时节又逢君 / 235
终老湘潭,诗名身后显 / 240
参考书目 / 246
相关资料
笔架山下,七龄思即壮
广袤中国,山河壮阔。山与水,如同每个人一样,各有独立的个性和气质。山水的气质,同时也塑造、影响着生于山间水畔之人的气质。
唐代的巩县(今河南巩义)瑶湾村有一座山峰,形似笔架,人称笔架山,山后有池,人称砚台池。山名笔架,水名砚台,预示着此地文脉昌盛。果真不负此名,712年,笔架山下的一孔窑洞里,出生了一个小男孩,他就是后来被誉为“中国zui伟大诗人”的杜甫。山水若有知,也必会感念,何其有幸,孕此诗魂。
712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光是年号就有四个。原本这一年应称为唐睿宗景云三年,但在正月时改元太极,五月改元延和,八月改元先天。年号的频频更换,意味着朝局的动荡不安。彼时的唐朝廷上,七月二十五日,唐睿宗下诏正式让位给他的第三个儿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也称唐明皇。在这之后的第二年,这位年轻的新皇帝意气风发,真正掌握了皇权,他即将用超群的才智与勇气,开创一个繁盛的时代。
就社会大环境而言,生于此年的杜甫,看来挺幸运,因为他即将随着盛世同步成长。不过,这似乎也意味着,他的命运和时代联系会过于紧密。套用一句话,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如果时代产生山崩地裂的巨变,个人又将会有怎样的遭际?
自然,对于当时身处那个时代之中的人而言,并不会想到这些。普通民众眼中看到的,只有真实平凡的生活,具体而琐碎。
就个人的生长环境而言,杜甫的运气也不算坏。至少,在他刚刚出生的时候,家庭还安定:父亲杜闲在朝中任职,虽然职位不高,但可确保生活无忧;母亲出身于世家大族清河崔氏,她的兄弟们都很有作为。
可以想象,幼年时的杜甫拥有和平常孩子一样的快乐童年。在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小时候的杜甫活泼可爱、萌态十足,这在真实的历史中,不是没有可能。每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在童年时都会流露出率真淘气的天性,人们之所以会对杜甫童年的活泼形象感到惊讶,不过是受史书、诗文中成年后的杜甫忧国忧民、严肃刻板的形象的影响。
在他的诗作中,我们未曾发现任何关于其生母的描述,这或许暗示着他在尚未具备记事能力的年纪便失去了母亲的陪伴。这无疑是一种不幸的遭遇,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亦是一种幸运。由于母亲过早离世,杜甫并未形成深刻的记忆,因此也未尝受到失去亲人的深切痛苦。
另一种幸运,源自一位对杜甫而言,虽非生母却胜似母亲的女性。
幼年的杜甫身体羸弱,时常患病,特别需要那份细致入微的关怀与照料。每当杜甫卧病在床,其姑姑们皆会前来探望并予以照料,尤以二姑为甚。她不顾路途遥远,常常来探望年幼的杜甫,给予他无尽的温暖与呵护。
笔架山下,七龄思即壮
广袤中国,山河壮阔。山与水,如同每个人一样,各有独立的个性和气质。山水的气质,同时也塑造、影响着生于山间水畔之人的气质。
唐代的巩县(今河南巩义)瑶湾村有一座山峰,形似笔架,人称笔架山,山后有池,人称砚台池。山名笔架,水名砚台,预示着此地文脉昌盛。果真不负此名,712年,笔架山下的一孔窑洞里,出生了一个小男孩,他就是后来被誉为“中国zui伟大诗人”的杜甫。山水若有知,也必会感念,何其有幸,孕此诗魂。
712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光是年号就有四个。原本这一年应称为唐睿宗景云三年,但在正月时改元太极,五月改元延和,八月改元先天。年号的频频更换,意味着朝局的动荡不安。彼时的唐朝廷上,七月二十五日,唐睿宗下诏正式让位给他的第三个儿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也称唐明皇。在这之后的第二年,这位年轻的新皇帝意气风发,真正掌握了皇权,他即将用超群的才智与勇气,开创一个繁盛的时代。
就社会大环境而言,生于此年的杜甫,看来挺幸运,因为他即将随着盛世同步成长。不过,这似乎也意味着,他的命运和时代联系会过于紧密。套用一句话,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如果时代产生山崩地裂的巨变,个人又将会有怎样的遭际?
自然,对于当时身处那个时代之中的人而言,并不会想到这些。普通民众眼中看到的,只有真实平凡的生活,具体而琐碎。
就个人的生长环境而言,杜甫的运气也不算坏。至少,在他刚刚出生的时候,家庭还安定:父亲杜闲在朝中任职,虽然职位不高,但可确保生活无忧;母亲出身于世家大族清河崔氏,她的兄弟们都很有作为。
可以想象,幼年时的杜甫拥有和平常孩子一样的快乐童年。在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小时候的杜甫活泼可爱、萌态十足,这在真实的历史中,不是没有可能。每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在童年时都会流露出率真淘气的天性,人们之所以会对杜甫童年的活泼形象感到惊讶,不过是受史书、诗文中成年后的杜甫忧国忧民、严肃刻板的形象的影响。
在他的诗作中,我们未曾发现任何关于其生母的描述,这或许暗示着他在尚未具备记事能力的年纪便失去了母亲的陪伴。这无疑是一种不幸的遭遇,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亦是一种幸运。由于母亲过早离世,杜甫并未形成深刻的记忆,因此也未尝受到失去亲人的深切痛苦。
另一种幸运,源自一位对杜甫而言,虽非生母却胜似母亲的女性。
幼年的杜甫身体羸弱,时常患病,特别需要那份细致入微的关怀与照料。每当杜甫卧病在床,其姑姑们皆会前来探望并予以照料,尤以二姑为甚。她不顾路途遥远,常常来探望年幼的杜甫,给予他无尽的温暖与呵护。
二姑去世后,杜甫在墓志铭里称她为“慈母”,说“慈母每谓于飞来,幼童亦生乎感悦”。一个“飞”字,表明二姑与杜甫对彼此相见都极为渴念,当时尚是幼童的杜甫,对二姑给予的爱,既感动又欣悦。
或许正是因为二姑对杜甫格外怜爱,杜闲外出做官时,杜甫就被寄养在了二姑家里。
二姑所嫁之人叫裴荣期,也在朝中做官,他们夫妻住在洛阳建春门内的仁风里。里,是高墙围成的正方形居住区域,也称里坊或坊。于杜甫来说,仁风里,地如其名,满溢着仁爱之风——浓厚的爱,从怀着一颗仁心的二姑身上,源源不断地流向杜甫。
二姑是一位极善良温厚的女性,她将小杜甫缺失的母爱,进行了加倍补偿。她对杜甫的爱甚至超过了她对自己儿子的爱。有一次,杜甫和二姑的儿子同时病重,二姑无计可施,向女巫询问吉凶。女巫说,住在房间东南角的那个孩子,会逢凶化吉、转危为安。而那个孩子,正是二姑的亲生儿子。之后二姑竟将自己儿子搬到别的地方,让杜甫住了进去。*终杜甫得二姑用心看护而康复安好,二姑却永远地失去了儿子。
人生之初,有如此无私博大的爱为精神给养,这对杜甫的一生都至为重要。这种爱的滋养,给了童年杜甫充足的安全感,也让他拥有了爱的能力,让他在任何时候,眼中都不会只有自己的存在,让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看到自己苦难的同时,也能看到别人的苦难。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杜甫是一个诗人。那样的年代里,史学家没有责任和义务记述一个诗人的生平,所以关于杜甫的童年,我们无法确切获知更多信息,也就无法用一条清晰的时间线,将所有细节填满,勾勒出一段饱满的岁月。我们所能做的,唯有从杜甫本人的诗文中,抓取一些回忆的碎片。
在杜甫晚年的回忆里,童年有这样一件事,让他印象很是深刻。
开元五年(717),年幼的杜甫在郾城(今河南郾城)观看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演出。彼时大唐国力日益强盛,大批西域胡人进入大唐境内之时,也将令唐人耳目一新的胡舞一并带入,剑器浑脱舞就是其中一种。当时,zui擅长剑器浑脱舞的是一位叫作公孙大娘的女子。杜甫有幸观看了这位舞者的顶级表演。五十年后,飘零潇湘,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杜甫,奇迹般地巧遇了公孙大娘的弟子,童年观舞的记忆复活,他于是写下一首《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
有人质疑童年的杜甫何以能有如此清晰的记忆与深刻的感受。其实,记忆有如神迹,它是心灵在闪念间对于周遭正在发生的一切进行的本能性的选择与摄取,不能以年龄或生理的条件来框定,何况,杜甫是那种天分极高的孩子。或许,那种充满野性生命力的胡风舞蹈,正暗暗呼应了杜甫内心深处对于成长的热望,因而他将观舞这件事深深刻在了记忆里。
说到童年里成长的力量,更让杜甫自豪的,是他七岁诗咏凤凰、九岁练书法的经历。
七岁的孩童写诗,会写什么呢?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鹅,是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杜甫七岁时也在诗里写动物,却是一种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承载着高深寓意的神鸟——凤凰。
杜甫在《壮游》诗中自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皇。”他是个从小就心志高远的孩子,对自己要求很高,也非常勤奋。“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九岁时,杜甫开始练书法,练过字的纸常常一装就是一大袋。古时,写诗作文、习大字是孩童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对于世家子弟杜甫来说,更是如此。
写一手漂亮的字和诗文,然后参加科举考试、做官,这是那个时代大多数孩子的人生理想,但杜甫的理想显然不止于此。他自幼心气很高,有着远远高于一般孩子的理想。先祖中的优秀代表成了他的人生偶像,家族传统为他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一个人的成长,与生命之河的源头关系重大。
作者简介
王海侠,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华商报》签约作者。毕业于西北大学,多年来潜心研究哲学、美学及古代文学,擅长描摹人物的内心世界,文笔细腻,语言优美,文章常见于《延安文学》《读者》及《人民日报》(海外版)等。著有《在zui美唐诗里邂逅zui美的爱情》《人生有解苏东坡》等。
-
领导学:在实践中提升领导力(原书第10版)
¥77.4¥119.0 -
拂灯(全2册)
¥36.8¥65.0 -
蔬食记忆
¥16.7¥45.0 -
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汽车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汽车CAD技术及PRO/E应用/石沛林
¥22.6¥44.0 -
变革中的启蒙诉求-中国左翼启蒙派文艺思潮研究
¥18.1¥45.0 -
旅游电子商务教程(第三版)(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技能课立项教材;“十二五”职业
¥36.7¥42.0 -
设计思维
¥29.8¥48.0 -
剑桥哲学史1870-1945(上下)
¥72.0¥100.0 -
让优雅成为一种习惯(九品)
¥13.6¥42.0 -
裙 裥里的波尔卡
¥35.6¥48.0
-
大宋宰相王安石
¥18.6¥55.0 -
人类群星闪耀时
¥9.9¥29.8 -
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
¥10.9¥28.0 -
梁晓声自述
¥16.4¥48.0 -
在彭德怀身边
¥7.6¥22.0 -
人类群星闪耀时
¥15.4¥45.0 -
一个政治家的肖像-约瑟夫.富歇传
¥10.6¥32.0 -
曹操传
¥19.9¥59.0 -
张爱玲传:浮华褪尽,人比烟花寂寞
¥11.9¥36.0 -
李鸿章传
¥9.0¥26.8 -
白居易:乐天诗雄(八品-九品)
¥11.5¥28.0 -
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传
¥11.9¥36.0 -
民国清流大师们的抗战时代-肆
¥15.9¥49.8 -
林肯传
¥10.0¥36.0 -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10.2¥29.0 -
加缪自述
¥10.9¥28.0 -
走出晚清:大师们的涅槃时代
¥16.3¥45.0 -
非常在-作为作家.还是作为女人
¥12.2¥32.0 -
名家经典:苏东坡传(精装)
¥27.4¥56.0 -
隔膜与猜忌:胡风与姚雪垠的世纪纷争
¥12.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