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高考语文阅读热点作家许冬林全新作品集:菖蒲幽远

包邮中高考语文阅读热点作家许冬林全新作品集:菖蒲幽远

1星价 ¥24.1 (6.1折)
2星价¥24.1 定价¥39.8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7066805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3-01
  • 条形码:9787547066805 ; 978-7-5470-6680-5

本书特色

散文作家许冬林美文佳作全新呈现!

描摹丰饶万物、感知时序流转、捕捉平凡瞬间的、品味点滴过往,采撷日常的自然之美、风雅之韵、生命之力、生活之趣。多篇文章被选入语文试卷、文学期刊,各平台读者诚意推荐。

清新空灵、精致唯美、细腻婉约,散文风格独具特色

许冬林追求语言的韵律美,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富有诗意;擅长营造氛围、意境和画面感,古典韵味浓厚;喜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语言灵动凝练有生气;注重细节描写,用画工笔画一样的细功夫,在草木芬芳、生活点滴里探寻哲理与真意。

挖掘日常诗意,感受心灵抚慰,收获情感共鸣

许冬林将审美意趣融入生命态度,写出了生活本身的质地。读她的散文,你会发现,用审美的目光去看,一切庸常皆有诗意,宁静深远又生机勃勃,心也自然沉静了下来。试着做一个实实在在欢喜的人,把纷扰的日子过得意境悠远,以一颗闲适之心,品读时光的清美芳醇。

中高考现代文试题热点,阅读写作能力同步进阶

许冬林是一位颇受中学生读者和语文老师欢迎的热点作家,大量散文作品被选为全国各省市初、高中各类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她的散文不仅能够助力中学生读者提高阅读能力、精进写作技巧,还能启发学生们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培养细腻的情感,兼具审美价值、思想启迪与能力提升的多重效用。

内容简介

《菖蒲幽远》精选了近六十篇许冬林的散文佳作,分为“菖蒲幽远”“寒枝精神”“白杨萧萧”“新凉微芒”“单车时光”五辑。作者由日常观察与人生经验切入,与日月江河为邻,与草木花鸟为友,与四时光阴为伴,以清新灵动的笔触、富有诗意的字句、含蓄细腻的情感,书写自然之美、风雅之韵、生命之力、生活之趣。对丰饶万物的描摹、对时序流转的感知、对平凡瞬间的捕捉、对点滴过往的品味,无一不展现了作家对生活之中美好的人、事、物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思索。

目录

**辑 菖蒲幽远

菊花禅 / 桃花误 / 海棠好媚 / 桐花如常 / 菖蒲幽远 / 人在翠阴中 / 素色夜来香 / 陪着昙花盛开 / 芭蕉过雨绿生凉 / 一架扁豆,一架秋风 / 一素到底南瓜头 / 和气萝卜

第二辑 寒枝精神

落难 / 戏台 / 肃苑 / 老墨 / 小砚 / 寒枝 / 书法之冬 / 无用之美 / 眉上的风雅 / 人散后,就剩下了戏 /《牡丹亭》里的小人物

第三辑 白杨萧萧

惊蛰雷 / 春六帖 / 大雪茫茫 / 霜荷 / 梅心 / 萧萧白杨 / 千年紫柳 / 看云 / 吃在秋 / 知母,知母 / 杜仲那么疼 / 当归不归

第四辑 新凉微茫

彼岸 / 幽居 / 他不知 / 去远方 / 花开得意 / 新凉 / 夏夜宜赴约 / 忽有斯人可想 / 令人心疼的事 / 买得青山好种茶 / 我打算这样老去 / 等花开好,我就回家

第五辑 单车时光

夏不像夏 / 冬应无雪 / 父亲的年 / 天下母亲,无不自私 / 骑单车的时光 / 露天菜市场 / 茂密 / 鸟喧 / 绍兴四叠 / 湖上生明月 / 巍巍无为大堤 / 行到桐庐便忘老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萧萧白杨
看白杨,在西北。
**次见白杨,是在新疆。车窗外,远远看去,肃肃一排绿树,挺拔,干净。
白杨树大约是我见过的生长得*专注的树了。树干挺拔向上,像毛笔的中锋,笔直指向天空。于是,那些枝枝叶叶们仿佛都有了方向,一起喊着号子似的,挤着挨着,几乎垂直地把丫枝也伸向云朵。在那些丫枝里,没有一个是逃兵,哪怕一点点的异心,它们都没有。看着那样统一步调的丫枝,在主干的统领下,向上,向同一个方向,会让人心底涌起“忠诚”两字。
和白杨相比,感觉南方的树木是娇生惯养生长出来的。南方有佳木,这些佳木们枝叶蓊郁,八方伸展,一副柔媚多情的姿态。而白杨呢,白杨有纪律。它大约是乔木中的君子,行坐端庄,乃至庄严,委实是穆穆君子风。
以前读《古诗十九首》里的《去者日已疏》时,读到“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我以为白杨秋风是一幅仓皇晦暗的画面。大约是,长空寥廓,衰草连天,白杨树破败潦倒,像个行脚僧一样,背影模糊在黄沙连天之间。
《古诗十九首》里还有“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萧索沉寂悲凉的气氛,让人感觉像是被冷风猛灌一口,凉到心窝、到脚底。“白杨何萧萧”,“萧萧”是白杨在风里落叶的声音--长风浩荡,秋色肃杀,和落叶一起沉寂于大地的,还有永不复返的生命。生命的归宿,就是沉寂于永远的黑夜。
《古诗十九首》里,白杨就这么萧条冷落,似乎一直在很悲剧地落叶子。
后来做中学语文老师,给学生讲《白杨礼赞》,依旧将信将疑,以为作者是怀着主观的偏见,生生把晦暗苍凉的白杨给提亮了。直到自己亲眼看见白杨,才惊觉白杨原来并不那么萧索。在新疆,在秋日朗照的天空下,看到水渠边的一排白杨树,我竟然也和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的茅盾先生一样,惊奇地叫了一声。
白杨实在英挺,是纤尘不染的那种英挺伟岸。
走在新疆的土地上,常常会为一排两排的白杨驻足。我欣赏白杨,像欣赏一个风姿洒然的男子,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萧萧白杨

看白杨,在西北。

**次见白杨,是在新疆。车窗外,远远看去,肃肃一排绿树,挺拔,干净。

白杨树大约是我见过的生长得*专注的树了。树干挺拔向上,像毛笔的中锋,笔直指向天空。于是,那些枝枝叶叶们仿佛都有了方向,一起喊着号子似的,挤着挨着,几乎垂直地把丫枝也伸向云朵。在那些丫枝里,没有一个是逃兵,哪怕一点点的异心,它们都没有。看着那样统一步调的丫枝,在主干的统领下,向上,向同一个方向,会让人心底涌起“忠诚”两字。

和白杨相比,感觉南方的树木是娇生惯养生长出来的。南方有佳木,这些佳木们枝叶蓊郁,八方伸展,一副柔媚多情的姿态。而白杨呢,白杨有纪律。它大约是乔木中的君子,行坐端庄,乃至庄严,委实是穆穆君子风。

以前读《古诗十九首》里的《去者日已疏》时,读到“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我以为白杨秋风是一幅仓皇晦暗的画面。大约是,长空寥廓,衰草连天,白杨树破败潦倒,像个行脚僧一样,背影模糊在黄沙连天之间。

《古诗十九首》里还有“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萧索沉寂悲凉的气氛,让人感觉像是被冷风猛灌一口,凉到心窝、到脚底。“白杨何萧萧”,“萧萧”是白杨在风里落叶的声音--长风浩荡,秋色肃杀,和落叶一起沉寂于大地的,还有永不复返的生命。生命的归宿,就是沉寂于永远的黑夜。

《古诗十九首》里,白杨就这么萧条冷落,似乎一直在很悲剧地落叶子。

后来做中学语文老师,给学生讲《白杨礼赞》,依旧将信将疑,以为作者是怀着主观的偏见,生生把晦暗苍凉的白杨给提亮了。直到自己亲眼看见白杨,才惊觉白杨原来并不那么萧索。在新疆,在秋日朗照的天空下,看到水渠边的一排白杨树,我竟然也和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的茅盾先生一样,惊奇地叫了一声。

白杨实在英挺,是纤尘不染的那种英挺伟岸。

走在新疆的土地上,常常会为一排两排的白杨驻足。我欣赏白杨,像欣赏一个风姿洒然的男子,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二十多年前,中师入学时军训,跟着教官在九月的大太阳底下唱《小白杨》,对歌词没认真,没有慷慨地放开喉咙,只是跟在众人后面哼着旋律,也许因为那时对白杨陌生。到了新疆,才深深地感受到白杨的气质值得一再歌唱。

“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风吹白杨,万叶翻动,铿然有声。西北地区的树木和南方相比,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叶子要稀一点。风可以敞开膀子从叶子的间隙穿过去。不像南方的树,叶子太密太厚,永远是荷尔蒙旺盛的青春期,风一吹,声音模糊得没有重点。

在新疆,在白杨树林里漫步,会觉得自己整个人被打开了。从视野,到心胸,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明亮。那一棵棵白杨,整整齐齐地立在路边,立在宅院前后,立在葡萄园旁边,那般忠诚。可是,树与树之间,又是疏朗的,没有杂乱树枝彼此缠绕相扰。每一棵树,都那么独立。因为独立,彼此之间就有了空间,就可以让风穿过去,让阳光穿过去,让视线穿过去。站在树下,仰视树顶,每一片叶子都像是纯银锤出来的,在阳光下闪着结实的光芒。

还有那白色树干,光滑笔挺,有一种绅士式的洁净。

南方的湖滩上,江堤下,也有杨树,那是意杨,属于引进的外来物种。意杨生长快,颇具经济价值,所以在南方广为种植。和白杨相比,意杨是俗气的,格调不够。怎么说呢?意杨不仅树干的颜色要浑浊一些,枝丫伸展也无章法,就是一副嘻嘻哈哈张牙舞爪的模样,不懂规矩。只有白杨,像是从古代走来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有分寸,都有来历。

我喜欢白杨,喜欢它的这种自律、干净、疏朗与简洁。它就像人群里难得一遇的谦谦君子,儒雅,低调,谦和,懂得节制欲望和情绪,与攘攘尘世总是保持一段距离,可是又是有力量的。我站在白杨下,听风吹白杨,感觉像是站在欧洲的百年老教堂里,听虔诚教徒唱诵赞美诗。

白杨入画,但不是中国水墨,而是西洋油画。中国水墨阴湿了一点,幽暗了一点,而白杨是明朗的。在西北无边无际的阳光下,白杨被照耀得通体明亮、气宇轩昂,翠绿的叶子和纯白的树干色彩饱和度那么强。西洋油画,用色饱满,适宜画白杨。白杨在油画框里,用笔直的枝干和茂盛的叶子来表达阳光醇厚、天空高远。

站在白杨林里,你看见的是林子的辽阔,是天空的辽阔。

去交河故城时,我在吐鲁番的一条水泥路边停了车子,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了一棵白杨,心里轻声问道:“白杨,你好!”

交河故城是唐朝的安西都护府遗址,地址在吐鲁番。安西都护府是唐代西域的*高军政机构,首任都护是乔师望,他是唐朝将领,唐高祖的女儿庐陵公主的驸马。后来,接任的郭孝恪,击败龟兹后,把安西都护府从交河城迁到了龟兹,即今天的新疆库车。此后,安西都护府在唐蕃战火中几失几守,*后府衙基本稳定在龟兹。

王维有首诗叫《渭城曲》,也叫《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诗里的“安西”,已经是位于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了。

在唐代,从长安望向安西都护府,那是山长水阔、黄沙漫天。那些远赴西北镇守边塞的文武官员,那些从长安出发、迢迢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商贾,那些鞍马风尘夜夜望乡的中原士兵,一定在不遇故人的孤独中,用白杨的葱茏喂养着乡思和希望。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边塞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写出了边地苦寒却也雄奇的大观。那时,岑参第二次出塞,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来到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下任判官。新的守边人来了,老的守边人回去,一拨拨人马轮换,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岑参来给他的前任武判官送行,“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那时,西北的白杨一定落光了叶子,在漫天风雪中伫立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子。

当春天来临,交河故城的城墙下桃花盛开,一千多年前的春天,白杨也在春风里萌发新叶。那些一拨拨来过西北、驻守过西北、穿越过古丝绸之路的人们,是否会于深深的孤独中,慢慢散发出白杨的气质?

如果有白杨,又何惧大地空旷。

作者简介

许冬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读者》《意林》《格言》等刊签约作家,大量散文作品被选为全国各省市初、高中各类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她擅长聚焦自然风物,发掘日常中的诗意,作品文字清新唯美,情感婉约细腻,语言风格灵动雅致,受到各年龄层读者的喜爱。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