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论与雅俗之辨
读者评分
3.5分

雅论与雅俗之辨

1星价 ¥13.9 (7.0折)
2星价¥13.9 定价¥19.8
商品评论(2条)
yuc***(三星用户)

雅论与雅俗之辨

本书从“雅者正也”的审美意识出发,考察了中国美学雅论与雅俗之争的文化渊源,阐述高雅、典雅、和雅、清雅和古雅等雅境的审美内涵与审美特征。

2020-06-03 18:49:48
0 0
hcy***(三星用户)

专业买书副业读书

这个系列的图书还是老版本的排版比较好,看着舒服点。

2018-09-30 08:06:23
1 0
图文详情
  • ISBN:780647908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03
  • 出版时间:2005-11-01
  • 条形码:9787806479087 ; 978-7-80647-908-7

本书特色

本书才从“雅者正也”的审美意识出发,考察了中国美学雅论与雅俗之争的文化渊源,阐述高雅、典雅、和雅、清雅和古雅等雅境的审美内涵与审美特征,同时,还对我国先秦至清代的雅俗审美意识的历史轨迹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探讨,旁征博引,观点鲜明,充分展示了雅俗审美意识的立体面貌。

内容简介

“雅”与“俗”,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对既古老又弥新的范畴。就古代文艺美学看,“雅”属于统治者、士大夫精英文化层面,是正统的、雅正的;“俗”则属于被统治者、平民百姓大众文化层面,是世俗、俚俗与浅俗、粗俗的。从狭义上看,“雅”与“俗”,意指审美意趣与审美境界上的高雅别致、典雅庄重、超凡脱俗与通俗浅显、质朴粗犷、自然本色等。从其美学思想的发展看,“雅”与“俗”之间又存在着相互矛盾、相互转化、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正是基于此,本书才从“雅者正也”的审美意识出发,考察了中国美学雅论与雅俗之争的文化渊源,阐述高雅、典雅、和雅、清雅和古雅等雅境的审美内涵与审美特征,同时,还对我国先秦至清代的雅俗审美意识的历史轨迹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探讨,旁征博引,观点鲜明,充分展示了雅俗审美意识的立体面貌。

目录

总 序(蔡锺翔 陈良运)
绪论 雅俗论的文化渊源
一、“雅正淫奢”之别
二、雅 乐
三、俗乐
四、尚雅贬俗
五、“雅正”诗学精神
上编 “雅”论
**章 高雅
**节 雅 人
第二节 雅趣
第二章 典雅
**节 释“典”
第二节 “典雅”说的美学内涵
第三章 和雅
**节 中正平和
第二节 “和雅”之境
第四章 清雅
**节 以清比德
第二节 雅如清韵
第三节 空灵雅洁
第四节 静以体道
第五章 古雅
**节 “古雅”说的生成
第二节 “古雅”说的美学意旨
下编 雅俗论发展的历史轨迹
**章 先秦:雅俗审美意识的滥觞
**节 “雅”与“俗”的分野
第二节 “雅”“俗”相通
第三节 对立统一的雅俗审美观
第四节 “化俗为雅”的审美观
第五节 孔子的“尚雅卑俗”审美观
第六节 孟子的“雅俗并举”审美观
第七节 宋玉的“尚雅隆雅”审美观
第二章 两汉:雅俗审美意识的承益
**节《诗大序》的“尚雅贬俗”论
第二节 扬雄辞赋应“归之于正”的尚雅论
第三节 桓谭的“离雅乐而更为新弄”审美观
第四节 王充的“以俗为雅”论
第五节 应劭的“化俗为雅”论
第六节 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道听途说者之所造”的雅俗论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雅俗审美意识的发展
**节 曹丕的“文体雅化”论
第二节 挚虞的“以义正为助”论
第三节 萧子显的“不俗不雅”论
第四节 萧统等的“隆雅尊雅”论
第五节 刘勰的雅俗论
第六节 钟嵘的“扬正抑俗”雅俗观
第七节 其他
第四章 隋唐:雅俗审美意识的拓展
**节 刘善经的“博雅”论
第二节 刘知畿的“以俗为雅”论
第三节 李白的“自然高妙”尚雅观
第四节 殷蹯的“重雅轻俗”论
第五节 杜甫的“别裁伪体亲风雅”雅俗论
第六节 皎然的“清新淡雅”论
第七节 司空图的“典雅”论
第五章 宋辽金元:雅俗审美意识的延伸
**节 苏轼“超凡脱俗”的审美主张
第二节 苏辙的“雅气”论
第三节 陈骥的“贵俗”论
第四节 梅尧臣的“平淡闲雅”论
第五节 黄庭坚的“化俗为雅”论
第六节 陈师道“宁僻毋俗”的雅俗观
第七节 严有翼的“尚雅卑俗”观
第八节 张表臣的“格力雅健雄豪”论
第九节 杨万里的“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论
第十节 张戒“婉而雅”、“含蓄不露”的雅俗观
第十一节 陈善的“尚雅忌俗”论
第十二节 严羽的“学诗先除五俗”论
第十三节 罗大经的“俗语不害超妙”论
第十四节 沈义父的“当以古雅为之”论
第十五节 张炎的“雅正”说
第十六节 周德清的“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论
第六章 明清:雅俗审美意识的多元化
**节 李贽的“以俗为雅”论
第二节 冯梦龙的“重俗”论
第三节 徐渭等的“本色”论
第四节 李开先的“以俗为雅”论
第五节 小说评论家的雅俗论
第六节 “说话”评论家的雅俗论
第七节 张凤翼的“雅言”论
第八节 诗论家的雅俗论
第九节 李渔等的“以俗为雅”论
第十节 清代讲唱评论家的“雅俗共赏”论
第十一节 王夫之的“雅正”观
第十二节 方苞的“清真雅正”观
第十三节 厉鹗的“尊词”、“尚雅”审美观
第十四节 张惠言的“醇雅”审美观
第十五节 孔尚任的“宁不通俗,不肯伤雅”审美观
第十六节 焦循的“以俗为美”观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曹顺庆,男,1954年生,湖北沙市人。198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8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1987年获博士学位。1992年3月至1994年4月赴美国哈佛大学、康乃尔大学访问进修。现任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委。出版《中西比较诗学》、《中外比较文论史》、《跨文化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文论》、《比较文学史》等专著与编著18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