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竺之路
陈舜臣先生在追寻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的道路中所思所感的随笔集,探寻了驱使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的原因,展现了玄奘法师追寻真理的精神。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1461796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52
- 出版时间:2020-12-01
- 条形码:9787514617962 ; 978-7-5146-1796-2
本书特色
陈舜臣以创作推理小说、中国历史小说叱咤日本文坛,与东野圭吾同为获得江户川乱步奖、直木文学奖和推理作家协会奖的“三冠王”。
追寻玄奘法师足迹的“现代真实版西游记”。
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可读性,具有双重文化的意蕴。
国内开创性地结集出版: 系列书目:《1964年的便笺》《披蝶而舞》《爱唠叨的幸兵卫》《麒麟之志》《随缘护花》《桃李章》《雨过天青 》《三灯书斋》《仙药与鲸》《东眺西望》《史林有声》《九点烟记》《含笑花之树》《英雄长在》《七福神与曼陀罗山》《通往天竺之路》……
前往天竺的旅行,
是一场大慈大悲、壮绝高尚的行动。
人类无论何时都该为玄奘的慈悲而自豪。 唐朝初年,玄奘法师不畏艰险,穿越中亚,跋涉数万公里,进行了一次伟大的求法之旅。他带回无数佛教经典,更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遗产,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征。在《通往天竺之路》中,陈舜臣先生追随玄奘法师当年行走的足迹,将沿途各国各地的古今概貌、风土人情以文字的方式进行了生动展示,算是一部“现代真实版西游记”。
玄奘法师是佛学的高僧大师,同时,他也是哲学家、旅行家、探险家、翻译家、文学家。他历尽艰险,孤身求法,成就了一部彪炳千秋的旷世伟业和经典传奇。陈舜臣先生在本书中通过对玄奘的出身、成长环境及其西行取经中各种磨砺经历的描写,形象地诠释了玄奘身上的那种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不畏险阻、坚韧执着的进取精神和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
玄奘法师曾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的脊梁”,而玄奘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当人们面对太多的物欲和浮躁诱惑的时候,重新解读和弘扬玄奘精神,显得十分珍贵而且必要。
内容简介
《通往天竺之路》是陈舜臣先生在追寻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的道路中所思所感的随笔集。本书共分三部分:部分是“西行先驱”,第二部分是“天竺来客”,第三部分是“通往天竺之路”。部分、第二部分是玄奘法师壮大旅行的“缘起”;第三部分是陈舜臣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朝日新闻》连载的关于玄奘法师西行的一些文章。玄奘法师为了信仰踏上充满艰辛的旅程。他涉流沙,越雪山,远赴印度求法。陈舜臣先生在书中字里行间浸漫着对玄奘法师求法之路的无尽感动,探寻了驱使玄奘法师开启西行求法的原因,更从侧面展现了玄奘法师追寻真理孜孜不倦的精神。
目录
001 / **章 西行先驱
073 / 第二章 天竺来客
129 / 第三章 通往天竺之路
244 / 后记
节选
三藏法师玄奘的少年时代正处于天下大乱时期。
他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关于他的出生年份,还有仁寿四年(604)、开皇二十年(600)、开皇十六年(596)几种说法。我觉得602年的说法较为妥当,前后几年的差距也算不得什么大问题。哪个年份都是“隋氏失御,天下沸腾”,玄奘在这样的乱世中度过了少年时代,这一事实不会改变。
上面的句子出自《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以下简称为《法师传》),实际上在这一句之前,还被冠以“其后”二字。他出生时,天下尚未大乱。不仅如此,那还是一个可以称作人人心中燃起希望之火的时代。
长期以来——算起来大约400年间,中国一直四分五裂。虽然东汉灭亡、三国时代到来是在220年,但在此之前,“三国的动乱”便已经开始——184年的黄巾起义已使天下分裂。西晋接受吴国投降,天下统一,但不过30余年,仅是昙花一现而已。其后五胡十六国的大分裂时期一直持续到南北朝时代。南朝中的陈,也于开皇九年(589)被隋所灭。
长久以来中国人盼望南北统一。正因分裂的时间如此之长,统一的愿望才更加强烈。隋的统一实现了百姓这一夙愿,可想而知当时举国上下都沉浸在何等兴奋和喜悦之中。
中国哲学认为,天地万物由阴阳而生,这也引出了国家唯有南北结合才能存续的信念。只有南北在经济上实现相辅相成,中国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国家。隋统一之后,立即开凿连接南北的大运河,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分裂是异常时期,人们翘首以盼的是统一时代,这是个人心中都有的想法。非常时期的方方面面必须改革。分裂时期南北方都是贵族政治。而贵族与其推举之人废除了运行国政的“九品官人法”,代之以科举选举官员。这是与州郡制的大幅改革并举的措施,绝对称得上改变中国政治性质的重大事件。以往的“九品官人法”,由中正官审查其才能与德行,再根据排名决定录用官吏。而审查的根据,是“风评”这种没有实质内容的东西。这种制度尤其重视门第,需要和手握推荐权的要人搞好关系。倘若变为以笔试来录用官吏,像以往门第和关系这样绝对的条件就不复存在了。长久以来,不知多少知识分子都因为这层障碍不得不放弃仕途,这一举措无疑为他们带来了希望。
隋的首都大兴城在南北统一之前就已经开始修建。隋朝是由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而创立的王朝。文帝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但他的猜疑心很强,一心想要抹去有关北周的一切。北周都城的位置与西汉都城长安的不二,因此也一直被称为长安。文帝破坏了长安,还故意挖池子改变了地形。接着在其东南角建立了新首都。原本是草原和丘陵的土地上突然出现了首都,因而得名“大兴城”。
将地面上的前王朝的痕迹消灭殆尽,俨然是对前朝耿耿于怀。虽说如此,建造新都鼓舞了人心,使人感到“好嘞,一切从这里开始”。负责建造首都的宇文恺和随后接班的何稠,都是工部尚书(相当于建设部部长),据说二人都来自西域,因此,这一工程便酝酿出“跟以往大不一样”的氛围。野心十足的大规模建都工程耗时很长,隋灭亡时也没有完成。唐将其作为首都继承了下来,“大兴”这个名称被废掉,只是称其为京城。而世人用古都名称其为“长安”,“长安”便作为通称流传开来。建在隋大兴城之上的唐都长安,与之前的汉代长安相比,位置稍有不同。
连接南北方不能仅靠运河。怎样将长久以来被不同政权统治的民心连接在一起,也是一个大问题。北朝各政权寻求塞外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对佛教寄予了期望。南朝政权也有如梁武帝一样热忱的佛教信徒,佛教盛况空前,甚至有诗歌称“南朝四百八十寺”。隋的当政者将佛教看作南北民众共同的信仰,十分重视,视其为联系南北的纽带。
敦煌莫高窟现存石窟492座。其中唐代建造232座,隋代建造79座。与唐连绵289年的国祚相比,隋只统治了37年。计算起来,隋代一年建两座,唐代不满一年一座。隋之前的北周政权持续了24年,以两年一座的速度,在敦煌建造了12座石窟。持续23年的西魏,只发现了7座石窟。
敦煌位于西北边境,其石窟的建造数量并不能原原本本地成为衡量佛教流行程度的指标。上述数字不过是现存的石窟数,可能还有被损坏或尚未被发现的石窟。然而,在隋统治的时间内,佛教信仰异常兴盛这一事实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可能有当政者奖励的因素在其中,但信仰也不是那样简单受人左右的事情。
玄奘出生于隋南北统一的1 0 余年后。他两岁左右的时候,文帝驾崩,炀帝即位。大兴城建设的喧闹声此起彼伏,与之相呼应的是整个中国对一个崭新时代的憧憬。民心高涨的原因有很多,而佛教信仰便乘着这个东风逐渐兴盛起来。
但是,隋炀帝即位之后辜负了人们的期望。与其说政治失败了,不如说政治处于迷失状态。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在那个幻灭的时代,玄奘度过了童年,又在天下沸腾的时代迎来了少年时代。不仅仅是天下大乱,之前隐约可见的些许微光也即将熄灭,对于人们来说,这一时代实在是过于残酷。
作者简介
陈舜臣(1924—2015),以创造推理小说、中国历史小说叱咤日本文坛五十余载,但是其文化随笔的价值却常常被忽略。他善于挖掘中日文化在琐碎日常中的诸多差异以及背后深刻的渊源,并将其用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文风儒雅,笔触生动而又富有哲思。其随笔展现了不同视角及不同文化观照下的中国历史,在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日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崔学森,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副教授,池田大作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近代中日交流史研究,在《历史档案》《政法论坛》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译有《三国史秘本》(陈舜臣)、《哲学复兴的对话》(马利诺夫、池田大作)等百余万字作品。
李文杰,中日双学士学位,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方向博士前期,专业方向为中外文化交流史。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20.0¥49.8 -
战争与和平(上下)
¥23.4¥78.0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6.5¥55.0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47.6¥68.0 -
平平仄仄平平仄
¥28.3¥68.0 -
我与地坛
¥15.4¥28.0 -
汉字里的中国
¥12.2¥45.0 -
诗经演
¥10.5¥39.0 -
我生命中的那些人物
¥6.0¥20.0 -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13.5¥45.0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6.9¥69.0 -
橙黄橘绿半甜时
¥23.0¥49.8 -
瓦尔登湖
¥10.1¥39.0 -
遇见动物的时刻
¥22.2¥58.0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7.6¥28.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11.0¥29.8 -
茶,汤和好天气
¥7.6¥28.0 -
我的阿勒泰
¥27.0¥45.0 -
卡夫卡与少女们(八品)
¥26.9¥68.0 -
诗集传
¥1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