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兰芳
读者评分
5分

梅兰芳

1星价 ¥8.7 (6.0折)
2星价¥8.7 定价¥14.5
商品评论(4条)
903***(三星用户)

一如既往的好

一如既往的好

2017-09-15 14:36:18
0 0
903***(三星用户)

一如既往的好

一如既往的好

2017-09-12 14:15:08
0 0
图文详情
  • ISBN:754344505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大32开
  • 页数:144
  • 出版时间:2002-01-01
  • 条形码:9787543445055 ; 978-7-5434-4505-5

内容简介

梅兰芳青少年时代很喜欢养鸽子,起初他只是觉得好玩,当做业余游戏,渐渐地他越来越喜欢鸽子,把养鸽子当成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事情。他在鞭子巷三号院家里四合院房子的两边,搭了个鸽子棚,每天早上天刚亮就打开鸽子窝,把里面打扫干净,给鸽子喂食、喂水,隔两三天给它们洗一次澡。只要是晴天,他早上练功、吊嗓后,就开始放飞鸽子,他把鸽子按飞行力强弱分成几队,次第放上天空。有时训练新鸽子时,他手里拿着竹竿指挥它们,把不愿飞的鸽子不断地往上抛,让它们锻炼飞翔。随着鸽子的远飞近抛,辨认寻找,梅兰芳的眼睛迎风也不流泪了,原来有些呆滞的眼神越练越有神。养了十年鸽子,梅兰芳不但对鸽子有了感情,尤其喜爱友人冯幼伟送的《双鸽图》(据说是清乾隆年间西洋画家郎世宁的手笔)。多年后,梅兰芳还津津有味地谈到养鸽子的收获:“**,先要起得早,能够呼吸新鲜空气,自然对增加肺活量很有益处;第二,每天眼睛追随鸽群转动,就会逐渐变得灵活有神,访日演出时,日本朋友还专门在报刊上赞美我的眼睛炯炯发光,具有摄取人们心灵的力量,大概就是受益于眼睛追随鸽群的原因吧;第三,每天挥舞粗大的竹竿指挥鸽群,双臂的肌肉当然发达,我晚年无论舞剑、折腰、卧鱼还是开打,从不喘粗气,鬓花、丝绦也不紊乱,这大概与幼年挥竿轰鸽增强了体力不无关系吧!”
这出戏的舞蹈,即虞姬的舞剑。排演之前,梅兰芳曾请了一位武术教师,学习太极拳和太极剑;又向王凤卿学了《群英会》的舞剑,《卖马》的耍锏。梅兰芳后来回忆:“《霸王别姬》里的舞剑,是把京剧《鸿门宴》和《群英会》的舞剑,还有《卖马》的舞锏的舞蹈加以提炼变化,同时吸取武术中的剑法汇合编制而成的。”
虞姬的舞剑,是在知道项羽大势已去的前提下,忍着内心的悲痛强作欢颜的舞剑,在表演上是有相当难度的。梅兰芳考虑为舞剑配的曲牌应该庄重激越,于是采用[夜深沉]曲牌,每次演出,虞姬舞剑,场面上奏起这个曲牌,凝重动听的古典乐曲更突出了古战场中短暂的歌舞,体现了虞姬在悲观、沉重的气氛中勉强为项羽“歌舞一回”的情景,艺术感染力很强,观众仿佛置身于古战场中听古乐,观古人舞剑。
关于舞剑的基本程式动作,李宝槐在1944年曾经请教过梅兰芳,何以在台上舞剑干净利落,稳而不乱,对称协调,有何诀窍?梅兰芳答:“其实并不难,首先记住舞步的方法大体上是一个‘十’字,一个‘X’字,就像英国国旗那个图案,便不会乱了。”在一篇文章里,梅兰芳认为“《霸王别姬》的舞剑的位置,是环绕在四个犄角和中央,成为一朵梅花式的图案,假使你的舞蹈步法不够准确和严整,就会给观众一种残缺支离的感觉”。
5月12日,梅剧团到达洛杉矶,市政府代表、各国领事与中国华侨前来迎接,美国著名电影演员范朋克夫人玛丽·璧克福也派来了代表和摄影队在车站等候。梅兰芳到市政府拜访了市长,然后和齐如山坐上玛丽·璧克福配备的汽车,前往“范福别墅”。为了让梅兰芳更好地休息,玛丽·璧克福让梅兰芳、齐如山住进别墅,她临时迁入自己的另一处住宅。这期间,梅兰芳参观了范朋克夫妇合办的联艺公司和新发明的录音设备,还观摩玛丽·璧克福拍摄影片,梅兰芳也请玛丽·璧克福到剧场看京戏。梅剧团离开洛杉矶前两天,范朋克从英国回来,他教梅兰芳打高尔夫球,还特地举行一次茶会,梅兰芳启程去檀香山那天,范克朋夫妇到码头欢送,两人相约以后北平再见。
在洛杉矶的欢迎酒会上,经友人介绍,梅兰芳结识了美国著名的喜剧大师卓别林,当他惊喜地和卓别林握手时,卓别林高兴地说:“我早就听到你的名字,今日可称幸会。啊!想不到你这么年轻。”梅兰芳也很高兴,但他总无法把电影屏幕上见过的幽默、滑稽的艺术形象同眼前这位风度翩翩、具有绅士风度的电影大师联系起来。
两个人谈得十分投机。梅兰芳说:“你在无声电影里完全依靠手势和面部表情,细腻地体现内心的活动来表达剧情,而且让观众看得懂,确实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哑剧艺术。”卓别林说:“我早年也是舞台演员,后来才投身电影界的。请你谈谈京剧艺术中丑角的表演技术好吗?”梅兰芳回答:“中国京戏里丑角的表演也有很高的艺术,可惜这次带来的剧目当中,这类的角色不多。我的老前辈有一名丑萧长华先生,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希望你有机会访问中国能看到他的表演。”他们像久别的老朋友一样,互相交流表演技巧,然后合影留念。
梅兰芳曾于1935年、1952年、1957年和1960年四次访问苏联。
其中,1952年12月,梅兰芳赴维也纳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回国途中到苏联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地参观、游览,并在和苏联艺术界的联欢会上表演了《思凡》和《霸王别姬》中的剑舞,次年1月参观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博物馆。
1957年11月,作为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成员,梅兰芳赴苏联参加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祝活动。
1960年2月15日,梅兰芳赴苏联,与苏联朋友共聚莫斯科工会大厦圆柱大厅,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十周年。
这四次访问,尤以梅剧团1935年2月**次访苏时间*长、影响*大。
1934年4月后,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通过国民政府驻苏联使馆,几次邀请梅兰芳访苏演出,并组成“招待梅兰芳委员会”。1935年1月,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代理会长库里雅科向梅兰芳发出正式邀请书,由苏联驻华大使馆汉文参赞鄂山荫送交梅兰芳,梅兰芳立即复电接受邀请。
在人员组成上,梅兰芳想到访问美国的成功,得益于南开大学张彭春教授,乃邀请张,张也非常愿意和梅兰芳一同访苏,经乃兄张伯苓先生同意,给假两个月。
梅兰芳计划访苏后去欧洲几个国家访问,张彭春假期已到,需另一位戏剧家同行,乃托胡适约请余上沅,余欣然同意,同时承担了国民政府教育部派他考察欧洲戏剧的任务。
演员、乐队方面变动不大,只增加了武生杨盛春、旦角郭建英等。
剧目方面,梅兰芳经与张彭春、余上沅、欧阳予倩、谢寿康、徐悲鸿、田汉等反复讨论,*后商定正剧《汾河湾》、《刺虎》等六个,副剧(片段)《红线盗盒》、《西施》、《麻姑献寿》、《木兰从军》等十一个。
宣传品方面,梅剧团除印了许多梅兰芳的化妆相片寄到苏联,还准备了三种英文书籍:一为《梅兰芳与中国戏剧》,书内有梅兰芳的剧照、小传;张彭春的《中国戏剧艺术特色》;美国戏剧评论家斯达克·杨的《梅兰芳》;齐如山撰写的介绍京剧演唱、服饰、乐器、脸谱等的文章。二为《梅兰芳在苏联所表演之六种戏及六种舞之说明》,六种戏即梅兰芳赴苏表演的六个正剧;六种舞即副剧的前六出中的舞蹈。三为《梅兰芳在美国所得之评论集》,选辑了梅兰芳访美时美国报纸、杂志的部分文章。
1935年2月21日,梅兰芳和梅剧团登上苏联特来迎接的“北方号”专轮,返苏回任的颜惠庆大使,参加苏联国际电影节的明星影片公司经理周剑云、电影明星胡蝶、《大公报》驻苏记者戈宝权等随轮同行。
3月12日,梅剧团到达莫斯科,苏联对外文化协会、外交人民委员会、苏联戏剧家协会等数十人到车站欢迎。
到莫斯科的第二天,梅兰芳怀着崇敬、悼念的心情,准备了花圈到红场拜谒列宁墓。
4月23日,梅兰芳剧团在苏联音乐厅进行了访苏的首次公演。演出前,中国驻苏联大使颜惠庆致开幕词,苏联对外文化协会负责同志对梅兰芳作了简短的介绍,然后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开始演出。同访问美国一样,梅剧团的演出,受到苏联观众热烈的欢迎,经常出现演出结束,演员已多次谢幕,观众仍旧聚集台前,掌声不断。
梅兰芳原定在莫斯科演五场,列宁格勒演三场,因观众购票踊跃,应苏联方面要求,在莫斯科演六场,在列宁格勒演八场。
访问演出结束后,苏联对外文化协会在莫斯科大剧院举办了一场招待晚会,要梅剧团演三出访苏以来*受欢迎的剧目:《打渔杀家》、《虹霓关》、《盗丹》。苏联党政领导人莫洛托夫、李维诺夫、伏罗希洛夫等出席了晚会,著名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梅耶荷德,文学家高尔基、阿·托尔斯泰,著名芭蕾舞演员谢苗诺娃,著名电影导演爱森斯坦,专程赴苏联观摩梅兰芳的表演的德国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等也参加了晚会。
《虹霓关》中的王伯党,赴日本演出时由姜妙香扮演,考虑到苏联观众对小生表演不理解,访苏时改由武旦朱桂芳用大嗓演王伯党。
**次随梅剧团出访的杨盛春,主演《盗丹》,把勇敢幽默、藐视天庭的孙悟空的神猴形象刻画得生动、准确,受到苏联观众的喜爱。这也是美猴王的艺术形象首次在国际舞台露面。梅兰芳、王少亭合演的《打渔杀家》,1930年出访美国时就很受欢迎,这次在苏联演出,仍然备受欢迎,并得到相当高的评价。苏联艺术家对梅兰芳、王少亭只用两个人,一柄木桨,在并无其他道具的宽阔舞台上,表现出父女二人在颠簸不平的水面上划船前行的生动、逼真的姿态大加赞赏。
德国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看过梅兰芳的演出后,曾发表一篇《论中国戏曲与间离效果》的论文,对梅兰芳在《打渔杀家》中的表演极为佩服。他在文中写到:
一个年轻女子、渔夫的女儿,在舞台上站立着划动一艘想像中的小船。为了操纵它,她只用一柄长不过膝的木桨。水流湍急时,她极为艰难地保持身体的平衡。接着小船进入一个小湾,她便比较平稳地划着。就是这样的划船,这一情景却仿佛是许多民谣所吟咏过的、众所周知的事。这个女子的每一个动作都宛如一幅画那样令人熟悉;河流的每一转弯处都是一处已知的险境;连下一次的转弯处也在临近前就让观众察觉到了。观众的这种感觉完全是通过演员的表演而产生的;看来正是演员使这种情景叫人难以忘怀。
这场告别演出受到苏联各界人士*热烈的欢迎,梅兰芳被剧院内经久不息的掌声请出来谢幕,竟达十八次之多。苏联《工人与戏剧》杂志发表一篇文章认为:“梅兰芳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演出,应被视为苏中两国人民文化交流的里程碑。”
梅兰芳在苏联期间,演戏之余,参观了工厂、学校、古迹名胜,还应各剧院邀请,看了许多歌剧、话剧和芭蕾舞剧,如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鲍里斯·戈东诺夫》、《茶花女》、《胡桃夹子》等;话剧《樱桃园》、《钟表匠和鸡》、《埃及之夜》、《理查三世》;芭蕾舞剧《天鹅湖》、《三个胖子》。

目录

一梨园世家
生不逢辰
胡琴圣手
“闻鸡起舞”
“蕙仙举火”
“剪掉辫子”
二岁寒三友
广采博师
亦师亦友
武生宗师
戏剧奇才
三青衣翘楚
成名沪上
耳目一新
创排新戏
艺冠京华
四淳朴家风
热心公益
洁身自好
相敬如宾
伉俪情深
五国难岁月
“巾帼精魂”
避居香港
蓄须明志
返沪拒敌
迎“春消息”
六德艺双馨
重登舞台
艺传弟子
养身之道
博采众长
七姹紫嫣红
梅家子女
人民演员
俭朴随和
“杨门女将”
八蜚声海外
艺满天涯
三渡扶桑
赴美演出
四访苏联
再度“梅郎”
九故乡之路
万人空巷
悠悠乡情
精湛演出
珍贵合影
再返故乡
“四绝”纪念
十梅韵长存
梅派传人
爱戏如命
两代挚友
梅家后代
梅魂永驻
附录一梅兰芳家族世系简表
附录二梅兰芳年表
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李仲明(1950——),山东省梁山县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编辑。多年从事中国近代文化和抗日战争史的研究、编辑工作。主要著作有《梨园宗师——梅兰芳》、《李少春》等,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谭秀英(1951——),山东省掖县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副主任、副编审。热爱京剧,对近代中国戏剧有深刻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