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中国美学初步

中国美学初步

1星价 ¥20.9 (5.5折)
2星价¥20.9 定价¥38.0
图文详情
  • ISBN:721803614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暂无
  • 页数:656
  • 出版时间:2001-05-01
  • 条形码:9787218036144 ; 978-7-218-03614-4

内容简介

《庄子》中**篇叫《逍遥游》,其主旨就是讨论人如何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的问题的。照庄子看来,大鹏击水三千。扶摇九万,列子御风,日行八百,似乎是自由的,但实际上还不是完全自由。大鹏飞行九万里,需要有广大的空间,列子日行八百,也得靠风力。这些都是“有待”的,而只有“无待”,才可以说达到真正的自由。所谓“无待”就是说不需要任何条件。所以他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哉!”这种“逍遥游”是无所待的,从而是绝对自由的。
庄子认为,这种“无待”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只有“至人”、“神人”、“圣人”等才可以达到,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就是说,只有去知去欲、丧我顺物、不求有功、自然无为、挣脱名缰利锁、返朴归真,从而感悟“道”、把握“道”、乃至与“道”合一的人,才能达到“无待”的绝对自由的境界,这也就是《齐物论》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将人提升到与天地自然比肩而立的高度。而达到这种境界的关键是“无己”、“无功”、“无名”,也即《人间世>中的“心斋”,《大宗师》中的“坐忘”,《齐物论》中的“丧我”,《天地》中的“忘乎物”、“忘己”。
关于“心斋”,庄子在《人间世》中借孔子与颜回的对话作了阐述。
回日:“敢问心斋?”仲尼日:“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必须“若一志”,即排除杂念、精神专一。“心斋”要经过两个阶段:“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即以心观物阶段;“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即领悟阶段。“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是说耳朵不听外界动静、心志不与外界接触,这时耳朵对外界已是听而不闻,心对外界已是静而不思。“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王夫之《庄子解》注:“心斋之要无他,虚而己矣。”只要悟道者使自己的心境达于空明,“道”自然就会进入他的心灵。这种悟道的方法,庄子就称为“心斋”。
关于“坐忘”,庄子在《大宗师》中仍是借孔子与颜回的对话来阐述的。
颜回日:“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
就是要“离形”,我与万物为一;“黜聪明”就是要归于虚寂。做到“离形去知”。就能“同于大道”即说的“道”的境界。“坐忘”的过程便是悟“道”者的一切事物,甚至忘掉自己形体的存在,排除感官经它杂念的干扰,对“道”的感知和认识的过程。《齐:“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坐忘”的形象描述。
忘、天人合一,主观精神绝对自由,人生也就无待逍合一是人生的*高境界,也是审美的*高境界。一般能达到这种境界,是因为他们不能做到“无己”、“无”,相反地,“见利而忘其真”(《山木》)。“真”在庄子那里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因为他对现实是否定的。“真”在庄子那里是基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直觉,就是藏于人的自然本性未经现实浸染过的情感。“真者,精诚之至也”,“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而不可易也”(《渔父》)。“真”就是精诚,不是强迫为之,而是本性的自然流露,是不假外饰的自然。
庄子把“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看作是人生的自由境界.以为在自己内心取消利害得失的考虑,就能达到人生自由。实际上,这种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自由,只能是一种虚假的自由。但是,庄子提出的这种“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作为对审美主体的一种要求,却有它的合理性。从审美创造来说,如果创造者不能从利害得失的观念中超脱出来,他的精神就会受到压抑.他的创造力就会受到束缚,他就不能得到创造的自由和创造的乐趣。从审美欣赏来说,如果欣赏者不能摆脱实用的功利的考虑,就不能发现审美的自然,就不能从有限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中把握宇宙无限的生机,就不能得到审美愉悦。《达生》记载的“梓庆削木为镰”的故事便是一个例证。
梓庆削木为锿,锿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日:“子何术以为焉?”对日:“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镶,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镰,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子那里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因为他对现实是否定的。“真”在庄子那里是基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直觉,就是藏于人的自然本性未经现实浸染过的情感。“真者,精诚之至也”,“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而不可易也”(《渔父》)。“真”就是精诚,不是强迫为之,而是本性的自然流露,是不假外饰的自然。“镰”是悬挂钟磬等乐器的木架子,上面雕刻有鸟兽等精美图案。梓庆是一位木工,他雕刻的镰极为精美,看到的人都以为是鬼斧神工。他能够达到这种境界,靠的是“齐以静心”。“齐”通“斋”。“齐以静心”也就是“心斋”。所谓“不敢怀庆赏爵禄”、“不敢怀非誉巧拙”、“辄然忘吾有四枝(肢)形体”,就是庄子所说的“无名”、“无功”、“无已”。排除外界干扰、没有利害得失,然后进入山林,观鸟兽自然天性,并在胸中形成鸟兽的审美意象,然后动手雕刻,创造出神化的艺术作品。这就叫做“以天合天”。自然而然,物尽其性,对于人之造物——艺术来说,就是要“以天合天”。
三、物我同一
《庄子》中有一篇叫《达生》。“达生”不是极力追求生命本身的绵延,而是寻找个人对生命的完成和精神对生命的超越。毫无疑问,庄子也幻想有那种永恒的生命,就像藐姑射山上的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但庄子更为关注的是人对生与死的理解是否可以超越生死,不再为生死忧愁烦恼,而获得精神的自由和快乐。一方面在精神上淡化生与死的界限,另一方面又尽可能地依照天道自然来完整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使人的生命流程体现自然之道,这也就是《养生主》所说的保身、全生、养亲、尽年。任何戕害生命的行为和举动都是违背天道自然的,而顺应自然完整地实现自己生命流程却是值得庆贺的,大概也正因此才有妻死庄子“鼓盆而歌”(《至乐》)的故事。
《养生主》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来吊。哭了三声就出来了。有人怪他对朋友没有感情。秦失说:我看见有些人在那里哭得很悲痛,这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生,是由于偶然的机会,他的死,是随顺自然的规律。不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对于死有过分的悲痛,这种悲痛,是由要逃避自然规律而来的,因此,他就要受一种叫做“遁天之刑”的惩罚,其内容就是那个悲痛。而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就不会受到这种刑罚,从这种刑罚中解放出来,称为“悬解”。
……

目录

引言步入美学殿堂
**编中国美学的诞生
**章孔子:仁学与美的刨造
一、以仁释礼
二、美与成人
三、乐以忘忧
四、美善合一
第二章老子:道与审美
一、大青希声
二、有无相生
三、涤除玄览
第三章墨子:功利与审美
一、论美
二、非乐
第四章孟子:人格精神
一、性善论
二、充实为美
三、与民同乐
第五章庄子:人生境界
一、原天地美
二、心斋坐忘
三、物我同一
四、得意忘言
……
四、马克思的启示
五、美学拾穗者
六、中西之间
结束语走向新世纪
附录一基本文献
附录二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