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

包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

¥20.6 (5.4折) ?
1星价 ¥20.6
2星价¥20.6 定价¥3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046128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51
  • 出版时间:2007-09-01
  • 条形码:9787500461289 ; 978-7-5004-6128-9

内容简介

本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专著。全书共八个部分,主要包括列宁和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二战后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毛泽东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之路。本书是目前国内这一领域较具权威性的著述,对于我们更好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目录

一 列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考
1.十月革命前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
2.十月革命胜利后*初时期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观
3.“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的经济发展观
4.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的经济发展观
 (二) 十月革命胜利后*初时期的经济政策
 (三)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经济政策
1.中小工业企业国有化
2.余粮收集制
3.义务劳动制
4.经济关系实物化
5.一长制
6.电气化计划
 (四)列宁与新经济政策
1.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分析
2.新经济政策的核心——粮食税制
3.国家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
4.合作制
5.探索按劳分配的具体方式
6.“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
 (五)新经济政策:两次战役之间的间歇,还是必须
长期坚持的国策
1.新经济政策初期和后期列宁的不同认识
2.俄共(布)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认识
 小结
二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路
(一)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观
1.“一国建成社会主义”
2.“必须竭力和尽可能的加快速度”
3.当新经济政策“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4.“我国的商品生产并不是通常的商品生产,而是特种的商品生产”
5.“两个对立的阵营存在之经济结果,就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
(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
1.国家工业化战略
2.农业集体化战略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管理体制
1.高度集权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和特点
2.高度集权经济管理模式形成的原因
3.高度集权经济管理模式的历史地位
(四)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非主流观点
1.布哈林论过渡时期工农联盟
2.布哈林论经济综合平衡
 小结
三 战后苏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四 苏联东欧国家经济曲折发展的原因
五 毛泽东时期中国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六 毛泽东时期中国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七 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
八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之路
结束语 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强国富民之路的若干经验教训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张贯一,1944年生,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兼任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经济学院院长。曾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大学做访问学者。兼任湖北省土地经济学会理事、武汉市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市价格学会顾问、武汉市房地产经济学会理事。主要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比较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独立承担多项国家课题,出版《房地产经济学》等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