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后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对策选择

包邮2007后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对策选择

¥16.2 (6.8折) ?
1星价 ¥16.2
2星价¥16.2 定价¥24.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181761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73
  • 出版时间:2007-09-01
  • 条形码:9787801817617 ; 978-7-80181-761-7

节选


    纺织服装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
纺织业和服装业增加值占工业企业总增加值的6%以上,规模以上
企业直接解决就业1000万人以上,涉及超过1亿的劳动力。另一方
面,2006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值达到1470亿美元,比上年增
长25%,占全国外贸出口总值的15%;全年纺织服装创造的贸易顺
差达到1290亿美元,占全部贸易顺差的70%以上。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服装出口迅速增长,带来了
一系列问题。2005年全球纺织服装配额取消后,部分产品出现了
“井喷”,导致出口市场量增价跌,以中欧、中美为主的纺织服装贸
易摩擦加剧,出口市场极度混乱,整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受到很大
影响。2005年中下旬,中欧、中美分别签署了双边纺织品贸易协
议,对31类纺织服装敏感产品进行配额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
出口环境,为2006年纺织服装全行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创造
了条件。
    2007年年底,中欧纺织品贸易协议率先到期,如不进行积极有
效的管理,中欧纺织服装贸易摩擦可能再次激化,出口市场陷于新
一轮的混乱。同时,由于中美、中欧贸易摩擦有着极强的关联性,
2009年中美纺织品贸易协定到期后,美国可能对中国采取比欧盟更
为苛刻的贸易保护措施。2008年年底美国总统大选,增加了2009
年后中美纺织服装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
    为了有效应对2007年后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的风险,给国家
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
所就相关问题专门立项进行研究,形成了这一研究报告。报告由张

燕生所长、王海峰和郝洁组织策划,报告的总论部分由王海峰、曲
凤杰、郝洁和张哲人合作完成,**章和第六章由郝洁完成,第二
章由张宏完成,第三章和第七章由曲凤杰完成,第四章由张哲人完
成,第五章由王海峰完成。
    该报告试图从多个视角来分析2007年之后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面
临的风险、问题以及应对措施。该研究以中美、中欧纺织服装贸易
为主线,全面回顾了中国在后配额时代所经历的各种贸易摩擦,讨
论了2007年后美欧对华纺织服装贸易的新动向,分析了中国纺织服
装行业的竞争特点,预测了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趋势,研究了被动
设限的可能方案和自主出口管理的政策措施,探讨了提升中国纺织
服装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
    该报告是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2003年完成
的《我国纺织业未来外部政策环境变化及对策》的基础上,在纺织
服装贸易领域专门针对政策研究的一次更为深入的探索。该报告充
分吸收了对外经济研究所2005年《中美贸易顺差结构分析与对策》
和2006年《新疆棉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研究成果。前三份研究报
告在社会上曾引起一定反响,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其中,《中美贸
易顺差结构分析与对策》和2006年《新疆棉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分别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和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
    该项目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中
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服装进出口商会等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
的支持和重视。课题组先后听取了商务部外贸司孙际文副司长、纺
织品处包玲处长,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孙淮滨主任,中国社会科
学研究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裴长洪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谷克鉴
教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贸司综合处张旭宏处长、商品二处
张显斌处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宋群副秘书长,中
国纺织服装进出口商会王轶男副主任和李强女士的意见。
    在项目研究中,溢达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车克焘博士,溢
达公司北京代表处的陈海英女士也参与了课题的讨论,并提出了很
好的建议。课题研究得到溢达公司的资助,在此一并致谢。
    本报告是课题组初步的研究成果,由于课题组成员水平有限,

同时该项研究涉及很多十分复杂的问题,不确定性很大,一些观点
还有待进一步分析,有些内容还需不断完善,对策建议还有待实践
检验。课题成果仅为课题组意见,不代表任何部门和机构的观点,
课题组欢迎批评和建议。

第四章  中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
    竞争力分析
    中国作为世界纺织品生产大国、出口大国和消费大国,纺织服装行业①国
际竞争力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事关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和国民经济
的稳定发展,而且对于世界纺织产业的长远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
值。本报告将首先剖析竞争力的概念及其理论渊源,然后提出纺织服装行业竞
争力的指标体系,并使用该体系分析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竞争力状况,同时本
报告还将分析影响竞争力的不确定因素,并针对目前纺织服装行业无序竞争的
情况提出建立出口协调机制的可能性。报告的目的是分析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
竞争优势和劣势,正确定位中国在世界纺织服装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中国
纺织品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信息。
    **节竞争力理论综述
    国际竞争力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层次,
即宏观层次的国家竞争力研究、中观层次的产业竞争力,以及微观层次的企业
产品竞争力研究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各竞争力之间存在着逻辑关
系,即产品竞争力一企业竞争力一产业竞争力一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终
落实到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上,国家或区域竞争力的提高越来越体现于产
、业竞争力的提升。

  一、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国外学者主要是从企业或国家层面上研究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WEF)
指出,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企业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它们的竞争对手
更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国
家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能够达到持续高速经济增长的能力。世界经济论坛突出
强调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质量和价格,企业只有生产或提供低价
格高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才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
(IMD)也认为,国家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所能创造增加
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和发展的系统能力水平。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
尔·波特(Michael E.Porter)从产业和企业的角度研究国家竞争力问题,认
为国家竞争力取决于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又取决
于“国家环境”。他认为产业竞争力就是在一定贸易条件下,产业所具有的开
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利润的能力。
    国内学者对产业竞争力的认识主要有:(1)生产力+市场力说,代表人物
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的金碚博士。虽然他是针对产业国际竞争力而言的,
但对产业国内竞争力同样有借鉴意义。他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作了详细阐
述:“在国际间只有贸易条件下(或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
国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他国的更高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包括
生产性消费者)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地获得盈利的能力”。(2)比
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说,代表人物是中国社科院的裴长洪博士。他指出:“产业竞
争力是指属地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它的一般市场绝对竞争优势的总和”。(3)综合
生产能力说。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盛世豪教授认为:“产业竞争力是指某一产业在
区域之间的竞争力,在合理、公正的市场条件下,能够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的
能力”,并进一步指出:“产业竞争力是产业的供给能力、价格能力、投资盈利
能力的综合”。(4)效率能力创新说。四川师院张超副教授认为:“产业竞争力
是指属于不同国家的同类产业之间效率、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比较,以及在
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同类产业*终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此说法同
样适用国内产业竞争力。另外,有的学者认为产业竞争力实质上就是某一产业
在国内市场上对市场份额的争夺能力(庞娟,2001);也有的认为产业竞争力就
是一定环境下产业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周健,2001)。
    从空间角度看,可将产业竞争力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国际层面,二是国内
层面。前者通常是指特定国家的特定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即产业的国
际竞争力;后者则指一国内部特定产业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本文所讨论的

纺织服装行业竞争力对上述两个层面均有所涉及。
    本文中产业竞争力的内涵为:产业竞争力是指反映在产业经济活动中较高
的资源利用效率与配置效率,是产业技术进步能力、产业组织成长能力、产业
空间集聚能力和产业要素引斥能力的有机统一,是产业在持续创新过程中提升
技术效率和制度效率的结果,其中,产业技术进步能力指产业进行自主创新以及
对引进技术二次创新的能力;产业组织成长能力指产业内通过有效率的企业规模形
式淘汰无效率的规模形式进而达到有效竞争格局的能力;产业空间集聚能力指产业
依据区位成本和自身特征适时地进行区域间汇集与扩散的能力;产业要素引斥能力
指产业依据各要素相对比较收益适时地调整各要素相对密集程度的能力。
    二、产业竞争力的理论
    产业竞争力理论的逻辑起点应当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或称绝对成本论。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官方机构、民间组织和学术界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日趋活
跃。其中影响*大的观点有三种:国际贸易观、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世界经
济论坛(WEF)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国际贸易观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就是其对外贸易竞争力,一国的
国际竞争力可以其外贸竞争力来反映和衡量,影响对外贸易活动的内在因素可
以用来解释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强弱。
    实践证明,在国际竞争中仅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不一定有竞争优势,特别是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比较优势更多地强调各个国家优势的潜在可能
性,而竞争优势则更多地强调各国优势的现实态势。比较优势涉及的主要是各
国不同产业、产品之间的国际交换关系,体现各个国家间不同产业之间劳动生
产率的比较和相对优势;而竞争优势涉及的是各国间同一产业内的国际交换关
系,体现的是各国相同产业生产率的绝对优势。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