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0950159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98
- 出版时间:2007-09-01
- 条形码:9787509501597 ; 978-7-5095-0159-7
本书特色
本书力图坚持“传承”与“创新”兼顾的原则,充分考虑到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并力图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地说,教材由一篇导论、三篇正论,总共二十一章组成。内容包括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等。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三篇,论述了商品和货币,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等内容。
目录
节选
nbsp; 言
由张丰兰、曹子勤两位老师担任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既是内蒙古财经
学院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的同仁们献给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华诞的厚礼,也是他们与
内蒙古自治区其他院校的同仁乃至全国各高校的同仁以及众多青年学子分享其理论研
究成果的载体。正是出于对这种双重意义的祝贺,作为与两位老师有着相似经历的同
仁,作为与内蒙古财经学院有着很长时间交往的朋友,我愉快地接受了为教材写序言
的邀请。
经济学说史和当代经济学的基本常识告诉我们,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说体系中,
既是各门学科的“始祖”,又是一棵古老而年轻的“常青藤”。而以《资本论》为代
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是古往今来各种政治经济学流派中之“巍巍珠穆朗
玛”。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理论上有两个迄今为止还无人逾越的高峰。
**个高峰,是把马克思的世界观、社会观、历史观、经济观,以及发展观和方法论
融合在一起,从而提供了从多种视角考察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思想范式——唯物史
观。如同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
的”,“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的理论前提,单单由于这种
历史观,也就为逻辑方法提供了一个出发点”。第二个高峰,是运用唯物史观对以
“资本”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的经典范例——资
本论。洋洋两百多万字的《资本论》,不仅系统揭示了资本的抽象本质、二重属性和
多种现象形态,而且还系统揭示了深藏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流通过程以及总过程之
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制度基础和技术基础、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分配
体系和利益驱动方式。《资本论》是经济学说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唯一系统论述资
本的巨著。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学说史上的“理论高峰”会对人类经济社
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事实正是如此,谁都能看得到,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
的变化。
面对21世纪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如何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科学的传承
与创新,这就成为摆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工作者面前必须严肃考虑的问题。正是
基于这样的背景,近十几年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的指引下,一部又一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相继问世。总的来看,这些书有一个
共同的特点,都试图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突出前瞻性、增加吸引力上下功
夫,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政治经济学》教材在这方面也毫不逊色。如果细细地
研究就会发现,与其他《政治经济学》教材相比,该教材还有如下特点:
**,本教材在总体框架设计上,力图坚持“传承”与“创新”兼顾的原则,
充分考虑到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并力图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具
体地说,教材由一篇导论、三篇正论,总共二十一章组成。导论部分,简单回顾政治
经济学发展史,在此基础上,对政治经济学作了整体性的概括;并由此说明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与众不同的性质、研究对象、目的、方法和意义。接下来,正论的**
篇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这一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分析各种不同社会
制度下市场经济中带有普遍性或规律性的各种问题,主要阐述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
值生产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剩余价值分配
理论以及资本运动的国际化和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等理论,力求揭示市场经济
中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第二篇
则是在**篇揭示的市场经济运动一般规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
现实运动及其特征的发展变化。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壮大的过
程;阐释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变化如何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书,揭
示了资本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特征,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及
其发展趋势。第三篇主要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运动及其发展变化,阐释了社
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过程及其制度性特征。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改革实践,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经初步建立,并在不断地完善之中,在其运动过程中表
现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特征和运行规律。
第二,该教材在探索如何“创新”问题上,力图体现“兼收并蓄”的原则,因
而有选择地吸收了近年来出版的众多版本的《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理论》中的优秀成果,由此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体地说,该教材内容精炼、重点
突出、“少而精”、“方便管用”,较好地体现了既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也便于教师
对教学要点的设计思路。该教材还体现了编写者对理论的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追
求。一方面,力图再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个全面、系统、逻辑结构严谨的科
学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力图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一定要与重大社会实
践相联系的特征。因此,教材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在所有制、经济运行、分
配及管理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新现象、新变化都进行了介绍和评析,对一些重大理论
热点和难点问题也都有所涉及,同时还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新进展也做了适当的评
介。该教材力图遵循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保持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并对一些不符
合经济发展实践的内容进行了大胆地裁剪和摒弃。同时,考虑到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
展,在坚持稳定性的基础上增加了前瞻性的设计,例如教材大胆设计了“剩余价值
论在当代”的命题。该教材在体例安排上,打破了以往教材中由“资本主义、帝国
主义、社会主义”三部分构成的三段式结构安排,也避免了以往某些教材中两张皮
和内容重复现象的发生。该教材在具体内容上也能体现精心安排的“苦心”,所有案
例的选择都力图做到既经典成熟,又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果。
第三,该教材还承载着内蒙古财经学院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内蒙古财经学院
一直坚持把政治经济学作为学院重点建设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政治经济学不仅是经
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而且是全院的公共基础课。即使在政治经济学一
再受冲击的背景下,他们依然坚持这样做。这种坚持首先要归功于学院党委和领导层
的正确决策,也与坚守在教学**线的全体教师的努力分不开。据笔者所知,自从
1979年内蒙古财经学院恢复本科招生以来,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一直坚持集体备课、
讨论制度,由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直到现在,在教学科研任务都很繁
重的情况下,一些教师依然坚持每学期都为青年教员系统讲解各章节的内在联系、研
究方法、重点和难点等问题,从不计任何得失。为了不断地把政治经济学学科推上新
台阶,他们还鼓励青年教员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不十白困难、勇挑重担、通力协作,
以更好地完成各项教学科研任务。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内蒙古财经学院培养出一批从
事政治经济学教学的青年专业教师,从而也打造了一支呈梯队的、专业水平较高的、
较为成熟的师资队伍。面对这样一支充满团结、奋斗、和谐、向上人文精神的队伍,
我们有理由期待他们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承与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杨 志
2007年8月20日于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
第九章
国际分工和经济国际化
国际分工和经济生活国际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
解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把握经济国际化的内涵、必然性和作用,重点掌握当
代经济国际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包括商品资本国际化、货币资本国际化、生产资本
国际化、经济调节国际化以及经济一体化等方面。
**节 国际分工和经济国际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国际分工是指各国间的劳动分工或国际专业化生产,它是社会分工超越国家界限
的结果,是国际问进行经济联系的基础。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国际分工分为不同
的类型。按国家性质来划分,可以分成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
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按生产关联性划分,可以分成垂直型分工、水
平型分工和混合型分工。所谓垂直型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通常表现为上、中、下游产业之间的分工,以及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劳动密集型
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之间的分工。随着科技进步,当代国际间的垂直型分工还体现在科
研与生产的分工。所谓水平型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既有发
达国家之间的分工,也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水平型的国际分工体现了平等合作
的关系。混合型分工是指兼有垂直型和水平型在内的国际分工。不少发达国家既与发
展中国家保持垂直型分工,又与发达国家有垂直分工,构成发达国家之间的生产专业
化和协作。
决定和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国内分工是国际分工的基础,国际分工是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
的产物。
第二,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是影响国际分工的重要
条件。自然条件的不同,使得各国之间资源禀赋有较大的差异,由此形成了不同资源
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影响国际分工。自然资源的“有与无”和“多与少”,使得
一些国家可以大量生产某种产品,而另一些国家只能完全或主要依赖进口,在这种情
况下,资源禀赋就成为建立在自然资源或地质、地理等条件下的国际分工形成的直接
原因。
第三,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各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
展状况的不同,是形成国际分工格局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和生产力发达的国家,通常
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以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为主,或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核心部件;其他国
家则以生产一般技术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或者生产某种产品的附件。从发展
的趋势看,科学技术的因素在现代国际分工中的影响不断提高,而自然条件因素的影
响是下降的。
第四,人口的规模和素质是影响国际分工的重要因素。人口在世界各国分布不平
衡,有的国家人口众多密度很大,劳动力相对比较丰富;有的国家人口密度低,因而
劳动力相对比较稀缺。各种产品的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是不同的,劳动力丰富的
国家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劳动力稀缺的国家则在其他生产要
素密集的产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这样就会在这样两类不同的国家之间产生分
工。而且,人口教育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国际分工,教育事业发达、劳动力素质高的
国家可以发展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而劳动力素质低的国家只能生产一般的劳动
密集型产品。
第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是推动国际分工发
展的重要力量。社会分工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变革旧的生产关系,能够推动社会分工
的发展;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扩展,反过来又能够排除旧的生产关系对
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推动社会分工的发展。
第六,跨国公司的大发展是推动当代国际分工的又一重要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分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各个企业和各个生产单位通过市场而联系起来的分工;
另一种就是在企业或生产单位内部的分工,前者为社会分工,后者为企业内部的分
工。跨国公司把企业内部的分工有组织、有计划地扩展到世界范围,推动了国际分工
的发展。
此外,国际分工还受世界政治格局以及大国内外政策的影响。
在地理大发现之前,不同的国家之间虽然有极少量的交换,但总体上看各国还处
于孤立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地理大发现之后,国际分工开始萌芽,其形成和发展过程
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国际分工的萌芽时期(15世纪末至18世纪上半期)。地理大发现促
进了近代国际分工的萌芽,促使欧洲一些国家的手工业生产向工场手工业生产过渡,
同时也为近代国际分工提供了地理条件。但是,由于当时产业革命尚未发生,自然经
济在各国仍占统治地位,西方先进工业国家采用暴力和超经济强制的手段向落后国家
输出商品,同时迫使它们为先进工业国家提供原料。这时的国际分工和交换带有明显
的掠夺性和地域分工的特色。
第二阶段,国际分工的形成时期(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60年代)。18世纪
产业革命使近代国际分工形成。18世纪后半叶开始的产业革命,使人类的生产力获
得空前的发展。蒸汽机、纺纱机、织布机等机器的发明和应用,使工场手工业发展到
了机器大工业,于是以小生产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开始崩溃,形成了一种同机器大生产
相适应的国际分工体系。机器大工业使社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迅速扩大的
生产能力需要不断扩大的销售市场与之相匹配;另一方面又引起了对生产原料的大量
需求,要求开辟新的廉价的原料来源。这一阶段的国际分工有两个特征:一是分工体
系的门类较为单一——国际分工实际上是先进的工业国与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垂直分
工模式;二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是主要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这种“工业欧美、
原料亚非拉”的分工,实际上是殖民主义在国际分工上的具体表现。
第三阶段,国际分工的广泛发展时期(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
后期开始发生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随着电力的普及和广泛应
用,钢铁、化学工业、机械制造业等重化工业的大发展,工业化国家之间开始出现
“水平式”的国际分工,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统治,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
输出,形成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殖民地和附属国成为发达国家商品输出
地、原材料和农副产品的提供基地。
第四阶段,国际分工深化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以电子、信息为标
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加快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使一些制造业部
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大大推动了生产国际化以及跨国公司的发展,促使
国际分工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此阶段,国际分工表现出两方面的新特征:一是分工
由单一的部门问垂直分工模式或水平型分工发展成为二者结合的混合型分工模式;二
是国际分工主要表现为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的分工,以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
艺专业化为主要特征。工业国和农业国之间的分工仍然存在,但已经不居主要地位。
二、经济国际化的内涵和必然性
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市场范围在不断扩
大,由地区市场发展为全国市场,进而向国外扩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逐渐增多。
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打开国门,将本国的经济活动和资本运动过程与其他国家的经济
活动和资本运动过程紧密联系、交错在一起,这样才能顺利地实现社会再生产。
经济国际化是指一国经济发展超越本国国界,与别国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不断扩大和深人的经济发展过程。理解经济国际化的内涵,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参与国际化活动的经济是以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自然
经济、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都不可能真正实现经济生活的国际化。经济国际
化是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其过程要受市场机制的支配。
第二,积极参与经济国际化过程的,并不一定都是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有
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也可以参与经济国际化的过程。
-
曾国藩的经济课
¥21.8¥68.0 -
博弈论
¥9.9¥38.0 -
国富论
¥11.3¥35.0 -
看得懂的经济学-哈佛教授最受欢迎的经济学课
¥19.7¥58.0 -
斯密评传
¥19.8¥45.0 -
图解资本论
¥15.4¥46.0 -
经济学通俗读物:北大经济课(受益一生的经济学智慧)
¥10.5¥35.0 -
1949-2009-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
¥27.0¥55.0 -
资本论
¥22.7¥59.8 -
星际迷航经济学 科幻、经济学和未来世界
¥16.4¥49.8 -
中世纪商业合伙史
¥24.5¥49.0 -
经济学通识-第二版
¥29.6¥58.0 -
经济常识一本全
¥15.0¥35.0 -
日本的反省-走向没落的经济大国
¥18.2¥35.0 -
财富从哪来
¥20.8¥65.0 -
认知世界的经济学
¥16.8¥48.0 -
博弈论
¥25.9¥49.8 -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修订版)2023新版
¥46.9¥69.0 -
英国的经济组织
¥12.6¥18.0 -
盐铁论
¥24.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