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三峡远古时代考古文化

三峡远古时代考古文化

1星价 ¥19.3 (5.5折)
2星价¥19.3 定价¥35.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669006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23 页
  • 出版时间:2007-09-01
  • 条形码:9787536690066 ; 978-7-5366-9006-6

本书特色

本书搜集了三峡地区目前考古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全部资料,研究了三峡地区远古时代考古文化与四川盆地、江汉平原等周边地区各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探讨了远古时代三峡地区的社会发展、人类居住环境、长江上游水位的变化等方面的情况。 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方便系统地—了解三峡地区远古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脉络、丰富内容和历史地位。本书资料翔实、论述清晰、观点独到,是**部系统研究三峡地区远古时代考古文化的重要著作,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可为文物工作者、史学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学术借鉴。

内容简介

本书搜集了三峡地区目前考古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和新古器时代的全部资料,研究了三峡地区远古时代考古文化与四川盆地、江汉平原等周边地区各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探讨了远古时代三峡地区的社会发展、人类居住环境、长江上游水位的变化等方面的情况。

目录

自 序\1**章 旧石器时代考古文化\1 **节 旧石器时代考古资料的发现概述\3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各阶段文化遗存\6 一、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6 二、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13 三、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28 第三节 三峡地区其他一些旧石器遗址的资料情况\46 第四节 三峡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情况\48 第五节 三峡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与周邻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关系\52 一、与三峡东部两湖(湖北、湖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关系\53 二、与三峡西部四川盆地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关系\60 第六节 从三峡地区旧石器遗址看远古时期的长江水位\66 第七节 本章的归纳和认识\76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85 **节 人类对居址的选择\87 第二节 考古学文化资料的情况\89 第三节 瞿塘峡以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91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91 二、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104 三、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113 第四节 瞿塘峡以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123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124 二、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125 三、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131 第五节 对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内涵的认识\141 一、文化发展序列及其年代\141 二、地层堆积叠压的关系情况\144 三、大溪文化的彩陶及刻画符号\147 四、新石器时代洞穴居住遗址\153 五、农业经济情况\155 六、渔猎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位置\156 第六节 房屋建筑\157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城背溪文化遗存中的房屋建筑遗迹\158 二、新石器时代中期大溪文化遗存中的房屋建筑遗迹\159 三、新石器时代晚期屈家岭文化遗存中的房屋建筑遗迹\163 四、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j哨棚嘴三期文化)遗存中的房屋建筑遗迹\169 五、本节的归纳和认识\173 第七节 古城建筑遗迹的线索\174 第八节 埋葬习俗(墓葬)文化\181 一、大溪文化遗存中的墓葬资料情况\183 二、屈家岭文化遗存中的墓葬资料情况\193 三、石家河文化、哨棚嘴文化遗存中的墓葬资料情况\196 四、墓葬资料反映的远古时期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历史情况\200 五、本节的归纳和总结\207 第九节 三峡西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周邻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关系\210 一、与川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关系\210 二、与三峡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关系\213 三、对成都平原原始文化的影响\216 第十节 从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地点看当时(距今约1万年~约4000年)的长江水位\219 一、有关洪水遗迹资料的考古发现\220 二、对三峡地区有关长江水文资料的归纳和认识\236 三、对三峡出口处东部地区有关长江水文资料的介绍和认识\243 第十一节 本章的归纳和小结\254附录\261 长江三峡地区考古文化综述\263 一、三峡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概况\263 二、三峡地区文物考古工作的开展\265 三、各阶段考古发现的资料概况\266 四、结语\284 长江三峡地区东周时期埋葬习俗考古文化的研究\285 一、春秋墓葬资料的发现情况\285 二、战国墓葬资料的发现情况\289 三、反映出的当时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情景\299 四、小结\312后记\315
展开全部

节选

nbsp;   序
    晚清时期的1870年,英国学者欧文(Owen)根据在三峡地区搜集到
  的一些动物化石,撰写了一篇《中国化石哺乳动物》的文章。19世纪末
  的1898年和20世纪初的1910年,德国学者寇肯(Koken)和日本学者松
  本也先后撰文对三峡地区的哺乳动物化石进行了介绍。至1953年,美
  国学者柯伯特(Colbert)、郝益阶(Hooijer)根据先前(20世纪20年代)美
  国古生物学家纳尔逊(N.C.Nelson)在三峡地区万县(今万州区)盐井沟
  平坝一带收集到的一些哺乳动物群化石,撰写出了《中国四川石灰岩裂
  隙堆积中更新世哺乳动物》一书。由此,三峡地区哺乳动物化石材料引
  起了海内外古生物学家、古人类学家的密切关注。我国古生物学家、古
  人类学家涉足三峡地区的考古调查始于20世纪30年代,其中有我国著
  名的古生物学家杨仲健和古人类学家贾兰坡,他们都曾在这一时期来到
  三峡地区进行过考察,同时对三峡地区发现的一批哺乳动物化石进行了
  研究。20世纪40年代的抗日战争时期,从祖国各地涌人西南地区避难
  的中国学者,也曾在三峡地区进行过调查、勘探、发掘和搜集。
    显然,建国前,三峡地区考古工作的展开,*先是始自外国学者的。
  而从考察对象来说,则大都注重在古生物化石方面,因此,这一时期学者
  们的研究方向也多是在古生物学方面。虽说在旧中国里,中国古生物学
  家、古人类学家也曾涉足三峡地区,但从调查的次数和发掘的规模上来
.  说,中国学者所做的工作还不如外国学者。比如20世纪20年代,美国
    学者纳尔逊来到三峡地区后,专门到万县盐井沟平坝雇请了当地的一些
    农民帮助他们挖掘化石。从1921年到1926年,格尔阶等人先后在万县
    盐井沟一带进行了多次挖掘,收集和挖掘至Ⅱ古生物化石标本达万件以
    上。这些珍贵的标本皆源源不断地运往美国。在旧中国里,面对西方帝
    国主义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肆意挖掘和疯狂掠夺,软弱无能的中国政

府却无人过问和干涉,从而使一批批三峡古生物化石标本漂洋过海,远
离故土。此情此景,尤令有识之士为之痛惜。
    建国后,由于三峡工程的日渐推出,文物考古部门率先行动,使三峡
地区的文物考古工作得到了一步步的发展。其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以下
几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了部
分重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比较重要的古文化遗址发掘地点有重
庆市忠县□井沟、巫山大溪、湖北宜昌杨家湾、三斗坪、秭归鲢鱼山、柳林
溪等。发掘的这些遗址基本上都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居住遗址。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为配合长江葛洲坝工程建设,文物部门
对长江葛洲坝坝址及淹没区的湖北宜昌、秭归、巴东三县市进行了考古
调查和发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国家文物局组织了吉林大学、武
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一些高等院校的考古专业师生,以及四
川、福建、湖南、江苏等部分省市的文物考古专业工作者,会同葛洲坝工
程所在地的湖北省博物馆和宜昌博物馆抽调的一批文物考古工作者,联
合组成了一支阵容较大的考古队,对湖北宜昌窝棚墩、中堡岛、清水滩、
白狮湾、五厢庙、白庙子、大坪、下岸、秭归朝天嘴、柳林溪、东门头、龚家
大沟、官庄坪等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这一时期里,重庆方
面也对铜梁张二塘遗址、巫山猿人遗址、合川沙梁子遗址、江津王爷庙遗
址等,进行了发掘。
    20世纪90年代至2006年,为配合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湖
北、四川两省的文物考古工作者首先对三峡工程淹没区及迁建区进行了
大规模的文物调查和勘探。调查获知,在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区及迁建区
内,共有古文化遗迹地点1281处,其中地面文物点451处,地下文物点830
处。上述文物点经上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审查并正式批准为文
物保护项目的共计1087项,其中地下文物点723处,规划勘探面积为1600
万平方米,发掘面积为187万平方米。从此,在中国文物考古史上,一场史
无前例的文物考古发掘工作在三峡地区全面展开。这时期里,来自全国
各地的文物考古队伍(单位)多达100余家,数千名考古专业人员、一万余
名考古工作人员日夜奋战在三峡文物保护工地上。10多年来,经过广大
文物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努力,使三峡库区及迁建区的文物保护工
作(主要指发掘项目)得以基本完成。三峡库区纳入文物保护并规划实施发掘的700余处地下古遗址、古
    墓葬(地),其时代一般可追溯到10万年前,个别遗址甚至可追溯到30
    万年以前。自距今10万年前始,往后到明清时代,其间各个历史时期
    (阶段)的文化遗址在这里都有发现。倘若我们再将视野扩宽,放眼整
    个三峡地区(整个湖北西部和重庆地区)的考古发现资料,则该区域里
   发现的文物点,接近2万处。在重庆地区,即有文物点12212处,1000多
    处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①。而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下)中
    记录,在鄂西地区的宜昌、恩施管辖区内,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
    (地)、古生物化石地点、古窖藏坑等,达1057处。据目前三峡地区考古
    发掘并已公布的资料,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人类化石遗址、旧石器地
    点及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等,达100余处,而新石器时代遗址仅湖北
    三峡地区就有150余处(包括有三峡出口处东部的部分县市),重庆地
    区近40处②。   
    正因为如此,所以《三峡远古时代考古文化》一书,力图对三峡地区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资料进行较全面的介绍,同时也对
    三峡地区考古资料中涉及到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本书资料的收集是成书的关键,而资料的收集则非_!日之功。笔者从
    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三峡地区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在工作之初,便开
    始注重对该地区的一些考古调查报告、发掘报告、简报等相关资料的收
    集。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复印和电脑还没有兴起和流行,那时我就
    靠做笔记和资料卡片来完成对资料的收集。到了20世纪90午代以后,
    复印开始流行,电脑也随即走进了普通百姓的家庭,但我仍然不放弃做
    笔记、做卡片的传统方式。正是因为有了以上工作的铺垫和基础,加上
   笔者20多年来在学术研究成果方面的涓涓细流的积累,才使笔者能在
    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这一课题的编写任务。
.    笔者以为,本书在内容和特点方面,似有以下或可称为突出的地方:
    地区2006年以前已公开发表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尽收其中,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基本上就能对三峡地区石器时代的文化发
展和演变的历史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当然,由于三峡地区石器时代
的考古材料十分丰富,因此要在本书中将这一时期里的考古发掘报告、
简报等材料一一列举出来进行说明,恐难实现,也没有这个必要。鉴于
此,笔者采取了避轻就重的原则,在材料的引用上多是摘出了某时期某
时段中*丰富、*能说明问题的材料来举例说明,而一般性的材料则仅
作提示,或是用表格、器物图片等进行辅助说明。
    第二,在编写体系上,本书运用了历史学通常所用的编年体形式,由
早到晚,按时代发展、演变的顺序逐章逐节进行编写。如**章旧石器
时代考古文化,前一节对三峡地区考古资料进行了概述,第二节将各阶
段(包括早、中、晚)文化遗存作了简略介绍,第三节对三峡区域里考古
发现的几处较重要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遗址和人类居住遗址综合
在一起进行了叙述,第四节叙述的是有关三峡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居
住情况,第五节就三峡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与周邻地区旧石器时代
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比较说明,第六节从三峡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地点所
处的位置论及远古时期长江水位的情况,第七节为**章的归纳和认
识。第二章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与**章编写的体系、格式基本一样,
只是节数上有所增加罢了。
    第三,在对三峡地区远古时代考古发现材料的讨论和研究中,本书
力求从多学科人手来进行。如第二章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除**节至
第四节主要是对三峡地区考古发现材料进行简要介绍外,其余从第五节
至第十节,则分别对文化遗存内涵的认识、房屋建筑的发展、古城建筑遗
迹的线索、埋葬习俗(墓葬)文化、三峡西部地区新时器时代文化与周邻
地区新时器时代文化的关系、从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地点看当时长
江水位等,进行了多学科的探讨。*后的第十一节亦力图从多学科的角
度来对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进行归纳和认识。其实,对于本章
各小节的命题,笔者是根据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材料的内容经
反复酝酿后设制的,目的是希望这些命题能反映该章节的独到之处。
    第四,我想,除资料性外,本书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三峡地区的考
古工作已开展了这么多年,发现了数千处古遗址、古墓葬(地),尤其是
三峡地区长江及一些支流沿岸,比如长江西陵峡南岸的清江中下游地区
沿岸,其分布的一些古遗址和古墓葬(地),都在配合水利工程的建设中

被考古工作者科学地抢救发掘出来,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田野考古发掘资
料,而本书则基本上收入了这些远古时代的考古文化资料,并对它们进
行了较全面的讨论和分析。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笔者力求使自己的立
论言必有据,经得起推敲考证,因此,本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学术性。
在行文方面,笔者也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所以笔者认为,本书对一
般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尤其是三峡地区的文物考古工作者)来说,可作
为一部基本的工具书和参考书;对从事教学和研究的专业人士来说,也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湘、鄂、渝、川(尤其是湖北、重庆地区)等地的某
些高校来说,也可直接作为教材使用。
    2003年,笔者曾编写过一本《三峡先秦考古文化》专著,由湖北武汉
出版社出版。该书将三峡地区旧石器时代至秦灭巴、楚以前的考古文化
进行了粗线条的勾勒。当时编写所用材料仅限定在2002年以前三峡地
区已公布的考古材料上,又因编写时受出版单位对字数的限制,故原书
稿中一些已形成文字的观点不得不忍痛割爱被大段大节地删除了。现
能重新组合并着手《三峡远古时代考古文化》的专题编写,这实在是对
上述遗憾的一个弥补。近几年来,三峡地区又有诸多旧石器时代及新石
器时代的考古文化新材料陆续公开发表出来,使我有了一个在过去的
《三峡先秦考古文化》基础上得以继续向更高层次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
讨论的机会。因此我相信,《三峡远古时代考古文化》的编写,会使三峡
远古时代考古文化的研究,更趋完美。
    此外,笔者还认为,为使本书更臻完美,在**章的前面,还应该将
三峡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作一些简要介绍,但考虑到在《三峡先秦考古
文化》一书中已有较详细的叙述,可供读者参考,为避免重复,故本书予
  
以省略。   
    作    者
    2006年10月于重庆师范大学

二、地层堆积叠压的关系情况
  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共发掘有100余处。其地层堆积情况,虽
说是有的已破坏严重,甚至出现有一些倒转层,但仍有一些保留较完整 
的原始地层堆积资料。这些原始地层堆积资料,从考古“地层学”的角
度方面,为我们研究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由早期向晚期的发展
和演进,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科学的地层依据。现择举几例较典型的
地层堆积资料的情况介绍如下。
    1.铜梁遗址的地层堆积资料
    遗址堆积共8个层位,其中第8层一第7层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
期,属晚更新世晚期的中期阶段(即铜梁文化)。在文化层顶部取“乌
木”做碳十四测定,距今年代为21550±310年。第6层一第4层相当于
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属全新世早期(第6层)、全新世中期(第5层~
第4层)。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直接叠压在旧石器时代晚
期文化遗存之上的古人类居住遗址。
    2.秭归朝天嘴遗址的地层堆积资料
    该遗址的地层堆积共分22个层位,其中第22层一第10层相当于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即“城背溪文化”)。第9层一第7层相当于
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即“大溪文化”遗存),这是目前长江三峡地
区考古发现的*有代表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直接叠压在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之上的人类聚落遗址。
    3.宜昌中堡岛遗址的地层堆积资料
    中堡岛遗址地层堆积共11个层位,其中第儿层~第5层属于新石
器时代中期即“大溪文化”时期的文化堆积层。第4层相当于新石器时
代晚期即“屈家岭文化”时期的文化堆积层。这是一处较典型的直接叠
压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存之上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4.宜昌清水滩遗址的地层堆积资料
    该遗址共有3个文化堆积层,第3层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即“大溪
文化”时期的文化堆积层。第2层~第l层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即
“屈家岭文化”时期的文化堆积层。宜昌中堡岛、清水滩遗址的地层资
料证明屈家岭文化遗存明显地晚于大溪文化遗存。从地层学角度对过
去不少学者认为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是与大溪文化并行发展的错误

观点给予了科学的纠正。
    5.宜昌白庙遗址的地层堆积资料
    白庙遗址的地层堆积共有12个层位,其中第12层一第6层相当于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偏晚阶段即石家河文化遗存。在第6层之上叠压着
第5层,第5层相当于中原夏商时期。第5层之上直接叠压着周代文化
堆积层,层位单元是第4层、第3层。
  6.巫山魏家梁子遗址的地层堆积资料  
  魏家梁子遗址从第3层开始进入古代文化层,到第5层以下便是生
土层,其中的第5层~第4层相当于中原地区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与
江汉、鄂西地区的屈家岭文化的年代大体相当。在第4层之上的第3文
化层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偏晚阶段。与江汉、鄂西地区的石家河文化的年
代大体相当。
    7.忠县哨棚嘴遗址的地层堆积资料
    从1994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发掘的哨棚嘴遗址第2号探方地层堆积
资料情况可知,该遗址共有20个层位。其中第20层~第儿层为新石
器时代晚期的偏早阶段,相当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至庙底沟÷期。
第10层~第6层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偏晚阶段及二里头文化(即夏文
化)早期左右。第4层相当于商代早期,即二里岗下层时期①。又1999
年考古发掘的哨棚嘴遗址的**期文化、第二期文化遗存的堆积,**
期文化时代约相当于三峡东部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时期,地层堆
积从*底层的第16大层至第6大层皆相当于三峡东部地区的大溪文化
时期;第二期文化遗存主要是第6大层,时代约相当于三峡东部地区新
石器时代晚期屈家岭文化时期。叠压在第二期文化遗存之上的第三期
文化遗存主要是东区的第5大层,时代约相当于三峡新石器时代晚期石
家河文化时期②。
    8.江津王爷庙遗址的地层堆积资料
    王爷庙遗址地层堆积可分为5个层位。其中第5层~第4层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在这上、下两个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堆积层中还可将第
4层分为两个小层。据此,王爷庙遗址具有早、晚不同时期的差别①。这
种情况与巫山魏家梁子遗址的地层堆积情况基本相同。其第5层和第
4层中的下l小层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偏早阶段,与中原地区庙底沟
二期文化遗存的时代相当。第4层中的上1小层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
期偏晚阶段,与江汉、鄂西地区的石家河文化遗存的时代相当。
    从上述三峡地区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居住遗址的堆积资料
来看,整个新石器时代各历史阶段的文化堆积的层位叠压关系总的趋势
是,历史越往后发展,堆积层位也就越多、越厚,层位中的各类遗迹和包
含物也就越丰富。现将新石器时代早、中、晚各历史阶段的地层叠压的
关系情况归纳如下。
    新石器时代早期:瞿塘峡以西地区有的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堆积层之下叠压着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堆积,也有的遗址的新石器时代
早期文化堆积层之上叠压着新石器时代的中期文化堆积。瞿塘峡以东
地区的巴东楠木园、店子头,秭归玉种地、朝天嘴、柳林溪,宜昌窝棚墩、
路家河、伍厢庙、三斗坪等皆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居住遗址,在这
类早期文化遗存之上多叠压有大溪文化遗存的堆积。
    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为代表(考古学命名为“大
溪文化”),这类遗存主要分布在瞿塘峡以东地区,如秭归龚家大沟、长
府沱,宜昌中堡岛、杨家湾、清水滩、黄陵庙、陡山沱等遗址皆为大溪文化
遗存。据对这类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地层叠压堆积资料,其遗存之上叠
压着屈家岭文化遗存。宜昌中堡岛、清水滩、杨家湾等遗址的地层堆积
资料表现的这种叠压关系*为明显。
    新石器时代晚期:整个长江三峡地区上自江津、下至宜昌,相当于新
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皆有分布。地层堆积资料情况:瞿塘峡以西地区的这
类遗存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下层文化堆积年代相当于庙底沟二期
文化时期,与两湖地区的屈家岭文化的年代相当;上层文化堆积年代相
当于中原龙山文化时期,与江汉地区的石家河文化的年代相当。

 



作者简介

p>  杨华,1955年生,中共党员,现为重庆
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三峡文化
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重庆师
范大学历史与文博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湖北三峡大学兼职教授。1975年从事文物
考古工作,主持管理过大、中、小型田野考
古调查、勘探、发掘项目100余项。研究方
向:主要从事三峡地区及西南地区历史、考
古、民族、民俗、地质地理等方面的研究,
2003年应邀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东北
学院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独著、合著学术<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