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逻辑·心理·认知(皮亚杰心理逻辑研究)

包邮逻辑·心理·认知(皮亚杰心理逻辑研究)

¥21.2 (8.2折) ?
1星价 ¥21.2
2星价¥21.2 定价¥2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046481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
  • 页数:206 页
  • 出版时间:2007-11-01
  • 条形码:9787500464815 ; 978-7-5004-6481-5

本书特色

心理学家、哲学家让·皮亚杰作为发生认识论的开拓者和日内瓦学派创始人而著称于世。皮亚杰以其独特的儿童心理研究揭示了人类智力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综合运用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生物学等不同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构建了发生认识论……

内容简介

该书从逻辑学和认知科学当代发展的角度,对皮亚杰的心理逻辑做出整体分析与评价。该书主要对心理逻辑--具体运算的逻辑的产生及特征、运算的形式及发展,心理逻辑--命题运算的逻辑组合系统及其解释、16种二元命题间的转换、二元命题的转换规律及INRC群,皮亚杰心理逻辑辨析与辩护、对心理逻辑的传统认识与评价、皮亚杰的逻辑观,心理逻辑与逻辑哲学,心理逻辑与认知科学的兴起、心理逻辑对认知过程的“造型”的决定性影响、认知科学对皮亚杰心理逻辑的挑战与应对等做了论述。

目录

前言
**章 心理逻辑
第二章 形式运算的逻辑
第三章 心理逻辑辨析与辩护
第四章 心理逻辑与逻辑哲学
第五章 心理逻辑与认知科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一1980),作
为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和日内瓦学派创始人而著称于世。皮亚杰以其独特
的儿童心理研究揭示了人类智力的发展过程,综合运用哲学、逻辑学、心
理学、生物学等不同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建构了发生认识论。但
是,在逻辑学界,我们耳熟能详的是亚里士多德、莱布尼兹、弗雷格、罗
素、哥德尔等这些为逻辑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伟大人物,对于皮亚杰,
人们仅仅了解他在心理学研究中对逻辑的运用,一般不会把他和逻辑学的
发展及新逻辑的设想与建立联系起来。然而事实却并非人们所想,是皮亚
杰建构了标志逻辑学认知方向的**个心理逻辑系统,建立了逻辑与多学
科合作研究尤其是与心理学合作研究的新模式。
    皮亚杰青少年时代便开始阅读哲学著作,对哲学认识论问题产生了兴
趣。受柏格森哲学思想影响,皮亚杰力图从生物学角度去解释哲学认识论
问题,但生物学和哲学之间的鸿沟使他厕身于心理学界,把心理学作为沟
通生物与哲学的桥梁。另外,在认识论问题上,皮亚杰受康德思想的影
响,既承认感觉经验材料在认识中的作用,又强调认知图式在认识中的主
导地位。但皮亚杰不满意康德把知觉范畴即认识的形式归结为先验的形
式,因此而转向发生认识论的研究,即从考察儿童认识的发展人手来阐明
认识的机制。这也使得皮亚杰转向儿童心理的研究。
    在皮亚杰研究的早期和中期,心理学中占主要地位的是行为主义心理
学、格式塔心理学和弗洛伊德主义心理学。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格
式塔心理学亦受康德认识论思想的影响),皮亚杰更加关注认知结构在认
知中的主导作用(他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s—R)的单
向关系理论,主张刺激的输入需通过结构的过滤)。但是,格式塔心理学
认为,结构是整体涌现的,而且涌现出来就是完善的,这是皮亚杰所不能
 同意的。受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的启示,皮亚杰主张结构有发生和发展的
过程。
    发现儿童认知结构的发生与发展并非易事,一是因为结构不是可以直
接观察到的;二是因为儿童不同于成年人,一些实验对他们是不适用的。
皮亚杰利用“临床谈话法”和实验的有机结合,发现了儿童认知结构发
生和发展的规律。在皮亚杰那里,心理、认知、思维、智慧、认识可以作
为同义词,他不严格区分这几个概念。通过心理学的方法发现儿童认知结
构不容易,把这种结构精确刻画出来也很困难。精通逻辑的皮亚杰因此而
利用逻辑代数的“质”的表达的特性来描述儿童认知结构。然而,逻辑
代数并非为刻画心理学的事实而创造。由于没有现成的逻辑工具,皮亚杰
不得不对逻辑代数进行了一番改造,并增加新的概念、运算以适合认知结
构的表达。皮亚杰由此而创建了心理逻辑系统。心理逻辑系统包括类和关
系的逻辑以及命题的逻辑两部分。我们可以将这一系统理解为“狭义的
心理逻辑”。心理逻辑所表达的认知结构经历了从感知一运动图式到运算
结构的过程,我们可以把描述认知结构发展进程及规律的科学理解为
“广义的心理逻辑”。
    心理逻辑产生之后,心理逻辑(广义)所刻画的儿童认知结构产生、
发展及其规律的理论,首先在欧洲,然后在美国获得了极大的声誉,这使
得皮亚杰成为和弗洛伊德、巴甫洛夫齐名的伟大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
童认知的心理学理论被各国心理学工作者广泛、深入地进行了研究;皮亚
杰的日内瓦学派继续在皮亚杰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新皮亚杰学派也因
此产生,皮亚杰所研究的问题也被广泛地进行实验;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的
理论被写入心理学教科书,载入史册。皮亚杰获得了心理学界*高奖——
桑代克奖之后,以其心理逻辑理论为基础的哲学理论——发生认识论以及
结构主义理论也受到了哲学工作者的极大重视,研究其哲学理论的著作、
文章也是汗牛充栋。与此不同,刻画儿童认知结构的心理逻辑却遭遇了十
分不同的命运:逻辑的部分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因此,对这部分的研究
是零星的、不系统的;而且,零星的、不系统的研究还多是批评、指责。
心理学家认为,皮亚杰是以对思维的逻辑结构的研究代替心理结构的研
究;逻辑学家则认为,皮亚杰的逻辑是“不合逻辑”的。
    皮亚杰心理逻辑受到冷遇和批评,首先与逻辑学领域中的反心理主义
 和心理学领域中的反逻辑主义有关。由于弗雷格等对逻辑学中心理主义的
批判,逻辑学与心理学脱离了一切关系,这使得逻辑学家避免在逻辑学中
谈心理学,以免陷入心理主义。与此类似,由于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
展,逻辑的因素也不断地从心理学中被排除出去,这使得心理学家不再用
逻辑去解释智慧,以免陷入逻辑主义。皮亚杰的心理逻辑一方面把逻辑建
立在心理学的事实之上,另一方面又用逻辑去解释智慧。尽管心理逻辑建
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但心理逻辑并没有从心理学的规律中推导出逻辑的
规律。然而,在逻辑学家与心理学家看来,心理逻辑似乎犯了心理主义与
逻辑主义的大忌。其次,心理逻辑受到冷遇,与人们通常对逻辑学与心理
学的理解有关。皮亚杰创建心理逻辑的时代,正是数理逻辑大发展的时
期。哥德尔完全性定理和不完全性定理、塔斯基的逻辑语义学、卡尔纳普
的逻辑语法学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因此,人们心目中的逻辑就是这
种数学化的逻辑。描述心理学事实的心理逻辑因此而受到轻视,或者说,
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其价值之所在。对心理学的理解也是如此。皮亚杰时代
的主流心理学大都侧重研究思维、认知的内容,皮亚杰则倾心于结构的研
究并用逻辑来刻画这种结构,这让人看起来像是逻辑的研究而非心理学的
研究,心理逻辑因此而受到冷落。总之,理论的超前性致使皮亚杰心理逻
辑受到冷遇。
    然而,当代逻辑学、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的发展的新局面,需要我们
重新认识皮亚杰的心理逻辑。就当代逻辑学的发展而言,在逻辑学沿着弗
雷格等开辟的数学方向发展了半个多世纪之后,出现了一种认知的方向,
即对认知过程逻辑结构的研究。这种研究包括认识逻辑和心理逻辑两个方
向。前者是指“在对认识论概念分析和对认识过程直观理解基础上构造
起来的逻辑系统”;后者是指“对人类高级思维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建立
起来的逻辑系统”①。现代逻辑学家所说的心理逻辑正是皮亚杰在20世纪
三四十年代所倡导并实践的。可以说是皮亚杰构建了**个心理逻辑系
统,开创了逻辑学的认知方向。
    目前,逻辑哲学问题的研究成为逻辑学研究中的另一个主题。在经典
逻辑和非经典逻辑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对逻辑本身的问题进行反思是必然
   的趋势。不管逻辑学家对逻辑哲学的理解有什么不同,但他们都承认
  “逻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是逻辑哲学研究的主题之一,其十包括逻辑学
  与心理学、数学、哲学、语言学等的关系。由于逻辑学的产生与发展均与
  数学、哲学以及语言学相关,因此,逻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逻辑学与
  这些学科的关系,并寻求与这些学科的合作。尽管把逻辑与心理学的关系
  列为逻辑哲学要反思的问题,但是,在弗雷格等对逻辑学中心理主义的批
  判之后,在逻辑学界至今仍未见到系统反思两者关系的研究。然而,早在
  20世纪50年代,皮亚杰在构建心理逻辑的同时就系统地阐述了两者之间
  的关系,而心理逻辑的建构也正是基于他对两者关系的认识之上。不可否
  认,弗雷格等对逻辑学中心理主义的批判促进了逻辑学的快速发展。但
  是,切断逻辑学和心理学的一切联系,却也使得一些逻辑认识论的问题的
  解决遇到了困难。正如有的逻辑学家所指出的那样,弗雷格反对心理主义
  所开出的过激药方,使得逻辑的来源变得神秘起来。不仅仅是逻辑的来源
  需要心理学实验的证据,逻辑的规范性、形式化的局限等许多问题的解决
  都离不开心理学提供的事实。皮亚杰的心理逻辑所研究的恰恰是利用心理
  学实验来揭示儿童逻辑思维的起源和发展,因此,其心理逻辑可以为逻辑
  认识论问题的解决提供适当的基础。在构建心理逻辑的同时,皮亚杰就逻
  辑的起源、形式化的局限性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在与心理学有关的逻辑认
  识论问题的研究上,皮亚杰走在了逻辑学家的前面,其研究可以为当代逻
  辑认识论的研究提供启示及帮助。
    就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而言,尽管新皮亚杰学派均不再利用逻辑模型来
  刻画认知的结构,但有一些心理学家却在研究路线和目的上与皮亚杰趋
  同。心理学家L.里普斯、M.布莱恩、D.欧布莱恩、Y.杨等构造了心理
  逻辑系统,P.约翰逊一拉依德和R.拜科恩则提出了心理模型理论。这些
  心理逻辑系统和心理模型都是用来刻画人类的演绎推理。这种研究的趋势
  恰恰与逻辑学家所倡导的心理逻辑研究相一致。这些心理逻辑系统和心理
  模型理论尽管在诸多方面与皮亚杰的心理逻辑不同,但总体的构想与半个
  多世纪前皮亚杰的构想相同,都是用适合实际思维的逻辑模型来刻画认知
  结构。前面提到的这些心理逻辑系统越来越受到逻辑学家、心理学家以及
  认知科学家的关注,这促使我们去重新审视**个心理逻辑系统——皮亚
  杰的心理逻辑系统。我们不能越过皮亚杰,因为“皮亚杰的先驱研究刻
 画出了推理中的许多认知变化,既作为‘纯粹的逻辑’,也作为科学概念
和推理”①。
    现代认知科学的发展也促使我们站在新的角度反思皮亚杰的心理逻
辑。认知科学是20世纪70年代宣告诞生的、以心智系统的工作原理为研
究对象的科学。心智系统可以说是*复杂的系统,对它的研究、探索标志
着人类认识的深化,也成为*富有挑战性、*激动人心的事业。目前,世
界上已有100多所大学建立了认知科学系及研究机构。正是由于心智系统
的复杂性,不可能指望在单个学科内取得进展。从其*弱的形式上,需要
心理学、人工智能、语言学、神经科学、人类学和哲学等学科研究的整
合。认知科学家认为这是*富有成效的研究方针。除认知科学家,其他学
科如逻辑学家和心理学家等也都在强调并重视跨学科的合作。跨学科合作
是科学从分化到综合发展的必然要求。皮亚杰的心理逻辑是认知科学跨学
科合作的早期富有成效的系统。从*狭义的范围看,心理逻辑是心理学和
逻辑学合作的结果;从广义的范围看,心理逻辑的研究结合了当时的生物
学、数学、物理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它构成发生认识论研究的有机
组成部分。以心理逻辑等方面的研究为基础进而形成的“发生认识论国
际研究中心”,可以说是关于认识的**个大规模的国际性跨学科研究机
构。在心理逻辑等跨学科研究的实践基础上,皮亚杰从理论上论述了跨学
科研究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重要意义,并且发现了一大批与结构相关的
跨学科“横向”问题。皮亚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理应受到
认知科学家们的重视,以便富有成效地进行跨学科合作,取得认知科学的
突破性进展。
    皮亚杰冒着陷入“逻辑主义”和“心理主义”的双重危险构建了心
理逻辑,心理逻辑因此而具有了超越时代的特征。这使得心理逻辑受到来
自心理学家和逻辑学家的双重批评、误解,也使得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心
理学家对心理逻辑的性质争论不已。然而,认知科学、逻辑学和心理学的
当代发展趋势需要我们对皮亚杰心理逻辑受到的争议、误解和批评重新进
行分析、澄清和回应,即给予心理逻辑一个较全面的辩护。乔纳森·科恩
在为分析哲学所受到的攻击而辩护时曾讲道:“本世纪初,分析哲学本身
 是进攻性的,发表了它反对根深蒂固的哲学传统的宣言。现在反过来它受
到了攻击,越来越多的人要求用其他的纲领代替它。为了对付这些攻击,
它理应有比迄今所给予的更好的辩护。”①皮亚杰的心理逻辑与分析哲学
不同,在很多问题上皮亚杰是不同意分析哲学家们的意见的。但是,心理
逻辑在反对逻辑学和心理学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上与分析哲学是类似
的。因此,正与科恩要给予分析哲学一个更好的辩护相似,我们理应给皮
亚杰的心理逻辑一个辩护、一个较好的辩护。尽管我们可能做不到科恩为
分析哲学所做的,但我们力争站在逻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当代发展的
立场上给出一个较全面的说明,努力把皮亚杰心理逻辑在开创逻辑学的认
知方向、扩展心理学研究范围以及认知科学跨学科合作的方法论价值展示
给世人,而非仅仅从细节上或用传统的眼光去审视这一早期的认知科学的
系统。
   第三章  皮亚杰心理逻辑辨析与辩护
  皮亚杰独树一帜,运用并改造现代逻辑来研究儿童认知结构的产生和
发展,形成独特的心理逻辑理论。心理逻辑是逻辑学还是心理学?心理学
家众说纷纭。另外,心理逻辑理论受到一些心理学家的称赞,但同时也受
到一些心理学家和逻辑学家的反对甚至贬斥。逻辑学和心理学彻底分离之
后,逻辑学家不再对实际的思维过程感兴趣,心理学家也不再用逻辑来解
释智力。皮亚杰恰恰抓住这个无人问津的领域,开辟了心理逻辑的新方
向。皮亚杰用逻辑来描述儿童的认知结构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因而,他的
心理逻辑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逻辑,这种逻辑是逻辑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科
学。心理逻辑为心理学与逻辑学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拓展了心理学和逻
辑学的研究范围,为与心理学相关的逻辑哲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心理学的
依据,也为认知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样板,心理逻辑所揭示的认知结
构概念已渗透到整个认知科学。因此,皮亚杰的心理逻辑理应受到更好的
辩护。本章通过阐述皮亚杰的逻辑观以及比较心理逻辑与一般意义的逻辑
的差异,对来自心理学家和逻辑学家的不同意见做出分析,澄清心理逻辑
的性质,并立足于当代认知科学的发展对皮亚杰的心理逻辑进行整体的、
新的评价。
    3.1  对心理逻辑的传统认识与评价
    心理逻辑产生之后,引起学界的不同反应,有争议,有称赞,也有
批评。
    心理逻辑究竟是什么?是属于逻辑学还是心理学?其研究的对象是心
理结构还是逻辑结构?自心理逻辑产生之后,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心理学
家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心理逻辑研究的是实际思维的规律,因此,心理逻辑
仍旧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仍然属于心理学的分支。“皮亚杰的心理逻
辑不仅不能与业已硕果累累的公理化的形式逻辑演算系统相比拟,而且两
者根本分属于不同的领域,是两种不同思维规律的概括化和形式化。在这
一场合中,皮亚杰的心理逻辑又与发展中的、生动的实际思维之心理结构
具有同一含义。”①“心理逻辑学仍然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亦如同理论物
理学不是数学的分支而仍是物理学的分支一样。理论物理学运用数学计算
和数学概念并未使自己变为数学,同样,心理逻辑应用逻辑代数也不会因
此变成逻辑学。它只不过使思维研究更深入地达于心理运算的机制。”②
皮亚杰的合作者之一P.格雷科(P.Greco)在评述皮亚杰《逻辑通论》
一书时指出:皮亚杰“形式化了各种运算结构。……但是,不管它的书
名和实验资料参照上的省略,不应当把这当作向逻辑学领域的侵犯,也不
应把这视为一种代数的装潢”③。这实际上也是在为皮亚杰所做工作的心
理学性质而辩解。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皮亚杰所进行的是逻辑学研究,而不是心理学研
究,其所研究的智力结构、思维结构是逻辑结构而不是心理结构。“皮亚
杰的工作是以思维的逻辑学研究来代替思维的心理学研究的‘明显例
子’。”④“确实,皮亚杰自己经常处于创造逻辑一数学结构的工作之中,
他更像一个逻辑学家而不像一个心理学家。”⑤
    尽管研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思想和儿童心理学思想都要涉及心理逻
辑,但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大都没有对心理逻辑的具体理论进行分析,而
是倾向于从逻辑应用的角度进行一般性的、笼统的说明。翻开研究发生认
识论的著作,或读到关于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的著作,我们总可以见到类似
的说法:皮亚杰创造性地运用了数理逻辑来描述儿童的心理、思维。比
 如,“他从逻辑学中引进了‘运算’、‘数理逻辑运算’等概念和术语,认
为儿童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用不同水平的逻辑运算结构来表示。”①
“为了准确地解释所得到的事实,皮亚杰决定把逻辑运算知识运用到心理
学中来。他不仅运用形式逻辑的概念体系,而且运用数理逻辑,并按照心
理事实所提出的要求改进逻辑学。”②哲学界与心理学界大都称赞皮亚杰
把逻辑运用到哲学及心理学研究之中。
    心理逻辑在受到称赞的同时,也遭到了一些心理学家和逻辑学家的批
评,人们按照主流逻辑观和心理学观对心理逻辑的技术细节进行仔细的剖
析。主要的批评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皮亚杰的概念不清晰,人们不得不努力去理解皮亚杰试图说明
什么。比如,我们在**章所讲到的“互反可逆性”的概念就是这样的
例子。
    第二,皮亚杰试图使逻辑的模型适合于人类思维过程,但实际上并非
如此。“逻辑的壮丽的命题系统以及它们的各种变形位于一个地方;皮亚
杰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的经验材料却位于其他的地方;它们之间没有丝毫
的真正联系。”③这种批评的主要根据来自具体运算中的群集Ⅳ和群集Ⅷ。
心理学家认为,这两个群集没有经验的证据。
    第三,皮亚杰的心理逻辑理论中的公式有些过于复杂,晦涩难懂,皮
亚杰对逻辑的运用支离破碎。比如,八个群集性质中的结合律的表达,按
照皮亚杰的要求表达出来将非常冗长、复杂。逻辑学家c.帕森斯对此批
评道:“必须反对这种把逻辑符号运用到模棱两可、晦涩难懂的地步的做
法。”④“皮亚杰早期对逻辑的热情很高,他用高度形式化的方式表述了运
算智慧的理论,大量采用了逻辑和代数的概念和符号(正像我们所看到
的,他的运用是支离破碎的)。”⑤



作者简介

p>作者简介
    张小燕,1 964年生,河北肃
宁人,哲学博士。河北大学政法
学院哲学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
师。现为中国逻辑学会理事、中
国辩证逻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
事、科学逻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逻辑科学方法论
与心理逻辑。近十几年来的主要
论著有:《分析性理性与辩证理
性的裂变一二十世纪中国逻辑
思想论争的历史反思》(合著)、
《普通逻辑》(主编)、《普通逻辑
简明教程》(主编)、《普通逻辑指
要》(编写人之一)等书,以及《皮
亚杰论逻辑认识论》、《皮亚杰论
逻辑学与心理学的关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