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生活中的老一代革命家-(上下册)

生活中的老一代革命家-(上下册)

1星价 ¥108.8 (8.5折)
2星价¥108.8 定价¥12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732408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961 页
  • 出版时间:2008-01-01
  • 条形码:9787507324082 ; 978-7-5073-2408-2

节选

nbsp;   言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受尽外来侵略、欺压、蹂躏的耻辱史,
也是一部不屈不挠、英勇斗争、反对外来侵略和封建压迫的抗争
史,更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建立社会
主义制度、并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发展史。
    老一代革命家们成为中国革命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幼小
稚弱的热血少年到耄耋之年的革命长者,祖国的大江南北,留下了
他们清晰而凝重的足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留下了他们为之奋
斗,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历程
中,留下了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无处不体现
着他们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对人民群众的热爱。他们在为人民解放
事业和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事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立下不
朽的业绩的同时,还以他们崇高的理想、品德、人格、情操等为中
华民族树立了一座座精神丰碑。
    老一代革命家们同亿万老百姓一样,也有喜怒哀乐,有恋爱友
谊,有儿女情长,有情趣爱好……为了更全面、真实地反映老一代
革命家,我们编辑了这本《生活中的老一代革命家》,本书辑录了
我们党、国家和军队领袖以及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前辈在革命的
战争年代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多个生活片段文章,共分“率先垂
范”、“情感世界”、“情趣爱好”、“红色恋歌”、“人际交往”、“革
 命生活片断”六个部分。书中所收录的篇章均选自革命回忆录、传
记和国内核心党史期刊公开发表的文章。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丰
富,人数众多,各个方面的代表人物收选全面,并且尽可能地选取
了一些新材料,有些还是*新研究成果;史料准确,扎实可靠,经
得起推敲,并有据可查;可读性强,篇篇文章的来龙去脉交代清
楚,自成一体,读来引入入胜。
    我们出版本书,一是为了缅怀老一代革命家为中国革命事业建
立的丰功伟绩,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风范,弘扬中华
民族精神,对广大读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通过深刻揭示老一
代革命家的伟大中的平凡、平凡中的伟大之处,对人们怎样对待理
想、人生、处事起到教育、启迪作用;三是使广大读者通过此书来
了解和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和艰难,激励自己继承和发扬优良
的革命传统,更加热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热爱我们的祖国和人
民;更加珍惜今天改革开放的成果,激发拼搏向上的精神和斗志。
    《生活中的老一代革命家》一书主要由长期从事党史、领袖等
文献信息收集整理工作的中青年同志编撰的。在本书编辑和出版过
程中,得到了中央文献出版社有关领导和同志的大力支持、帮助,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书中收录了很多专家学者撰写的文章、专著
等,也向这些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并希望这些同志及时与我们联
系。由于时间和篇幅有限,书中对于收集的人物、典型事例等有诸
多不全不周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邓小平的天伦之乐
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个
人都有一个家,怎样面对儿女情长?邓小平的家庭生活作了肯定的回答。
他对父母孝顺,对子女关心爱护,互相照顾,安度晚年,共享天伦之乐。
母子情深重如山
    1926年,邓小平的母亲病故了,邓小平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姓夏的妻子,即解放
后一直跟随邓小平在一起生活的夏伯根老人。
    夏伯根出生于嘉陵江上一个船工的家庭,田无一垄,一贫如洗。她有一个哥哥,
很小就病死了。她的母亲因悲失娇儿,不久也离开了人世。她从小与父亲相依为命,
十几岁时就嫁了人,生下一个女儿,不幸的是她的丈夫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她带
着女儿再嫁给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在邓家,她生下了女儿邓先群。邓先群不到一
岁时,邓绍昌去世了。夏伯根出身贫寒,又屡遭不幸,邓小平对她十分同情。
    邓小平还特别敬重继母的人品。夏伯根生来朴实大方,聪明能干,顾大体,为
人爽快,甚得乡亲爱戴。街坊邻居发生了纠纷,也都去找她断道理,主持公道。邓
家几个儿子长年在外,料理家事全靠她辛苦劳作,成为邓家赖以维持的支柱。夏伯
根虽然不懂多少政治,但却一心认准了共产党好,也许因为儿子是共产党员的关系。
她的女儿也参加了地下党的活动,有一次她的女儿把在华蓥游击队的共产党员领回
家,夏伯根老人二话没说,就把他们藏在家里。她冒着杀头的危险,救了这几个共
产党员的生命。
    邓小平16岁那年,搭船顺江而下,离开了家乡。29年以后,邓小平率领千军
万马前来解放大西南,回到了重庆,终于有了一个安稳的家庭。虽然邓小平长年在
外,但是,他从来没有忘记这样一个正直、善良、勤劳的继母,决定把夏伯根从广
安家乡接到重庆,同全家一起生活。
    夏伯根也十分高兴,对人说:儿子回来了。她拿着一把锁,把大门一关,连家
 也不要了,田产和房产都不要了,提着一个小小的包裹,坐着她往年在嘉陵江推过
的小船,来到了重庆。邓小平调中央工作后,又将继母带到北京,让她同儿孙们一
起度过幸福的晚年。
  夏伯根在跟随邓小平一起生活的这些年里,保持勤俭持家的品德,邓小平夫妇
待她又很好,使她晚年心情十分愉快。邓小平夫妇上班后,家和孩子就交给她照看,
解放后出生的邓榕和邓质方都是由她带养大的。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年代
里,她同邓小平夫妇一起,相依为命,熬过了艰难岁月。卓琳身体不好,邓小平为
了照顾卓琳的身体,又不让年事已高的继母承担过重的家务,便挑起了家务劳动的
重担,凡是家里的重活、脏活,如劈柴、砸煤球、擦地等都是由邓小平来于。夏伯
根已年近70,却是厨房总管,尽量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邓小平夫妇去工厂劳
动的时候,她就做好饭等着他们回来吃,并帮助他们洗洗衣服,还为家里养了一群
小鸡。邓小平夫妇与继母和睦相处,几十年如一日,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夏伯根老人能够高寿,与儿子、儿媳对她的爱戴、敬重、关心、照顾是分不开的。
    舐犊之情代代传
    邓小平与卓琳这个家是四世同堂,除继母夏伯根外,还有两个儿子(邓朴方、
邓质方)、三个女儿(邓林、邓楠、邓榕),加上媳妇、女婿和四个孙子、孙女,将
近20口人,真是一个人丁兴旺、和睦团结的大家庭。儿女们曾给邓小平带来无限的
欢乐,而孩子们也喜欢坐在父母身边,高高兴兴,全家团圆。
    大女儿邓林,生于1941年9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艰苦的阶段,日军经
常“围剿”、“扫荡”,邓林吃了母亲七天的奶水,就被送到一个农民家去哺养,卓
琳则随部队转移了。邓林4岁时,邓小平夫妇委托129师政治部副主任蔡树藩的夫
人陈书莲将她带到延安去,进了延安保育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由陈书莲代为
照看。大儿子邓朴方生于1944年。出生后,卓琳没有奶水,只好忍痛将他送到左权
县麻田镇的一个农民家去哺养。二女儿邓楠出世,同样又送到一个农民家去哺养。
这三个孩子喝着太行山老百姓的奶水和小米粥,在战争的硝烟中都顽强地活了下来。
1945年底,晋冀鲁豫边区领导机关迁至河北武安,卓琳将三个孩子都接回身边。后
来,大陆全部解放,和平岁月来临,卓琳又生下小女邓榕和小儿子邓质方。
    5个孩子中3个大的邓小平带得不多,两个小的就有了很大的“特权”,他们可
以在父亲的办公桌底下钻来钻去,在地毯上翻跟斗、打滚、过家家。邓小平是一个
严肃认真的人,可跟孩子们在一起,他就没辙了,孩子们都亲昵地叫父亲“老爷
 子”。孩子们说:“老爷子,看我们多热闹,跟我们一起聊聊天嘛!”邓小平会说:
“哪里有那么多说的。”不过,平时,在对孩子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邓小平夫妇
绝不含糊,常常给孩子们讲太行山的山,讲太行山的水,讲太行山的老乡,讲太行
山那金黄色的柿子和赤红的大枣,讲太行山的那一段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令孩
子们对太行山产生一种不同一般的神往。
    1966年“文革”爆发,当时邓小平的孩子们3个上大学、两个上中学。对于这
突如其来的运动、对于爸爸的被打倒,他们不解、惶惑。大字报铺天盖地,孩子们
问爸爸:我们该怎么办?他没有正面回答,也没有细说自己的经历,只有六个字:
“你们自己考虑。”当邓小平感到运动明显失控——抄家、揪斗、打砸抢成风的时
候,便把在中学的两个孩子叫回家,明确规定“不许参加任何抄家揪斗行动”。毛
毛说:  “直到现在,念及于此,我们仍十分感激父亲在关键时候对我们的严格
管束。”
    伟人有着同常人一样的舐犊之情,尤其对于那些有着特殊困难的子女。1971
年,邓小平写信给毛泽东,要求把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造反派迫害致残的长子邓
朴方接到自己身边,便于照料,毛泽东同意了。邓朴方的到来,给年迈的双亲增添
了欢乐,也增加了沉重的家务负担。晚上,邓小平夫妇帮助儿子洗澡,常常是卓琳
端水,邓小平拿毛巾给他擦。邓小平手拿热毛巾一遍又一遍地擦洗儿子的肌肤,还
仔细地询问着病情。
    夏天的南昌非常炎热,生活不能自理的邓朴方,每天都需要洗澡、翻身。这些
沉重的护理工作,便由邓小平主动承担下来。他先把洗澡水烧好,再组织全家人帮
忙,把邓朴方抬进洗澡间。在热腾腾的蒸汽中,他一丝不苟地给儿子擦胸搓背,还
得耐心地听从儿子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的指挥。
    有时,邓小平还用车子推着儿子去晒太阳、散步,与儿子一起聊天,调节他的
情绪,帮助他鼓起生活的勇气。为了充实儿子的精神生活,邓小平和卓琳把从北京
家中带到江西的藏书送到邓朴方的床头,有《资治通鉴》、《二十四史》、马列经典
著作、中外文学名著等。生活上,邓小平还对儿子实行“优待政策”,把自己家种
的*好吃的菜,自己家里养的鸡下的蛋都留给他吃。孩子长期卧床,胃口不好,卓
琳就换着花样为他做各种可口的饭菜。看着孩子吃得香,妈妈高兴;孩子不想吃,
卓琳则难过得偷偷流泪。
    自从邓朴方回家后,由于父母的悉心照顾,体力有所增强。在旁人的帮助下,可
以每日坐到轮椅上,把轮椅摇到屋子外面,到院子里转一转,呼吸新鲜空气。那绚丽
多姿的鲜花向他招手,那咕咕欢叫的小鸡向他祝贺。邓小平和卓琳看着儿子笑了。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