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2006-清华哲学年鉴

2006-清华哲学年鉴

1星价 ¥17.2 (4.3折)
2星价¥16.8 定价¥40.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170665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529
  • 出版时间:2008-03-01
  • 条形码:9787801706652 ; 978-7-80170-665-2

本书特色

人们常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所在。这大约是指从事哲学活动的学者总是打上了某个特定时代的文化烙印,有着某个特定时代的特殊身份,从而总是有意无意地将时代的特性与特殊问题注入哲学。虽然几乎所有的哲学体系大都像是在建造空中楼阁,但其中的一瓦一石,其中的创意布局,无一例外皆有时代的年轮。 本年鉴分主题研讨:民族国家与世界秩序;印度哲学的传统与现代;求“是”存“真”;论“道”说“儒”;海德格尔研究;应用伦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博士后论坛等专栏。

内容简介

人们常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所在。这大约是指从事哲学活动的学者总是打上了某个特定时代的文化烙印,有着某个特定时代的特殊身份,从而总是有意无意地将时代的特性与特殊问题注入哲学。虽然几乎所有的哲学体系大都像是在建造空中楼阁,但其中的一瓦一石,其中的创意布局,无一例外皆有时代的年轮。本年鉴分主题研讨:民族国家与世界秩序;印度哲学的传统与现代;求“是”存“真”;论“道”说“儒”;海德格尔研究;应用伦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博士后论坛等专栏。

目录

主题研讨:民族国家与世界秩序罗尔斯的两种正义理论是融贯的吗国家公民身份和世界性义务印度哲学的传统与现代古印度哲学中的“智慧”与“解脱”论印度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型求“是”存“真”波埃修斯《同者相求》篇解析——兼答王路教授对“语境论”的批评逻辑的方法论意义——从形而上学的观点看论“道”说“儒”黄老学的法哲学原理、公共性和法律共同体理想另一种“传统”——儒家传统政治哲学的现代转型何以可能从宗教伦理的两种视角看儒家伦理的宗教性海德格尔研究有“海德格尔的神学”这回事吗海德格尔、舍勒与康德的道德情感理论近源而居:大地的意义与艺术的使命——解读《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范畴的存在论诠释应用伦理研究论媒体和时尚的价值导向公共健康伦理:任重而道远——《公共健康伦理学案例研究》译序节选国际伦理研究的三个基本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发展观与实践理性合理化论文化之维与审美之维的会通目的与手段之关系略论博士后论坛他们为何争辩——良心自由与公共理性之间共识、思想性与公共理性——公民伦理的价值立场初期地论学派的判教思想太虚建设人生佛教的中道路向——在与谛闲、圆瑛以及芝峰、亦幻的比较视域中主题书评:贝淡宁著《超越自由民主制:东亚语境下的政治思维》书评一书评二书评三学术综述清华大学形而上论坛2006年讲座综述附录清华大学哲学系2006年大事记清华大学哲学系2006年研究成果分类汇总清华大学哲学系2006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论文、专著)及获奖统计表
展开全部

节选

格尔、舍勒与康德的
道德情感理论
    海德格尔与舍勒间的思想关系应该是20世纪上半叶德国哲学*
饶有兴味的话题之一。他们同是胡塞尔的学生和现象学的拓展者,
尽管这种拓展在它的开创者看来无异于背离。从从游者点滴的回忆
中我们知道,舍勒这位哲学天才早就认可了海德格尔这个天才,他
曾针对当时德国现象学的发展状况评价说,“除了胡塞尔之外,只有
我自己和海德格尔提供了关于现象学的一个确定轮廓,并且提供了
系统建立哲学的基本纲要”,他仔细阅读了《存在与时间》并作了
约200处旁注,却没有显示出类似于对胡塞尔《观念I》的那种普遍
 深入的批判,①反而打算参考《存在与时间》来解决所有不同类型
的绝对时间是否都必须*终还原为一个绝对时间的问题。②但现有的
材料不足以让我们看到舍勒对海德格尔具体哲学思想的具体看法。
从海德格尔那一边来看,一方面,他对舍勒推崇备至,自从舍勒摆
脱了胡塞尔学派的约束之后,海德格尔就清楚地看到舍勒的哲学前
景无可限量,他用舍勒对他自己事业的强有力的启迪的经验来祝愿
和期许年轻的卡尔·勒维特和伽达默尔,③在他1928年主持的讲座
上,当他得知舍勒去世的消息时不由自主地插入一段致舍勒的悼词,
其*后一句话是“一条哲学之路再次沉人黑暗之中”,④他还把自己
的重要性仅次于《存在与时间》的著作《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题
献给舍勒,献词说:“本书的内容是*后会谈的主题,在其中,作者
再次享受到体验他的心灵的无拘无束的力量的特权。”但另一方面,
当我们看到海德格尔把自己的“康德书”题献给那位其代表作正是
以康德为批判目标的舍勒时,会以为海德格尔有意支持舍勒对康德
的批判立场,事实恰好相反,也正是在这本所谓的《康德书》和
《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不仅严厉批评舍勒的康德解释,而且根
本否定了后者的整个“哲学人类学”建构。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部**篇**章严格界划其本
  人独特的存在论意义上的“此在分析”或“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与
  各种人类学、心理学、生物学的界线时,以舍勒为“反例”,批评了
  人类学的哲学局限。在他看来,所有这些学科以及晚近的“生命哲
  学”或“现象学的人格阐释”都因为缺乏“存在论追问”的动力而
  错失了真正的哲学问题。尽管舍勒在远离笛卡尔这条道路上走得*
 远,但他同样不再追问“人格的存在(being of the person)”的问
题。①舍勒深刻地揭示了人格的本质就在于它只生存于意向性行为的
施行过程之中,人格本质上不是“物”或“实体”或“对象”,但
他没能进一步追问“‘施行’的存在论意义是什么?应当如何在存
在论上正面规定人格的存在方式?”②从而仍像传统人类学那样“在
谈到‘人’这种存在者的本质规定的时候,始终遗忘了这种存在者
的存在问题;这种存在被理解为不言自明的,其意义等于其他受造
物的现成存在”。③相反,海德格尔深信,对于任何探究,“存在论
基础”总是已经“在此”了,因此,哲学的首要任务是重提“存在
的意义”的问题;而既然这个问题只因我们自身已经拥有一种“存
在领会”才变得重要,那么探究的出发点就在于揭示这种“领会着
存在”的“存在者”的存在论构成机制。海德格尔以“基本存在
论”而非“人类学”或“人性论”来描述探讨人的“存在领会”的
研究,以“Dasein”来代替“人”,以“Dasein是谁?”的追问代替
“人是什么?”的探究,而其核心则是要讨论人的有限性及其根源。



作者简介

万俊人,男,1958年出生于湖南岳阳。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83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周辅成先生。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