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法学)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法学)

1星价 ¥41.8 (7.2折)
2星价¥41.8 定价¥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3378579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63
  • 出版时间:2008-11-01
  • 条形码:9787563378579 ; 978-7-5633-7857-9

本书特色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法学》通过对三十年中国法学的发展状况予以整体审视,全景式地展现了三十年中国法学发展的成就和历程,以其信息含量丰富、引领学科前沿以及显著的综合性、工具性等特点,成为中国法学三十年建设历程的历史见证者和忠实记录者。

内容简介

1978年至2008年,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30年,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法学研究事业取得飞速发展的30年。30年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有力推动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指导下,中国的法学研究者以前所未有的政治信念、学术热情和创新精神,在法学这片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里,努力开拓,辛勤耕耘,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理论成果。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法学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1)恢复初建阶段(1978—1989)。在这一阶段,法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队伍初步形成,产出了一批具有学科基础建设意义的理论成果。(2)稳步推进阶段(1990—1999)。进入1990年代之后,法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术研讨和交流蓬勃发展,学术产出有了实质性增长。(3)繁荣发展阶段(2000—2008)。进入新世纪后,法学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和方法更加多样化,学术交流更为活跃,理论创新的步伐加快,知识生产规模明显扩大。
通观这三个阶段,中国法学的发展呈现出6个基本趋势:**,法学学科的自主性逐步确立,这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法学*具标志性的成就和进步;第二,法学研究题域逐步拓展和深化;第三,法学知识生产规模快速扩大;第四,法学研究的规范化程度明显提升;第五,法学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蓬勃开展;第六,法学研究的实践功能明显增强。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法学在许多领域,特别是在法学理论、法律史学、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商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社会法学、环境资源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等12个领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知识增长和理论进步。为了充分展示中国法学的发展成就,本书从重大事件、标志性成果、理论创新等3个方面来梳理和描述上述12个领域的学术进展。重大事件是30年中国法学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推动力、全局性影响的重大政治、法律和学术事件。标志性成果是30年中国法学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发现、知识增量、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价值的标志性成果,包括教材、专著、论文等。理论创新主要是30年中国法学界自主探索和研究所取得的具有原创性或对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具有重大推动意义的观点、学说、理论、范式。 、
30年中国法学发展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既是法学界不断开拓进取的结果,也是强有力的外部力量支持和推进的结果。30年中国法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就在于:从外部条件看,改革开放与民主法制建设伟大实践的需要与推动、党和国家充分重视法学与法学专家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是30年中国法学研究的时代背景、政治背景和学术背景;在内部因素方面,中国法学始终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秉持强烈的反思、批判的精神,坚持学术研究密切联系实际,多方面引进国外法学理论资源,多途径推广、传播和应用研究成果。总结30年中国法学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对知识总量的贡献较少;对社会实践的贡献不够;对世界法学的贡献较小。展望未来,中国法学研究将呈现出下列5种基本发展趋势:理论创新更加深入;本土化趋势更为突出;学术流派的多样化;世界级法学大师的涌现;科际互动更加密切。

目录

提要
abstract
**部分 30年学术发展概况
 一、法学学科的自主性逐步确立
 二、法学研究题域逐步拓展和深化
 三、法学知识生产规模快速扩大
 四、法学研究的规范化程度明显提升
 五、法学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蓬勃开展
 六、法学研究的实践功能明显增强
第二部分 30年重大学术进展
 一、法学理论
 二、法律史学
 三、宪法学
 四、行政法学
 五、民法学
 六、商法学
 七、经济法学
 八、社会法学
 九、环境资源法学
 十、刑法学
 十一、诉讼法学
 十二、国际法学
第三部分 历史经验与未来发展展望
 一、历史经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中国法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附录:中国法学30年大事记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法学》以我国高等院校社会学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为主要分析材料,较为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高校社会学近30年来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发展经验。同时全书力图以现代化过程、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变迁、市场化过程,以及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涌现为线索,根据中国社会学面临这些重大现实变革而产生的重要学术议题,有时间顺序地叙说本学科的学术发展历程,以展现社会学研究与重大社会变迁之间所具有的本质性关联特征。

相关资料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出版   朱振国   2008年11月27日08:31 来源:《光明日报》   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主编,汇集国内百余位高校知名专家、优秀学者通力合作,共同完成18卷的丛书《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日前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据教育部相关部门介绍,全面、系统、客观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程、发展特点和发展成就,是进一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和迫切需要,也正是该丛书出版的宗旨所在。 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文献学、国际问题研究以及有关交叉学科。各学科报告撰写者力求客观、准确、全面地对各学科领域三十年的新进展进行把握,力求融贯不同的学术流派、学术观点,并为我国学术研究的健康前行提供了以资借鉴的启示和引导。   《发展报告丛书》通过对三十年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予以整体审视,全景式地展现了三十年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成就和历程,以其信息含量丰富、引领学科前沿以及显著的综合性、工具性等特点,成为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三十年建设历程的历史见证者和忠实记录者。   以高校各学科知名学者担任分卷主编、组成高水平研究团队,集体攻关,是丛书得以高质量问世的首要原因。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卷》由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会长、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主编;《历史学卷》“中国历史”部分由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主编,“世界历史”部分由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王斯德先生主编等。   这套丛书的问世,是我国高校学者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精神,向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呈上的献礼之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