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德鲁克看中国与日本
读者评分
3.7分

德鲁克看中国与日本

包括《充满挑战的时代》和《重塑的时代》两个部分,是管理学巨匠彼得·德鲁克和企业界大亨中内功深度对话的成果。

1星价 ¥16.2 (4.9折)
2星价¥16.2 定价¥33.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3条)
文明读***(二星用户)

翻译这个活讲究信达雅,作为本文翻译,可能差点。

2019-02-17 16:27:01
0 0
201***(三星用户)

现在看一些观点已经落后了

但是可以借鉴一下吧毕竟日本是我们的最强的地点和样板

2016-02-09 12:33:19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603511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88
  • 出版时间:2009-05-01
  • 条形码:9787506035118 ; 978-7-5060-3511-8

本书特色

本书包括《充满挑战的时代》和《重塑的时代》两个部分,是管理学巨匠彼得·德鲁克和企业界大亨中内功深度对话的成果。他们的对话探讨了经济世界的变化与挑战,特别是:
这些变化对中国与日本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些变化对社会、公司和经理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因为对话过程就是这样的。**部分主要关注经济、社会和商业方面的发展;第二部分着重于社会转型期当中我们所面临的具体挑战:作为个人。我们怎样去改变自己、更新自己?作为商业机构、作为政府。又该如何?但在这两部分,德鲁克和中内功先生都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告诉我们该做什么,实践告诉我们怎么去做。通过这个对话,中内功先生和德鲁克都努力做到既提供知识又提供行动指导。读者要问到很多问题,有些问题作者不能都给出答案,因为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但作者希望,他们的对话里有足够的知识,让读者既能深刻了解这个迅速发展的社会,又能给他的行为、学习、提高、成长和业务上取得更好绩效提供一些指南。

目录

序言
导读 德鲁克给中国把脉
一、中国与“知识社会”的挑战
二、德鲁克谈自我再造
三、企业、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再造
**部分 充满挑战的时代
**章 中国带来的挑战
中国巨大市场的未来会怎样
中国这个市场比其他市场更有风险,但机会太大了,不容忽视
只有无形基础设施的发展能给中国带来繁荣,我们对这种发展责无旁贷
只有分销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才能营造中国*需要的人力资源
第二章 无国界世界带来的挑战
您怎么看待日本产业“中空化”和日本在无国界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全球性经济集团理想化的管理模式是什么
没必要对日本经济悲观。对“中空化”的担心并无依据
发展中国家不需要政府和政府之间的资助,但需要跟发达国家中的私营企业进行合作
管理要学会在全球、区域和本地三个维度上保持平衡
知识在改善产业结构方面担当了重要角色
第三章 “知识社会”带来的挑战
现在的教育体系不能为“知识社会”缔造人才
日本教育体系自身没有诟病。在创造力和创意方面日本有自己独特的形式
在知识社会,不断学习是很重要的。智慧一直是受教育的真正含义
现在我对能创新的年轻人抱有希望
信息技术将给社会、经济和私营企业带来什么变化
便利店代表了未来以信息为基础的一种组织模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把每个员工都变成执行官
第四章 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所面临的挑战
企业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是带来创新
我非常确信日本将会发生第三次“经济奇迹”
“客户开发”将成为永远的挑战
第五章 **部分的附录
关于1995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的通信
第二部分 重塑的时代
第六章 重塑个人——掌握知识新工具
日本急迫需要重振民众,让他们更加有效
有知识的人必须对自己的发展和定位负责
执行官能够影响人们的生活
第七章 重塑公司——超越持续成功的障碍
怎样设计能重振公司的组织结构
没有一个有效的企业使命说明,就没有好的绩效
企业存在的理由就是立即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行动,然后奉献给社会
第八章 重塑社会——以非营利组织重建社区
把各种组织转变成造福社会的机构,可以防止社会倒退
社会各界有必要重建社区
通过在社会领域进行志愿者工作,可以重获公民身份
我们每个人都要基于自我奉献、自律和自我负责的原则努力去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社会
第九章 重塑政府——建立小而强的政府
您怎样看待自由经济下的政府规章制度和政府角色?您对重塑政府有何高见
自由经济的巨大优点是它能把威胁和错误*小化
我们要避免制定和使用无法实施、丧失用途和惩罚经济活动的规章制度
驱动力来自政府,政策必须是跨国的过去的政治理论土崩瓦解。政府必须进行重新思考以转变成“高效政府”
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制定针对私营企业的经济政策
展开全部

节选

**部分 充满挑战的时代
**章 中国带来的挑战
中国巨大市场的未来会怎样
在过去几十年,您在大荣——还有日本其他几个大众零售公司——所做的一切,比开展主要的新业务更有意义。通过业务经营,您已经应付和解决了一个难题,这个难题在40年前还是日本的核心社会问题。这就是:怎样在没有导致主要社会错位的情况下把昨天的夫妻店转换成一个现代的分销系统。我在对话的一开始就提到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对话中有很多问题涉及由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变化导致的社会错位,它们的影响完全不亚于世界上技术发展所起的作用。您在大荣公司和其他的日本零售企业所做的一切,巧妙运用了这些错位,无论在建立主营业务和解决社会问题方面,都给我们应付错位问题提供了范例,而这些错位问题似乎在未来的时间里还会变得非常严重和相当棘手。
成长中的中国沿海地区
现在我回答您来信中提出的问题。
我觉得您提出的**个问题是关于中国及其未来的,把这个问题摆在首位非常恰当。确实,在过去的10~15年时间里,中国沿海地区和东南亚诸国的崛起是世界经济中的头等大事!但是带来的问题也*多。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大约10年里,中国沿海是世界经济中发展*快的地区,成长之快史无前例。虽然相关的统计数字还有待核实,但不可辩驳的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号经济大国,如果能继续保持现在这个发展势头,在2000年前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二号经济大国,产量将不低于日本现在的水准,虽然有三四倍于日本的人口。实际上,作为世界经济中的一枝独秀,中国沿海地区已经完全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性质。
从“三强鼎立"到多元化世界经济
就在几年前,世界经济方向的一个杰出学者,也是您的同胞,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告诉我们说,世界上*重要的地区就是他所说的“三强”:发达国家中的日本、北美和西欧。他跟我们说,您根本不用去理会那些发展中国家。在这三强上做出决策就可以了。这三强里的国家也是真正需要重视的市场。
在大约10年前,这些观点是非常现实的,因为它抨击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风行一时的关于发展的浪漫主义观点。但现在形势逆转了,世界经济不再有某个核心存在,已经形成多元化格局。主要原因就是中国沿海地区的爆炸性成长和其他东南亚国家——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迅猛发展。除了亚洲,拉美也有了类似的发展。墨西哥突然之间开始了货币体系的建立和资本市场的开放。拉美其他国家也随即紧跟墨西哥开始了迅猛发展:停止通货膨胀和开放资本市场。首先是智利,然后是阿根廷,接着是秘鲁,其增长速度跟东南亚国家难分伯仲。但在巴西很难维持这样的发展速度。
发达国家遭遇“流感”
因为在过去10年里,发达国家,也就是三套车里的各个国家,都表现不佳,所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才那么引人注目。稍后我会谈到,日本做出的成绩比您想象的好。在我看来,几乎没有理由那么悲观;在我*近一次访问日本时,也就是今年秋天,我发现整个日伞仔在着这种悲观。美国做出的成就也比一般的美国人或日本人想象的好。然而在日本和美国都有困难和动荡的时期。西欧实际上处于严重的衰退期,丧失了增长动力。但是世界贸易跟以前一样增长迅速,虽然没有加速。世界生产也是如此。
10年前,任何人都会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是经济学上的一个公理——我认为它几乎有400年的历史,如果发达国家稍有点伤风感冒,发展中国家就会病倒。*近10年里发达国家感冒得很厉害——我喜欢称之为“非常讨厌的流感”,但是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亚洲大陆,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在经济学理论上还无法解释,但它是个事实。结果,世界经济不再由“三套车”来驾驭,“三套车”也不再像大前研—10年前所说的那样具有全控优势。
经济力量均衡状况的改变
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汽车销售市场,德国的大众和日本的丰田在这里殊死搏斗,争夺霸主地位。世界上室内空调——高度机械化的一种产品——的*大制造商现在落户新加坡,而世界上*大的标准化微电路“芯片”制造商则在韩国和中国台湾。
需要强调的是,南美洲的发展改变了经济力量的均衡。当1992年签订南美自由市场协议(NAFTA)时,很多人,包括墨西哥人和美国人,都预测墨西哥的商业和工业将被美国的跨国公司接管和吞噬。可实际上是墨西哥人一直在往美国进军。在过去的两三年里,墨西哥公司在美国南部和西部的投资就远远多于美国在墨西哥全国的投资。因为有的产品不能运太远,因此需要小型工厂来制造,诸如水泥和玻璃瓶之类的生意几乎被美国南部和西部的墨西哥公司完全垄断了。
一个多元化的世界
另一个同样让人吃惊的事实是:经过6年的停滞和严重衰退之后,德国的复兴不是起源于国内市场的复苏,以及向以往的*佳消费国——欧盟(EU)邻国——的出口,也不是发端于把德国*好的产品输出给老客户的做法。德国的复兴起源于向亚洲大陆的出口,尤其是向中国。
换句话说,世界变得多元化了,其中还有以牙还牙的意味。谈到中国的重要性,这是需要首先说明的。因为在世界经济的这次重组中,很明显,核心事件是中国已经以一个主要经济力量的身份横空出世。
中国管理的秘密
除非中国轰然崩溃,我可以预测:以后10年左右,在美国和欧洲市面上将会出现大量题目为“中国管理的秘密”的书籍,就像前10年大量的“日本管理的秘密”书籍一样。中国人研发出了一套特点鲜明、与众不同的管理风格和管理框架。我经常说日本的秘密在于它能把家庭因素从现代企业中完全剥离出去。中国式管理的秘密可能在于把家庭因素融合到现代企业中。
海外华人
我坚持认为在过去几年里有种新的超强力量崛起了,那就是海外华人。这种情况我们没有先例。他们遍布于世界各大洲,太平洋两岸都有。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这三个小地方的人口全是中国人或中国人占*多。还有马来西亚,中国人占了30%。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纯中国人可能比例小些。当然还有很多中国人在太平洋的我们这边,在加拿大的温哥华,在旧金山,还有加州的很多地方。无论在哪个国家,他们都在当地入了该国的国籍,但是他们构成了一个看不见的经济网络,这个网络是靠血缘关系和家庭关系维持的。家族成员彼此的信任使得一个家族能维持下来并枳累起财富。这又是一个新的重要发展,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认真对待。海外华人迅速建立了新的跨国公司,主要是基于家庭之间的联系,通常不需要投入很多资金。
华人经营公司的一个例子
一个例子是以曼谷为基地的、给全世界个人计算机制造商生产零部件的公司。它由华裔泰国人所有并进行经营。它现在有11家分厂分布在世界各地:3个在中国,4个在美国,3个在马来西亚,1个在印度尼西亚。这些分厂都由TF所在国家的公民进行管理。但是分厂厂长都有中国血统,都跟总厂总裁有亲戚关系。唯一的一个例外是美国分厂的厂长,是德国血统的美国人,但他娶了总裁的侄女。这些分厂规模都不大,将要建立的分厂规模也很小。每个分厂都雇用不到100或150个员工,但是加起来,他们生产的零部件足够世界上所有计算机制造商使用,市场份额达到50%。
在“无形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
海外华人*大的重要性在于他们给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以日本企业为首的发达国家制造商斥重资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机械制造、重修铁路、远程通信,等等。但是海外华人则青睐“无形的基础设施”,他们在建立一个金融网络。中国实际上没有金融方面的基础设施,因此急需这方面的建设。海外华人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尤其在中国内陆和大都市以外的地区。他们也提供了法律基础;没有法律基础,中国就不能发展。
受良好教育人口的短缺
更重要的是,唯有海外华人能满足中国的*大、*迫切的需要:受良好教育的人群。
在中国做生意的每个人都发现中国的工人很容易培训,但是现代经济的真正优势不在于劳动力。我们知道怎样去培训工人,包括短期培训。现代经济真正的优势在于由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组成的一个有判断力的群体:工程师、会计师、市场研究人员、化学家、冶金家、财务分析师,等等。这些人在中国实际上寥寥无几。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和人员素质方面,中国已经大大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了。中国有12亿人,但只有400万学生能读完高中升人大学。美国人口不到中国的1/5,但是至少有500万学生有机会上大学。
中国的高等教育
造就一个有文化的劳动力群体,不是简简单单培训一下就万事大吉,也不是几个月或几年就可以一蹴而就。在日本,这个工作在明治天皇时代就开始了。直到明治时代结束,日本的高素质人才才算充足,这也只是80年前的事。
能及时满足中国对人才的迫切需要,是海外华人的贡献之所在。资金和技术可以从外国引进,甚至高层管理也可以从外国引进,尽管只是在短暂的时间里。但是中层管理者、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必须是本国人,至少应该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在中国,这样的人才不能从日本、美国或欧洲引进。这些人必须视自己为中国人,并被别人认可为中国人。这就是海外华人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实际上是决定性的作用。
……

相关资料

这个创意很好,美国管理学巨匠和日本企业界大亨开始了对话。由此诞生的这本书更好……对于所有的未来企业家,理想的高度就是理论反思和身体力行的完美结合。 ——《管理者》 德鲁克的深邃思想、国际主义视野及其现实主义态度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这使得他对现在的分析和对未来的预测都那么引人入胜。 ——《经济学人》

作者简介

彼得·F·德鲁克,社会思想家,集作家、顾问、教授于一身。1909年11月19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37年移居美国。一生著有41部巨作。1939年出版《经济人的末日》,受到丘吉尔高度赞赏。1954年的《管理的实践》则奠定其大师级的不朽地位。之后的一系列著作构建了现代管理学的根基,因而他被尊称为“管理学教父”。但其本人则坚持以“社会生态学家”自居,通过管理的哲学思想贯彻落实“自由而有功能的社会” 愿景。 2002年获美国总统布什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高荣誉。2005年11月11日辞世。享年95岁。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