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588210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03
  • 页数:399
  • 出版时间:2009-09-01
  • 条形码:9787505882102 ; 978-7-5058-8210-2

本书特色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首先讨论人文社会科学的定位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迫切性,接着阐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理论、方法和基本问题,再讨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深层次问题,即与管理、制度和理念创新的关联,*后在实践层面给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评价程序的运用准则以及具体的评价案例。

内容简介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培育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大事,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提供有力支撑的大业。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人文社会科学已形成迅猛发展、急剧转型的态势。   然而,人文社会科学在发展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在学科建制的发展上,出现了人文社会科学运行机制的过分市场化倾向及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学术失范的危机。在学术精神、学术传统的传承上,当前人文社会科学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浸透着过多的学术功利性。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管理上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成果评价的行政化倾向和非规范性使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和学科管理面临困境。   这些问题引起学界及社会的普遍关注,并已开始严重影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良好态势。造成这些问题有很多原因,但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错位和失范是一个核心症结。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如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与完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已成为当前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刻不容缓的、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但是,国内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包括: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复杂性研究不够;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创新性评价问题重视不够;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的非单一性认识不够;对现有评价方法的局限注意不够;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本土化问题重视不够。   从总体上来分析,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到目前为止还处于一个探索期:尚未对国际上较成熟的软性目标及学术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借鉴其成功经验;尚未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对象、评价理论、评价方法的复杂性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为具体的方法研究提供适用目标;尚未形成完善的具有导向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机制及符合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前瞻性的研究成果评价标准;尚未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内公认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   本研究不可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但试图澄清解决问题的路径。本书*终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讨论人文社会科学的定位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迫切性,接着阐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理论、方法和基本问题,再讨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深层次问题,即与管理、制度和理念创新的关联,*后在实践层面给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评价程序的运用准则以及具体的评价案例。总体框架可分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问题的理论分析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的实践考量两大篇。**篇包括以下七章:**章,人文社会科学的定位和特质;第二章,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与评价;第三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第四章,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基本问题;第五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之局限与管理创新;第六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问题的制度分析;第七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问题的理念审思。第二篇包括以下三章:第八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价值选择与实际操作;第九章,评价程序的运用:公正性及其实现;第十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评价案例。核心目标是:在分析和总结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定位和特点,剖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状况、问题和经验的基础上,试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上可行并有成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理念,努力提供一套可作为操作原则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甄选方法和评价程序把握要领。

目录

**篇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问题的理论分析**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定位和特质**节 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界定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走势第三节 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主旨第四节 人文社会科学的特质第二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与评价**节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的基本问题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转型期的学术失范问题第三节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活动的兴起第四节 评价问题的严峻走向与反思角度第三章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节 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问题的研究进展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理论基础第三节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方法基础第四章 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基本问题**节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之审视问题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之失衡问题第三节 对不同类型成果评价的恰当回应问题第五章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之局限与管理创新**节 实践省察中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之局限第二节 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管理方式的误区第三节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管理的创新第六章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问题的制度分析**节 市场化浪潮对全球高等教育的冲击第二节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转型的统计分析第三节 转型中的制度性失控第四节 制度性失控的矫正第七章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问题的理念审思**节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突出问题意识第二节 强调学者品格与多元追求第三节 呼唤精品 期盼大师第二篇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的实践考量第八章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价值选择与实际操作**节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价值与案例分析第二节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际操作第九章 评价程序的运用:公正性及其实现**节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程序及其功能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程序设计的基本任务和规则第三节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程序的基础和优化第十章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评价案例**节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评价分析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竞争力评价分析附录附录1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附录2 人文社科论衡网: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与发展研究网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内容简介: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培育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大事,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提供有力支撑的大业。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人文社会科学已形成迅猛发展、急剧转型的态势。然而,人文社会科学在发展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在学科建制的发展上,出现了人文社会科学运行机制的过分市场化倾向及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学术失范的危机。在学术精神、学术传统的传承上,当前人文社会科学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浸透着过多的学术功利性。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管理上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成果评价的行政化倾向和非规范性使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和学科管理面临困境。这些问题引起学界及社会的普遍关注,并已开始严重影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良好态势。造成这些问题有很多原因,但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错位和失范是一个核心症结。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如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与完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已成为当前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刻不容缓的、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但是,国内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包括: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复杂性研究不够;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创新性评价问题重视不够;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的非单一性认识不够;对现有评价方法的局限注意不够;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本土化问题重视不够。从总体上来分析,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到目前为止还处于一个探索期:尚未对国际上较成熟的软性目标及学术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借鉴其成功经验;尚未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对象、评价理论、评价方法的复杂性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为具体的方法研究提供适用目标;尚未形成完善的具有导向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机制及符合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前瞻性的研究成果评价标准;尚未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内公认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本研究不可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但试图澄清解决问题的路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终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讨论人文社会科学的定位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迫切性,接着阐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理论、方法和基本问题,再讨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深层次问题,即与管理、制度和理念创新的关联,*后在实践层面给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评价程序的运用准则以及具体的评价案例。总体框架可分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问题的理论分析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的实践考量两大篇。**篇包括以下七章:**章,人文社会科学的定位和特质;第二章,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与评价;第三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第四章,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基本问题;第五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之局限与管理创新;第六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问题的制度分析;第七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问题的理念审思。第二篇包括以下三章:第八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价值选择与实际操作;第九章,评价程序的运用:公正性及其实现;第十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评价案例。核心目标是:在分析和总结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定位和特点,剖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状况、问题和经验的基础上,试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上可行并有成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理念,努力提供一套可作为操作原则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甄选方法和评价程序把握要领。

作者简介

刘大椿,男,籍贯江西于都,1944年5月30日出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首席专家。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名义副理事长。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创新方法、交叉学科、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等。著有《科学活动论》、《互补方法论》、《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从中心到边缘:科学、哲学、人文之反思》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重要国际会议发表论文140余篇。论著曾多次获国家图书奖以及教育部、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近年主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当代科学技术论研究》、《卓越科学家的工作与创新方法系列研究》等多项国家级重大课题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