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部农区发展研究

中国中部农区发展研究

1星价 ¥39.6 (5.5折)
2星价¥39.6 定价¥7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26182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04 页
  • 出版时间:2010-01-01
  • 条形码:9787030261823 ; 978-7-03-026182-3

目录

自序第1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1.1.1 中部农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1.1.2 有关农区自身发展的理论较为薄弱1.1.3 中国农区发展不能仅靠外部力量1.1.4 农区发展新视角:基于农户的农区发展1.2 农区发展研究综述1.2.1 主要研究内容1.2.2 农区地理学的新近研究方向1.3 农区发展的新思路与本书结构安排1.3.1 农区发展的新思路1.3.2 本书的章节安排参考文献第2章 中部农区发展的基本背景2.1 中部农区界定2.1.1 中部地区省域范围2.1 _2县域经济在农区居重要地位2.2 中部农区在全国的地位2.2.1 重要商品粮基地2.2.2 重要的基础生产要素供应基地2.2.3 重要交通枢纽2.2.4 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桥梁2.3 中部农区发展的自然环境2.3.1 季风气候显著2.3.2 地貌复杂多样2.3.3 自然资源丰富2.4 中部农区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2.4.1 外部经济环境2.4.2 内部经济环境参考文献第3章 中部农区发展进程3.1 经济发展过程及所处阶段3.1.1 经济发展过程3.1.2 经济发展阶段3.2 经济结构变迁3.2.1 产业结构变迁3.2.2 区域结构变迁3.2.3 所有制结构变迁3.3 社会结构变迁3.3.1 人口结构变迁3.3.2 城乡结构变迁3.3.3 就业结构变迁参考文献第4章 中部农区经济发展差异4.1 中部农区省域经济差异分析4.1.1 河南省经济增长速度*快4.1.2 湖北省经济发展水平*高4.1.3 产业结构相似度较高4.2 中部农区市域经济差异分析4.2.1 市域经济空间格局现状4.2.2 市域经济空间格局变化4.2.3 市域经济增长类型4.3 中部农区县域经济差异分析4.3.1 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现状4.3.2 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变化4.3.3 县域经济增长类型参考文献第5章 中部农区的专业村发展5.1 专业村对中部农区的特殊作用5.1.1 改善农区经济结构5.1.2 带动农区劳动力就业5.1.3 提高农区土地配置效率5.1.4 增加农区农户收入5.1.5 提高农区生产技术水平5.1.6 规范农区组织制度5.2 中部农区专业村形成机理5.2.1 专业村形成与演化机理分析框架5.2.2 专业村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因素5.2.3 专业村形成与演化机理5.3 中部农区专业村类型5.3.1 特色种植专业村5.3.2 特色养殖专业村5.3.3 加工型专业村5.3.4 旅游专业村5.3.5 民间文化专业村5.3.6 服务型专业村参考文献第6章 城镇化与中部农区发展6.1 中部农区城镇化特征6.1.1 城镇化的外部环境逐步改善6.1.2 城镇化水平较低6.1.3 城镇化进程省际差异较大6.2 城镇化对中部农区发展的影响6.2.1 吸纳大量的农区剩余劳动力6.2.2 改善农区就业结构6.2.3 促进农业发展6.2.4 提高农区居民生活质量6.2.5 城镇化对农区发展的负面影响6.3 城镇化带动型农区发展特征6.3.1 生产专业化突出6.3.2 农区劳务输出增加6.3.3 邻近城镇影响明显6.3.4 农村工业较为发达6.3.5 服务业发展较快6.4 城镇化带动农区发展案例6.4.1 鹤壁市山城区“城郊型经济”6.4.2 城镇化与小庄村发展参考文献第7章 工业化与中部农区发展7.1 中部农区工业化进程7.1.1 河南省农村工业化进程7.1.2 湖南省农村工业化进程7.1.3 江西省农村工业化进程7.1.4 湖北省农村工业化进程7.1.5 安徽省农村工业化进程7.2 工业化对中部农区发展的影响7.2.1 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正面效应7.2.2 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负面效应7.3 工业化带动型农区发展特征7.3.1 受城市工业辐射增强7.3.2 农村工业成为推动农区发展的主导力量7.3.3 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增强7.3.4 劳动力就业结构趋于优化7.4 工业化带动农区发展案例7.4.1 农副产品初级加工型7.4.2 工艺品制造型7.4.3 茶叶加工型7.4.4 木竹加工型7.4.5 纺织加工型7.4.6 科教文化用品加工型7.4.7 钢铁机械加工型7.4.8 其他加工型参考文献第8章 农业产业化与中部农区发展8.1 中部农区农业产业化现状与问题8.1.1 发展现状8.1.2 存在问题8.2 农业产业化对中部农区发展的影响8.2.1 农业产业化对农户的影响8.2.2 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的影响8.2.3 农业产业化对农区的影响8.3 农业产业化作用下的农区发展特征8.3.1 农业生产专业化8.3.2 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化8.3.3 农业服务体系社会化8.3.4 农业经营规模化8.3.5 农业发展国际化8.3.6 农业生产标准化8.3.7 农业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8.4 农业产业化带动农区发展案例8.4.1 加工企业带动型8.4.2 贸易公司带动型8.4.3 专业市场带动型8.4.4 中介组织带动型8.4.5 主导产业带动型8.4.6 科技带动型参考文献第9章 全球化与中部农区发展9.1 全球化的新近趋势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中部农区发展研究》以内外力相互耦合共同推动中部农区发展为主线,在对中部农区发展的基本背景、历史进程及区域差异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专业村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等内外力因素对中部农区发展的影响,分析了中部农区发展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探讨了中部农区的发展演化方向。*后,针对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中部农区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具体保障措施。《中国中部农区发展研究》可供区域发展、经济地理、农村经济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参考。

相关资料

插图:本质上,从农区发展的结果甚至是发展过程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要通过城镇化、工业化与农村人口转移相互作用来实现。而农村地区发展受两种城镇化、工业化的影响:大城市及其工业外部拓展和农村依靠内力实现本地城镇化和工业化。因此,农区的发展差别实质上是内、外力结合方式不同。有的农区发展更多的依靠外力,有的更多的依靠内力,或者两者的结合,但内外力作用不同。所以,农村地区发展的具体模式虽然千变万化,不拘一格,但模式背后的社会机制是一样的。总之,中国的农区发展不能单独强调外力或内力,而是要走一条农村外部工业推动、都市吸引,农村内部自主建设的“外推”和“内发”相结合的道路(于乐锋,2007)。1.3.1.2 强调农户在农区发展中的作用农户是农村和经济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农区其他组织形成的基础,单一农户及其相互间关系或组合都影响着农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农区的发展必须强调农户的作用,关注农户的自主发展能力和对外部影响的反应能力。1)农户与农区的关系中国的农村地区,尤其是以农业活动为主的农村地区,与农户关系十分密切。从聚落类型的角度,农村地区为村庄及其周围地区的集合。农户作为村庄内的主要经济和社会活动单元,是农区其他组织形成的基础。在不同地区,由于农业地位不同,农户与农村之间关系亦有所不同。比如,在纯农业地区,由于目前农业生产型企业并不发育,农业生产以农户为经营单位。在非农业经济有所发展但农业仍占主要地位的农业地区,尽管基于农村的企业也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出现,但农户仍然为农区的主要经营单位。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农区的非农业活动逐步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这时,农户的地位仍然很重要。一方面,它们仍在农业经营中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在非农业(如手工业、商业、服务业)经营中,也有一些以家庭为主要单元。只是由于其他经营单元的发展,农户的重要作用会有所下降。2)农户与农区经济发展由于农户是农区经济组织中*重要的基本单元,农户的状况与农区经济增长关系十分密切。就单一农户而论,不同的决策能力和家庭人员素质,影响农户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利用,从而决定着农户竞争力的高低。基于地方环境而形成的文化积淀,对根植于此的农户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户经济活动的不同区位选择,也影响农户所在地区及其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