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庆东文集系列:金庸评传
读者评分
3.5分

包邮孔庆东文集系列:金庸评传

¥9.5 (4.3折) ?
1星价 ¥9.5
2星价¥9.2 定价¥22.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4条)
飞驰的***(三星用户)

内容好品相差

这是我在中图网买过的最脏最旧的一本书。

2015-07-31 11:57:47
0 0
leo***(三星用户)

孔庆东文集系列:金庸评传

如何成为专业短线高手,看了本书你就知道了,无论如何……你懂的!

2013-10-17 16:07:44
0 0
图文详情
  • ISBN:722900229x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37
  • 出版时间:2008-11-01
  • 条形码:9787229002299 ; 978-7-229-00229-9

内容简介

《金庸评传》主要内容:金庸的读者是以亿来计算的,是全世界古往今来读者*多的作家。活着的时候读者就以亿来计算的作家,只有金庸一个人。金庸以他一个人的功力,就让武侠小说进入了千家万户普通的生活。一个小说家、一个文学家,你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是你的人物、你的语言进入日常生活,进入日常语言。

目录

序言
壹 骚人阁笔费评章——金庸的意义
 武林盟主
 武侠革命
 小说巨匠
贰 金庸的文化渊源——中国武侠小说概貌
 中国通俗小说概观
 中国古代武侠小说概况
 民国旧派武侠小说概况
 港台新派武侠小说概况
叁 鲲鹏展翅逍遥游——金庸的生平
 少年游侠
 中年游艺
 老年游仙
肆 满目琳琅的一生——金庸作品的年轮
 玲珑剔透中短篇
 各具情态小长篇
 气壮山河三部曲
 鬼斧神工三杰作
伍 剑气碧烟橫——金庸武侠小说评析
 金庸写武
 金庸写侠
 金庸写情
 历史和政治
 人物和景物
 结构和语言
陆 道可道,非常道——金庸的艺术成就
 博彩众长的艺术大师
 武侠之外
 金庸的奥秘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节选

壹 骚人阁笔费评章——金庸的意义
  为金庸写评传,很难。
 宋人卢梅坡《雪梅》诗云:“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又云:“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目前已经出版的金庸传记有若干种,但是均未得到金庸本人和读者以及学术界的一致认可。我认为,在传主健在之时就进行盖棺论定的传记写作,是很难成功的。所以本人经过与金庸先生商量后,决定写一部我行我素的“评传”。
 本评传不完全按照金庸的生平时序来写,而是连生平带作品,分为若干主题进行评头品足。也就是说,“传”只是背景,“评”才是筋骨。这种评头品足颇有一点“亵渎尊者”的意思,其实是为了更便于临场发挥,不拘泥于一般的考核生平事迹的流水账式的传统写法。篇幅上不打算过长,为的是部头适中,方便“金迷”。本书材料均取自其他传记和报刊、网络资料,其中肯定有真有假,也无法一一向金庸先生本人核实。笔者认为重要的是分析判断,让材料说出本来的声音。本评传也参酌使用了笔者本人的研究文章,其中有赞美,也有质疑和批评。作品也是结合金庸的生平来进行评价,这样,既有单独的“评”和“传”,又做到“评中有传”、“传中有评”。互文见义,彼此呼应。意图是使读者超越那些道听途说的江湖传闻和夸张渲染的小报细节,以赏析和研究并举的态度去观照金庸的整体生命状态,所以本评传也可以看成是一部比较全面的金庸研究论著。
本人在写作机理上主要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知人论世”的方法和观点,这种写作观点今天已经较少被采用,但本人不惮保守,觉得还是这样写比较稳妥。在语言风格上,本人喜欢口语化和演讲体,以多少有些矫枉过正的姿态来向当今枯燥无味晦涩死寂的瘪三文风示一示威。所引用的材料,尽量融化在正文里,避免那种为了炫耀文风扎实而满页都是注释的牲口拉稀式的文体。
在这部分中,我们首先来论述一下金庸的意义,下面就结合一些我曾经发表过的文字来即兴发挥。
  金庸的意义,我打算从三个方面来讲。**个,武林盟主;第二个,武侠革命;第三个,小说巨匠。
  武林盟主
刚刚过去的20世纪里,充满了许多激越动荡的现象,在文学上也是大师迭出。仅从通俗文学这个领域来看,我们不看新文学,不看“鲁郭茅巴老曹”;我们看看通俗文学领域,把这一百多年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的时候,可以发现,在20世纪的上半叶,中国*著名的通俗文学作家是——张恨水。20世纪在中国恰好分为前一半和后一半,因为1949年正好一刀划开。前五十年,*著名的是张恨水;那么,后五十年通俗文学作家谁*著名呢?——非金庸莫属!你提不出第二个人来,说他比金庸更加著名。所以,金庸是完全可以和张恨水并列的。张恨水的巨大影响,今天的青年即使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也仍然可以感受到那种余波。许多人都知道张恨水的几部传世之作,比如《春明外史》,比如《金粉世家》,比如《啼笑因缘》。现在还有很多《啼笑因缘》迷,有的《啼笑因缘》迷已经是垂垂老矣,当年都是张恨水的追星族;这说明张恨水已经成为经典。不过张恨水到了当代,到了1949年之后,就基本上不再创作,进入一个闭门休闲的阶段。尽管是这样,喜欢张恨水的人仍然一直延续到现在。前些年,我在北京大学旁边的一个小饭馆里吃饭,和朋友偶然谈到张恨水。结果旁边有一位老人,听到我们谈论张恨水马上过来插话。他是中国科学院的一位科学家,居然就是当年的张恨水迷。他迷到什么程度呢,他可以当场给我们背诵张恨水小说的回目,一回一回背下来,令我惊讶不已。我才知道一个作家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让遥远的一个素不相识的读者,几十年之后还能背诵他的小说的回目,可见其感人之深。
那么,从金庸所取得的成就来看,可以说他的影响不在张恨水之下。金庸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成名的,从50年代到现在,他的创作可以说是长盛不衰。我们现在经常说这种现象是什么“金庸热”,把它等同于其他一些流行文化热,今年流行迷你裙,明年流行迷他裙,以为是这样一种流行文化。不是的,金庸已经热了半个多世纪了,从50年代开始到现在长盛不衰。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由简单的报纸上连载的小说,然后有了盗版,再有了正版。没有人推荐,没有官方的支持,没有资本的炒作,完全是靠它自身的魅力一步一步走进文学史、走进大学的课堂。大陆在二十多年前的时候,金庸小说都是摆在地摊上的各种盗版。我读大学时,就在北大附近的海淀镇里的租书摊上,两毛钱一天、四毛钱两天这样地租回来看;租回来之后,大家轮流地、不舍昼夜地阅读;从这样一种状况下发展到今天,今天已经有一些文学史中收入了金庸。比如说,早在90年代的时候就有插图本文学史里专门讲了金庸,我本人参与主编的《通俗文学十五讲》里,金庸作为专门的一讲。一个作家占一讲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张恨水,一个是金庸。我还把金庸的作品选入了《高等语文》的教材。
同时,金庸也走人了大学的殿堂。也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的冷成金教授就开设了“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这样一门课程。北京大学的严家炎先生,也在北大开设了“金庸小说研究”课。严家炎先生从四个方面来论述金庸热已经成为一种“奇异的阅读现象”。哪四个方面呢?
 **个是,持续时间长,持续了将近五十年,半个世纪。
 第二个是,覆盖地域广。广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必定有金庸小说,金庸成为全世界华人的一个共通语。过去,列宁先生说,走到全世界,无产阶级只要唱起《国际歌》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同志。我们可以借用这句话,华人在全世界只要谈起金庸就能找到自己的同志。你走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谈论金庸永远能够找到朋友;而且,不仅仅是有华人的地方,还包括没有华人的地方。现在金庸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而且翻译了之后就不是默默无闻。五大洲到处都有金庸的读者,这也是其他作家难以做到的。
第三个是,读者的文化跨度很大。有些人认为金庸的小说就是武侠小说,甚至贬低为武打小说、流行文化,所以肯定他的读者是没有文化的引车卖浆者流、贩夫走卒之辈。不错,文化层次很低的人,可以读金庸;但文化层次一般的、文化层次很高的人,都在读金庸。在金庸的读者中,有学者、有作家(大学者、大作家),有科学家、有院士,你不能说他们没有文化吧;还有普通的工人、农民。我经常在电梯间里看见开电梯的小姐,在那里津津有味地读着金庸的小说;按理说,电梯工不应该在工作时间读书,但我看见她看的是金庸的小说,我觉得很好——我觉得这是属于要求向上的。很多人都读金庸,不分男女老幼,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其他作家身上很难发现,男女老幼都读他的书,找不到!我就从来没有看见过电梯间的小姐在那里读一本鲁迅的《呐喊》或卡夫卡的《城堡》,从来没有发生这种事情。我本人是研究鲁迅的,我在北大开的*受欢迎的课就是鲁迅研究,我很遗憾没有发现劳动人民在读鲁迅的书;劳动人民都知道鲁迅很伟大,但是都不读他的书。
第四个是,超越政治思想的分野。金庸的读者群不但是能够跨越文化的,而且是能够跨越政治分野的,不同政治立场的人都可以读金庸。比如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像邓小平、胡耀邦、江泽民,他们都是金庸的读者,他们都是共产党;在海峡的对面,蒋经国先生也是金庸的读者。共产党和国民党,两个政治立场不一样的党,他们都可以来读金庸。在世界上其他华人地区也一样,华人分布得这么广,政治立场肯定不同,有着千差万别的,但是大家都能在金庸小说里找到共鸣。所以,严家炎先生说,这是一种“奇异的阅读现象”;这个现象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
当然,张恨水和金庸是有不少区别的。比如,*显而易见的就是,张恨水的小说是社会言情体,他以社会言情小说为主;而金庸是专门的武侠小说大师。到了20世纪50年代之后,新派武侠小说在港台迅速崛起,涌现出很多著名作家,不仅仅是金庸一个人。但是,几十年下来,大多数读者和研究者都公认金庸是新派武侠创作的当世**人。我当年读武侠小说的时候,也是乱七八糟读得非常多(只要租来之后大家都拼命地读)。上百部小说读下来之后,大多数都忘了(可能很多读者朋友都有相似的经历:上中学的时候、上大学的时候读了很多这样的书,读了之后很多都忘了),但是记住的就是那么几个人——什么金庸啊、古龙啊、梁羽生啊——记住的没有几个人。是靠自己的阅读体会、自己的拣选,我们大家合起来,干百万人民的淘汰和拣选,*后仅有他脱颖而出。从来没有老师给我们推荐、哪本教科书告诉我们,没有!是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了这件珠宝。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金庸是自然产生的“武林盟主”。
中国的武侠小说,是源远流长的,从古至今历代都有佳作。到晚清,武侠小说进入了衰落的阶段。后来到了20世纪20年代现代武侠小说崛起,产生了一些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这些作家我们现在把他们叫做“旧派武侠小说”作家。也就是,1949年以前的武侠小说,我们把它叫做“旧派武侠小说”。到了50年代,像梁羽生,金庸等相继出道,新派武侠小说的浪潮从香港发端,波及澳、台、新加坡、马来西亚广大的亚太地区。到了60年代台湾陆续推出几个大家来,像古龙、卧龙生这些人,把台湾的武侠推到高峰;在新派武侠小说创作高峰的时候,加入这个创作队伍的大概有四百人左右,作品达上万部。所以,金庸的十五部小说,如果仅仅从数量上来说,是可以忽略的;但是,在这上万部作品中,金庸这十五部作品技压群雄,始终保持独执牛耳的地位——好像是武侠小说里讲的带头大哥一样。时间证明,他以炉火纯青的造诣,登上了“武林盟主”的宝座。
 现在全社会普遍承认了金庸的“武林盟主”地位。在2003年,有两个大型的与金庸有关的活动。一个是,陕西电视台主办的“2003年金庸华山论剑”活动(我也参加了这项盛事,把金庸和华山两个题目做到一起),这是陕西省文化界多年没有的、空前的一个盛举,其受重视程度、举办的规模,超过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动用的人力、物力是非常巨大的。随后,又在金庸的家乡——浙江嘉兴举办了一场“南湖论剑”。这不是电视台的媒体活动,而是一场学术活动——“金庸小说第四届国际研讨会”。这个研讨会,以前在美国、在台湾、2000年在北京大学,都举办过。
发展到今天,金肩小说已经被学术界从武侠小说的园林中,单独剥离出来,超越武侠的语境,独树一帜。金庸在群雄逐鹿的武侠创作中,作品并不多。从1955年下海,到1972年封笔,连长带短一共才有十五部作品——十七年写了十五部作品,这是很慢的,平均一年不到一部,但是他每一部都出手不凡,每一部都别开生面,每一部都给人留下难忘的、深刻的印象。他吸收了旧派武侠的经验,塑造了数以百计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发明了很多绝妙的纸上武功。金庸以他一个人的功力,就让武侠小说进入了千家万户普通的生活。一个小说家、一个文学家,你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是你的人物、你的语言进入日常生活、进入日常语言。《红楼梦》、《水浒传》为什么成功?它进入我们日常生活了:我们可以说这个女同学长得像林黛玉,那个男老板长得像李逵,它和我们的生活不可分了。当代作家,有几个人做到这种程度呢?金庸是其中之一。有许多人,他没有读过金庸,但他知道什么是“论剑”。你说陕西电视台举办一个活动叫“华山论剑”,没有人会误解成一群人到华山上去打架——没有人会有这种误解,都知道“论剑”是什么意思。像“论剑”、像“过招”、像“高手”,这些词都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了。还有金庸笔下的人物,像郭靖、黄蓉、岳不群,我们都可以利用这些人名给别人起外号的。所以说,金庸为武侠小说赢得了空前的、巨大的荣耀,以至于金庸就代表了武侠小说,以至于很多其他人写的武侠小说,经常假冒金庸的名字。市场上假冒金庸的小说很多,比如说有的作品弄虚作假,偷偷印上一个字号很小的作者名字“全庸”你不小心就会看成是“金庸”,这是作假的常用办法。所以说,凭着金庸的卓越“武功”——我们起码可以说他是中国武侠史上一个*伟大的作家;我们现在不敢说他是文学史上*伟大的,但*起码在武侠小说这个领域里是空前的,是不是绝后,则还有待于观察。
  武侠革命
  严家炎先生指出:
  如果说“五四”文学革命使小说由受人轻视的“闲书”而登上文学的神圣殿堂,那么,金庸的艺术实践又使近代武侠小说**次进入文学的宫殿,这是另一场文学革命,是一场静悄悄地进行着的文学革命。
 严家炎先生的这段话,是在北京大学授予金庸名誉教授的典礼上所发表的。这段话,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场争论至今还没有消失,还没有停止,可能它还会继续延续下去。如果不是中文系出身的人,可能不太知道这个背景:小说在中国从来都是不受重视的,小说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是不算正经文学的;小说什么时候算正经文学?是“五四”——是“五四文学革命”给了它这样的地位。
  ……

作者简介

孔庆东,人称“北大醉侠”,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央视“百家讲坛”著名坛主,新浪文化博客首席博主。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曾被评为“北大十佳教师”之首。
十余年来,孔庆东博士先后写出当下中国罕见的酣畅淋漓、嬉笑怒骂的痛快文字,其《47楼207》、《笑书神侠》、《千夫所指》、《空山疯语》、《口号万岁》、《四十不坏》等书一直畅销不衰,为当今影响*大的思想者之一。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