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
佛教十三经-法华经
“妙法莲华”。“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莲华”比喻“妙”在什么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时,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内敛不露。
- ISBN:9787101073706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大32开
- 页数:534
- 出版时间:2010-05-01
- 条形码:9787101073706 ; 978-7-101-07370-6
本书特色
国以人为本,人以心为本。和谐人文,清净人心。 1.与儒家“十三经”一样,“佛教十三经”所收入的是浩瀚佛经中*经典的十三部经书。 2.本套佛经是国内一套原文、题解、注释、译文兼具的“佛教十三经”,适合广大喜爱阅读佛经的普通读者阅读。 3.本套丛书主编赖永海先生在佛教界素有“北方(方立天)南赖(赖永海)”之称,为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是“赖家军”的“领军人物”,在中国佛教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内容简介
在《法华经》的思想中,菩萨行的观念也得到充分地阐释,这些丰富的修习思想着重体现在《安乐行品》及《常不轻菩萨品》中。所谓“菩萨行”,是指志求佛果的众生(菩萨)为证佛果,
而必须精勤修习的自利利他的各种方法。如在《常不轻菩萨品》中,记述了常不轻比丘随见四众悉皆礼拜赞叹,无论人们对他怎样轻骂侮慢,他都对众生礼敬如故,并预言众生皆当作佛。这可被认为是较早出现的“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思想。如东晋时期的竺道生,即对当时中土流行的所谓“一阐提人不得成佛”的思想提出异议,而提出“一阐提人亦当成佛”的观念,他之所以孤明先发地提出这一观点,实则与他对《法华经》真实思想的解悟不无关系。这一点可以从他所作《法华经疏》中看出。如在注疏《譬喻品》时有言:“闻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在《见宝塔品》的注疏中言:“既云三乘是一,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泥洹。”由此也可看出《法华经》思想对他的影响。
目录
方便品第二
譬喻品第三
信解品第四
药草喻品第五
授记品第六
化城喻品第七
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法师品第十
见宝塔品第十一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劝持品第十三
安乐行品第十四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嘱累品第二十二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法华经》的主要结构
节选
在《法华经》的思想中,菩萨行的观念也得到充分地阐释,这些丰富的修习思想着重体现在《安乐行品》及《常不轻菩萨品》中。所谓“菩萨行”,是指志求佛果的众生(菩萨)为证佛果,而必须精勤修习的自利利他的各种方法。如在《常不轻菩萨品》中,记述了常不轻比丘随见四众悉皆礼拜赞叹,无论人们对他怎样轻骂侮慢,他都对众生礼敬如故,并预言众生皆当作佛。这可被认为是较早出现的“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思想。如东晋时期的竺道生,即对当时中土流行的所谓“一阐提人不得成佛”的思想提出异议,而提出“一阐提人亦当成佛”的观念,他之所以孤明先发地提出这一观点,实则与他对《法华经》真实思想的解悟不无关系。这一点可以从他所作《法华经疏》中看出。如在注疏《譬喻品》时有言:“闻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在《见宝塔品》的注疏中言:“既云三乘是一,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泥洹。”由此也可看出《法华经》思想对他的影响。
作者简介
本套丛书主编赖永海先生在佛教界素有“北方(方立天)南赖(赖永海)”之称,为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是“赖家军”的“领军人物”,在中国佛教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
伦理学与经济学
¥8.3¥20.0 -
《老子》注评
¥3.9¥11.0 -
冯友兰的伦理思想
¥20.6¥49.0 -
理想国
¥22.0¥45.8 -
脑海中的声音:自我对话的历史与科学
¥17.1¥49.0 -
小窗幽记
¥5.7¥19.0 -
道家哲学研究-(附录三种)
¥4.9¥18.0 -
谈修养
¥6.0¥20.0 -
论语讲座
¥6.2¥23.0 -
谈美
¥5.0¥10.0 -
中国禅宗
¥9.9¥26.0 -
艺术美学讲演录
¥9.6¥32.0 -
和颜爱语
¥9.9¥29.8 -
宽容:人类的解放
¥12.7¥39.8 -
宋代理学三书随劄
¥19.9¥32.0 -
西方哲学与人生-第二卷
¥13.2¥49.0 -
一种人生观
¥23.0¥42.0 -
孔子的智慧-精装典藏新善本
¥16.8¥28.0 -
哲学的边界:关于我在生活世界的讨论
¥18.9¥49.8 -
昨日书林:道教史
¥11.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