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712742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7
  • 出版时间:2010-05-01
  • 条形码:9787117127424 ; 978-7-117-12742-4

内容简介

本书忠实记录了王灿晖教授温病学课堂教学的授课内容,充分反映王灿晖教授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强化温病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讲解,重点介绍温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常用诊法、治法和预防等;突出温病学理论的临床应用,分别介绍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四时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和辨证论治,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强调与临床紧密结合;注重经典原著对现代温病学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选编了温病学代表性原著《温热论》、《湿热病篇》和《温病条辨》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归类编排,分条阐述,旨在加强对温病学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深化。全书既保持传统温病学理论体系,又反映温病学的现代学术发展状况;既具有全面系统的温病学理论分析,叉密切结合临床实际,突显温病学理论的临床运用价值。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外感疾病的辨治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能力。

目录

**章 绪论
一、温病学的概念
二、温病学的发展概况
三、《温病学》内容结构和学习方法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的特点
二、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三、温病与伤寒、温疫、温毒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温病的病因
二、温病的发病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一、卫气营血辨证
二、三焦辨证
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
一、辨舌
二、验齿
三、辨斑疹、白痦
四、辨常见症状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一、温病的治则
二、温病治法的确立依据和运用要点
三、温病的主要治法
四、温病兼夹证的治疗
五、温病瘥后调理
第七章 沮病的预防
一、温病预防的意义
二、我国古代预防温病的成就
三、温病的预防方法
第八章 风温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辨证论治
五、护理预防
第九章 春温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辨证论治
五、护理预防
第十章 暑温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辨证论治
五、护理预防
第十一章 湿温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辨证论治
五、护理预防
第十二章 伏暑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辨证论治
五、护理预防
第十三章 秋燥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辨证论治
五、护理预防
第十四章 大头瘟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辨证论治
五、护理预防
第十五章 烂喉痧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辨证论治
五、护理预防
第十六章 《温热论》选读
**节 温病大纲
第二节 邪在肺卫
第三节 邪陷营血
第四节 流连气分
第五节 邪留三焦
第六节 里结阳明
第七节 论湿
第八节 辨舌验齿
第十七章 《温病条辨》选读
**节 温病大纲
第二节 风温、温热、温疫、冬温
第三节 暑温
第四节 湿温
第五节 伏暑
第六节 秋燥
第七节 温毒
第八节 温病治禁
第九节 治病法论
第十八章 《湿热病篇》选读
**节 湿热病提纲
第二节 邪在卫表
第三节 邪在气分
第四节 变证、类证
第五节 善后调理
展开全部

节选

《王灿晖温病学讲稿》忠实记录了王灿晖教授温病学课堂教学的授课内容,充分反映王灿晖教授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强化温病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讲解,重点介绍温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常用诊法、治法和预防等;突出温病学理论的临床应用,分别介绍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四时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和辨证论治,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强调与临床紧密结合;注重经典原著对现代温病学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选编了温病学代表性原著《温热论》、《湿热病篇》和《温病条辨》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归类编排,分条阐述,旨在加强对温病学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深化。全书既保持传统温病学理论体系,又反映温病学的现代学术发展状况;既具有全面系统的温病学理论分析,叉密切结合临床实际,突显温病学理论的临床运用价值。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外感疾病的辨治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能力。

相关资料

2.强调外感热病的治疗应以寒凉为主,初期当表里双解金元时代随着医学界学术争鸣的兴起,温病学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在温病的理法方药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其中贡献*大的医家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刘河间,他在外感热病的治疗方面提出了新的理论,创立了新的方法和方药。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认为伤寒六经证候传变皆是热证,风寒暑湿燥五气致病皆要化热化火。如他说:“六经传受,自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之病”,“六气皆从火化”,强调外感热病的证候性质皆是热证,因而在治疗上主张用药应以寒凉为主,注重清热解毒和通里泄热方剂的运用,擅用承气汤和黄连解毒汤苦寒攻下、泻火清热,故被后世称为“寒凉派”医家。为了纠正临床上热病初起一概使用麻黄汤、桂枝汤等辛温方剂的弊病,他创制了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解表清里的表里双解方剂,以适应临床实际的需要。刘河间这种对外感病主热主火、治疗以寒凉为主的学术思想,有力地促进了温病学的发展,为后世建立以寒凉清热方药为中心的温病治疗学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是温病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所以后世有“伤寒宗仲景,热病主河间”的说法。3.对温病的病因和发病有了新认识《黄帝内经》和《伤寒论》时期,大多认为温病是发生于春季的一类特殊的外感疾病,其发生是由于冬季感受了寒邪没有立即发病而是伏藏于体内至春季才发病的。宋代医家郭雍通过临床观察对温病的成因提出了新的认识,他认为春季发生的温病不仅有冬受寒邪伏而化热至春发为温病者,也有因感受春季时令温邪而即时发病者。他在《伤寒补亡论》中说:“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这就突破了以前认为温病皆因“冬伤于寒”的观点,为后世温病新感伏邪发病学说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4.分析了温病与伤寒的差异,主张将温病从伤寒中分离出来元代末年医家王安道通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对温病的病理本质和辨治关键有了深入的认识,突出表现在对温病与伤寒的关系方面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强调了温病与伤寒在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上的区别,他在《医经溯洄集》中明确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认为温病的发病原因与伤寒完全不同,伤寒是因感受寒邪而发病,温病则由于里热外发而导致,即使有表证也是因里热外郁肌表所致,所以在治疗上温病初起应以清里热为主,稍兼解表,也有里热清而表证即自然解除的。所以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称他“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作者简介

王灿晖教授,男,1937年8月生于江苏如东。 著名中医学家,中国温病学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江苏省重点学科瘟病学科带头人,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高等院校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名中医,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王灿晖教授具有才思敏捷、求知欲强、博学强记的治学素质,勤奋、善察、精思的治学精神,勇于开拓、善于创新、长于发微的治学态度。 40多年来致力于中医学特别是温病学的研究,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建树颇多,临床疗效卓著。 勤于笔耕,辛勤育人,多年来先后指导培养了博士研究生10多名、硕士研究生40多名。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