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史
- ISBN:978750465030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2
- 出版时间:2010-04-01
- 条形码:9787504650306 ; 978-7-5046-5030-6
本书特色
本书除“绪论”和“中西医结合学科史大事记”之外,主要内容分为4章:第1章“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前史”,简约介绍了各文明古国的早期经验医学、西方医学和中国医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中国近代的中西医交流等;第2章“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创立”,介绍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奠基和创立的过程;第3章“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的新发展;第4章“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的评价与展望”,讲述了国家对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支持、社会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认可,分析了中西医结合医学在中国卫生事业中的地位、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国际影响、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内容简介
本书除“绪论”和“中西医结合学科史大事记”之外,主要内容分为4章:第1章“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前史”,简约介绍了各文明古国的早期经验医学、西方医学和中国医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中国近代的中西医交流等;第2章“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创立”,介绍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奠基和创立的过程;第3章“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的新发展;第4章“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的评价与展望”,讲述了国家对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支持、社会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认可,分析了中西医结合医学在中国卫生事业中的地位、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国际影响、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目录
**章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前史
1.1 多源的早期经验医学及其共同特征
1.1.1 古埃及的医学
1.1.2 巴比伦的医学
1.1.3 古印度的医学
1.1.4 早期的中国医学
1.1.5 早期经验医学的共同特征
1.2 西方医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1.2.1 古希腊医学和古罗马医学
1.2.2 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
1.2.3 近代西方医学的发展特点
1.2.4 实验医学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1.3 中国医学发展历程及特点
1.3.1 中国传统医学的奠基
1.3.2 临证医学的系统化
1.3.3 学术流派的争鸣
1.3.4 继承传统的典范
1.4 古代的医学交流与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
1.4.1 古代的医学交流
1.4.2 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
1.4.3 近代早期的医学留学活动
1.4.4 西医传入对中国医学的影响
1.5 融汇中西医的早期思想和实践
1.5.1 中西医汇通派的产生
1.5.2 汇通派思想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1.5.3 “中国科学化”背景下的“中医科学化”
1.5.4 革命根据地的中西医结合
第二章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创建
2.1 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奠基
2.1.1 确立“团结中西医”的卫生方针
2.1.2 开展中西医临床合作
2.1.3 成立中医研究机构
2.1.4 创办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
2.2 关于学习和研究中医方法的不同主张
2.2.1 对中医经验的“科学化”研究
2.2.2 学习中医是否必须系统学习中医理论
2.2.3 苏联医学专家关于中医研究方法的见解
2.2.4 龙伯坚的中医研究方案及其引发的学术争鸣
2.2.5 什么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2.2.6 怎样研究中医理论
2.3 中西医结合研究范例
2.3.1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2.3.2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
2.3.3 心脏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2.3.4 中医阴阳学说的实验研究
2.3.5 肾本质和肾阳虚证本质研究
2.3.6 针灸经络的现代研究
2.3.7 针刺麻醉及其原理的研究
2.3.8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
2.3.9 寒热本质和脏象实质的研究
2.3.10 青蒿素与三氧化二砷的研究
2.4 中西医结合研究纲领与学术共同体
2.4.1 中西医结合研究纲领的思想要点
2.4.2 多方面人才汇成的学术共同体
2.4.3 中西医结合代表人物
2.5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成立和《中西医结合杂志》创刊
2.5.1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成立
2.5.2 《中西医结合杂志》创刊
第三章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
3.1 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举隅
3.1.1 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3.1.2 肿瘤研究进展
3.1.3 肝病研究进展
3.1.4 糖尿病研究进展
3.1.5 风湿病研究进展
3.1.6 血液病研究进展
3.1.7 呼吸病研究进展
3.1.8 消化病研究进展
3.1.9 虚证与老年病研究进展
3.1.10 普通外科学研究进展
3.1.11 妇产科学研究进展
3.1.12 儿科学研究进展
3.1.13 骨科学研究进展
3.1.14 皮肤性病学研究进展
3.1.15 疾病证候分类方法的研究
3.1.16 中西医结合药物研究进展
3.2 中西医结合新概念、新理论的出现
3.2.1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3.2.2 “微观辨证”与“辨证微观化”
3.2.3 微观辨证与宏观辨证相结合
3.2.4 脾虚综合征
3.2.5 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
3.2.6 菌毒并治
3.3 对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和方法的思考
3.3.1 季钟朴论经络研究
3.3.2 陈可冀论中西医结合的原则和实践
3.3.3 对“证候”内涵的探讨和证候研究的思考
3.3.4 关于中药研究方法的思考
3.3.5 关于“中西医结合”和“中西医结合医学”概念的探讨
3.4 中西医结合机构的建设
3.4.1 医疗机构的建设
3.4.2 研究机构的建设
3.4.3 教育机构的建设
3.5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发展
3.5.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制度化建设
3.5.2 工作委员会的组建
3.5.3 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与发展
3.5.4 地方分会的成立与发展
3.6 中西医结合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
3.6.1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3.6.2 chinese jouran1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3.6.3 其他中西医结合杂志
3.7 研究成果评定与奖励机制
第四章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的评价与展望
4.1 国家支持中西医结合事业
4.1.1 提倡中西医团结
4.1.2 纠正轻视、歧视中医的错误倾向
4.1.3 号召西医学习中医,强调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
4.1.4 纠正“大跃进”思想的影响
4.1.5 挽回“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
4.1.6 纠正否定中西医结合的错误思潮,确立中西医结合的重要地位
4.1.7 将“中西医结合医学”列为独立学科
4.1.8 提出“促进中西医结合”、“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
4.1.9 重申“三支力量”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
4.2 社会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认可
4.2.1 医务工作者民意调查
4.2.2 患者民意调查
4.3 中西医结合医学在中国卫生事业中的地位
4.4 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国际影响
4.4.1 积极参与和组织中西医结合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
4.4.2 通过中西医结合杂志繁荣国际学术交流
4.4.3 促进了国外“结合医学”的发展
4.5 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5.1 行政管理问题
4.5.2 人才培养问题
4.5.3 思想认识问题
4.5.4 专业划分和分支学科建设问题
4.5.5 科研设计和宏观指导问题
4.5.6 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5.7 成果推广问题
4.6 对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趋势的理解
附录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史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
黄帝内经鉴赏辞典(文通版)
¥9.2¥28.0 -
小儿推拿秘旨
¥4.0¥9.0 -
直到最后一课 生与死的学习
¥26.5¥59.0 -
舌诊图谱:观舌知健康
¥11.9¥39.8 -
中医诊断全书
¥19.2¥59.0 -
民间针灸三百方
¥2.3¥7.0 -
勾勒姆医生
¥20.7¥59.0 -
本草纲目
¥27.4¥76.0 -
内外伤辨惑论-局方发挥
¥2.4¥5.0 -
博济医院百年1835-1935
¥26.6¥70.0 -
脉因证治
¥4.8¥13.0 -
中医入门必背歌诀
¥15.2¥38.0 -
外科急救常识图解
¥1.7¥4.0 -
黄帝内经素问
¥22.5¥30.0 -
中医手诊图释
¥9.2¥28.0 -
人体解剖学常用词图解(精装)
¥72.7¥158.0 -
黄帝内经
¥43.5¥68.0 -
神农本草经 本草三家合注
¥19.1¥58.0 -
针灸大成
¥29.2¥65.0 -
实用伤寒论方证解析
¥19.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