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农村群体信息能力培育及区域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西部农村群体信息能力培育及区域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1星价 ¥30.8 (7.9折)
2星价¥30.8 定价¥39.0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28133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82
  • 出版时间:2010-05-01
  • 条形码:9787030281333 ; 978-7-03-028133-3

本书特色

该书围绕西部农村这一特定群体,开展了大量调研、数据分析和社会互动实践,初步建立了该群体信息能力测试的定性、定量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通过剖析群体信息能力与服务问的矛盾,提出了建设全新的“教育—科研—农村合作”的区域信息共享机制以及整体推进政策,构建区域共享服务建设的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对于我国西部农村的信息化发展和我国社会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以农村群体主观能动性发挥为目标,抓住信息能力增长这个突破点,寻求实现社会主体需求与信息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是从根本上启动信息共享原动力,选择的是一种实现信息共享持续发展的根本解决方案。成果以广大农民为研究主体,具有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显著特征。通过建立群体信息能力测试的定性定量化的三层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调研和分析出西部农村群体信息观念、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的现状及特征,以及受经济、地理交通等社会客观因素和学历、年龄、性别、职业、政治面貌等主体背景因素影响下所呈现出的能力变化特点。剖析出由信息观念、知识和能力不足所形成的信息能力弱势与服务间存在的种种不和谐发展现象,在矛盾冲突中分析形成发展服务的政策取向,由此创新性地提出了建设全新内涵的“教育—科研—农村合作”的区域信息共享服务机制的发展对策与措施,以保障信息服务与农村现实的对接,促进区域信息共享。
本书可作为农业信息化、信息服务、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素质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及相关行业的从业者、管理者的参考书。

目录

序言
前言
特别致意
**篇 研究背景与方法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现代农业的特征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主要创新点
1.4 相关研究动态
第2章 研究指标与方法
2.1 群体信息能力特征测试指标的确定
2.2 群体主体信息特质测试指标
2.3 信息服务指标体系
2.4 调查问卷设计与数据使用
第3章 研究样本的确定
3.1 样本确定原则
3.2 样本分布及代表性
3.3 样点地形地貌及交通情况
3.4 样点对象基本情况
3.5 样点经济情况
第二篇 群体信息能力现状分析
第4章 西部农村样点群体主体信息特质分析
4.1 群体主体信息观现状与特点
4.2 群体主体信息知识现状与特点
第5章 西部农村样点群体信息能力现状分析
5.1 群体信息能力水平
5.2 群体信息能力基本特征
5.3 西部农村客观因素影响下的信息能力
5.4 西部农户群体基本背景影响下的信息能力
第6章 少量中东部样点抽样对比
6.1 抽样基本情况
6.2 样点群体主体信息观现状
6.3 样点群体主体信息知识现状
6.4 样点群体信息能力水平及现状
6.5 信息能力*强及*弱样点的基本比较
第三篇 存在问题与内在规律研究
第7章 主体、能力与服务间存在的问题及对发展提出的要求
7.1 优势与不足对信息服务和能力培育提出的要求
7.2 西部农民信息能力弱势现状
7.3 服务与主体、能力间存在的不和谐发展现象
7.4 农民信息能力弱势与服务的矛盾阻碍了西部区域信息共享
7.5 不和谐现象对信息共享与服务机制建设的政策取向要求
第四篇 发展对策与措施
第8章 “教一科一农合作”区域信息共享服务机制的建设
8.1 “教一科一农合作”区域信息共享服务机制的内涵
8.2 “教一科一农合作”区域信息共享服务机制的功能与作用
8.3 组织机制建设
8.4 需求机制建设
8.5 资源机制建设
8.6 培育机制建设
8.7 交流机制建设
8.8 市场机制建设
第9章 “教—科—农合作”区域信息共享服务机制建设实证个案
9.1 工作目标
9.2 内容与步骤
9.3 调研实践服务方与样点的确定
9.4 实证个案分析
第10章 “教—科—农合作”区域信息共享服务机制具体实施方案制要点
10.1 总体思路及指导思想
10.2 基本原则
10.3 实施目标
10.4 主要实施的工作内容
10.5 主要保障措施
总结与结论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西部农村群体信息能力培育及区域信息共享机制研究》以农村群体主观能动性发挥为目标,抓住信息能力增长这个突破点,寻求实现社会主体需求与信息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是从根本上启动信息共享原动力,选择的是一种实现信息共享持续发展的根本解决方案。成果以广大农民为研究主体,具有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显著特征。通过建立群体信息能力测试的定性定量化的三层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调研和分析出西部农村群体信息观念、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的现状及特征,以及受经济、地理交通等社会客观因素和学历、年龄、性别、职业、政治面貌等主体背景因素影响下所呈现出的能力变化特点。剖析出由信息观念、知识和能力不足所形成的信息能力弱势与服务间存在的种种不和谐发展现象,在矛盾冲突中分析形成发展服务的政策取向,由此创新性地提出了建设全新内涵的“教育-科研-农村合作”的区域信息共享服务机制的发展对策与措施,以保障信息服务与农村现实的对接,促进区域信息共享。《西部农村群体信息能力培育及区域信息共享机制研究》可作为农业信息化、信息服务、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素质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及相关行业的从业者、管理者的参考书。

相关资料

插图: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农业、农村以及农民问题永远是我国发展与建设*重要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对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三农”问题更为突出。而研究“三农”问题中“农民”这个*具有生命活力的因素,探讨西部农村中农民群体的信息能力培育与改善方法,对加快西部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与重要价值。目前,东西部的经济差距巨大,城乡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东西部之间、城乡间产生显著的数字鸿沟。因此,各级政府应强力主导,通过加大基础网络、平台和资源建设力度,在农村推广三电合一、村村通、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等一系列工程,来创造条件促进现代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努力减小与城镇的差距。然而,这些措施仅仅初步保障了农村的社会群体拥有获取信息的基础条件,解决的是他们“可以获取信息”的问题,而对于他们“为什么要用信息?怎么用信息?用信息来做什么?”等一系列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同时,由于广大的西部农村中的农民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在面对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信息这样抽象的概念与事物时,并不能正确地领会与理解;加之其接受培养、教育的机会有限,经济条件也较差,因而试图通过他们自我提高,达到与目前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同步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显然,研究可行的方法与策略,制定合理的方针政策,帮助他们跟上时代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农民作为农村发展中信息接收、使用、信息共享的主体之一,其自身的信息能力在信息服务推广中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农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服务?政府职能部门和服务机构提供哪些服务才能为他们所接受?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集结为如何帮助他们逐步提高信息能力,而这又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目前已有许多信息服务项目将开展农民信息需求调研和对农培训作为建设措施之一,但是各种培训更多的是针对服务推广中的具体问题开展的,侧重点一般在于提高农民掌握服务方特定的资源与平台功能的能力,而很少从农民信息能力以及传统价值观的改造本身着手对农民的自立精神与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因此,建立一套健全、完善、长效的教育培训机制来保障和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显然是重要的。同时,这也是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对新型农民这一现实的迫切需要。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