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2208520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06页
  • 出版时间:2010-08-01
  • 条形码:9787122085207 ; 978-7-122-08520-7

目录

总论0.1 生活中的光化学现象0.2 光化学和光物理0.3 光化学反应0.4 光化学基本定律0.5 量子效率、量子产率和能量转化效率0.6 光化学反应速率的平衡0.7 光敏反应0.8 光化学反应的特点0.9 光化学的研究简史0.1 0光化学的分支0.10.1 生物光化学0.10.2 光合作用和光辐射0.10.3 环境光化学0.10.4 光催化参考文献第1章 光和光化学技术基础1.1 光的研究史1.2 黑体辐射——能量量子化_1.3 光电效应——光量子1.4 光压——光的粒子性特征1.5 偏振光1.6 光学光谱区1.7 光子能量单位1.8 各种光源1.8.1 光源的作用和种类1.8.2 常用非相干辐射源能谱分布1.8.3 市场上常见的光源1.8.4 激光光源1.8.5 同步辐射光源1.9 光强的测量1.10 光化学反应的实验装置1.11 光化学中间体参考文献第2章 激发态的产生及物理特性2.1 分子轨道理论和光化学2.1.1 分子轨道理论简介2.1.2 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_2.1.3 原子轨道只有满足三个条件才能组成分子轨道2.1.4 电子在分子轨道上排布要遵循三原则2.1.5 关于轨道的对称性2.2 激发态的产生2.2.1 构造原理2.2.2 光和分子的相互作用2.2.3 几个重要的光化学定律2.2.4 决定跃迁概率的因素2.2.5 Frank-Condon原理2.2.6 宇称性规则2.2.7 选择规则的修订2.2.8 激发态参考文献第3章 辐射跃迁3.1 辐射跃迁3.1.1 辐射跃迁和无辐射跃迁3.1.2 振动弛豫3.1.3 内转移3.1.4 系间窜跃3.1.5 荧光发射3.1.6 磷光发射3.1.7 外转移3.2 激发光谱曲线和荧光、磷光光谱曲线3.2.1 Stokes位移3.2.2 荧光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3.3 镜像规则3.4 荧光和分子结构的关系3.4.1 荧光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3.4.2 共轭效应3.4.3 影响荧光强度的其他因素3.4.4 取代基效应3.5 金属螯合物的荧光3.5.1 螯合物中配位体的发光3.5.2 螯合物中金属离子的特征荧光3.6 溶液的荧光(或磷光)强度3.6.1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3.6.2 内滤光作用和自吸收现象3.6.3 溶液荧光猝灭3.7 荧光分析仪3.8 分子荧光分析法及其应用3.8.1 荧光分析方法的特点3.8.2 定量分析方法3.9 磷光分析法3.9.1 低温磷光3.9.2 室温磷光3.9.3 磷光分析仪3.1 0化学发光分析3.1 0.1 化学发光分析的基本原理3.1 0.2 化学发光反应类型3.1 1荧光寿命(激发单线态寿命)测定3.1 2荧光寿命的实际测量3.1 3Stern-Volmer在动态猝灭与静态猝灭中的应用3.1 4荧光寿命测定的应用参考文献第4章 无辐射跃迁4.1 无辐射跃迁4.2 影响无辐射跃迁发生的因素4.3 内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4.3.1 内转换的分类4.3.2 影响内转换发生的因素4.4 系间窜跃参考文献第5章 能量转移和电子转移5.1 能量转移5.1.1 能量转移的概念5.1.2 能量转移的分类5.2 辐射能量转移机理5.2.1 辐射能量转移机理5.2.2 辐射能量转移机理的适用范围5.3 无辐射能量转移机理5.3.1 无辐射能量转移机理的分类5.3.2 交换能量转移5.4 能量传递理论发展史5.5 F6rster理论5.5.1 能量耦合态5.5.2 取向因子5.5.3 能量转移的各种形式5.6 激子转移机理5.7 各能量转移机理的适用范围5.8 能量转移研究方法5.9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在生物学上的应用5.10 电子转移5.10.1 电子转移5.10.2 电子转移体系5.10.3 电荷分离态的实现5.10.4 光诱导电子转移的产生过程5.10.5 光诱导电子转移基本理论5.10.6 分子间电荷转移的途径5.10.7 电子跳跃转移5.10.8 分子间电荷转移的研究方法5.11 能量传递和光诱导电子转移的应用5.11.1 模拟光合作用5.11.2 太阳能电池5.11.3 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参考文献 第6章 光化学反应6.1 光化学反应6.2 激发态分子光化学反应的特点6.3 光解离6.3.1 气相光化学6.3.2 溶液中的光化学6.3.3 离子型物种的光化学6.4 多光子解离和电离6.5 常见的有机光化学反应6.5.1 羰基化合物6.5.2 烯烃的异构化6.5.3 氮一氮双键的异构化6.5.4 碳一氮双键的异构化6.5.5 环合加成反应6.6 环境中的主要光化学反应参考文献第7章 激光简介7.1 激光7.2 激光的产生原理7.2.1 受激吸收7.2.2 受激辐射……第8章 分子光谱的时间分辨和空间分辨第9章 自然界中神奇的分子卟啉第10章 光合作用和太阳能利用第11章 光动力疗法第12章 放光材料简介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光化学基础与应用》内容简介:光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物理化学方面的课程,《光化学基础与应用》的编写是在让学生掌握光化学的基本概念以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由面到点,先让学生对光化学的基本原理有个大概了解,再具体深入到不同的学科领域。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使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开阔他们的眼界。《光化学基础与应用》包括:总论、光和光化学技术基础、激发态的产生及物理特性、辐射跃迁、无辐射跃迁、能量转移和电子转移、光化学反应、激光简介、分子光谱的时间分辨和空间分辨、自然界中神奇的分子卟啉、光合作用和太阳能利用、光动力疗法、发光材料简介。《光化学基础与应用》按照研究生课时教学要求设计编写,配合36个学时的教学,语言通俗易懂,是光化学初学者的入门读物。适合作为化学、化工、物理、生物、材料等专业的研究生和化学理科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教材。

相关资料

插图:0.2 光化学和光物理了解了光化学以后,另一个和光化学休戚相关的名词是光物理。了解具体的光化学过程必须要熟悉激发态的物理性质。所以说它们二者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特别是近30年来,由于激光的问世,光学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光物理的研究内容也从传统的光学与光谱学迅速扩展到光学与物理其他分支学科的交汇点。诸如激光物理、非线性光学、高分辨率光谱学、强光光学和量子光学正不断趋于完善和成熟。有的则正在积累形成新的分支学科,如光子学、超快光谱学和原子光学等。光物理与化学、生物学、医学及生命科学的交叉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光物理学中的新理论、新概念和新方法已成为激光、光纤通信等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0.3 光化学反应我们说光化学是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科学,如果在光的作用下,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我们称为光化学反应。光化学反应与一般热化学反应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加热使分子活化时,体系中分子能量的分布服从玻尔兹曼分布;而分子受到光激活时,原则上可以做到选择性激发,体系中分子能量的分布属于非平衡分布。所以光化学反应的途径与产物往往和基态热化学反应不同,只要光的波长适当,能为物质所吸收,即使在很低的温度下,光化学反应仍然可以进行。光化学反应系统中光化学过程可分为初级过程和次级过程。初级过程是分子吸收光子使电子激发,分子由基态提升到激发态,激发态分子的寿命。一般较短。光化学主要与低激发态有关,激发态分子可能发生解离或与相邻的分子反应,也可能过渡到一个新的激发态上去,这些都属于初级过程,其后发生的任何过程均称为次级过程。分子中的电子状态、振动与转动状态都是量子化的,即相邻状态间的能量变化是不连续的。因此分子激发时的初始状态与终止状态不同时,所要求的光子能量也是不同的,而且要求二者的能量值尽可能匹配。由于分子在一般条件下处于能量较低的稳定状态,称为基态。受到光照射后,如果分子能够吸收电磁辐射,就可以提升到能量较高的状态,称为激发态。如果分子可以吸收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就可以达到不同的激发态。按其能量的高低,从基态往上依次称为**激发态、第二激发态等,光化学研究中,把高于**激发态的所有激发态统称为高激发态。激发态分子的寿命一般较短,而且激发态能级越高,其寿命越短,以致来不及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光化学主要与低激发态有关。激发时分子所吸收的电磁辐射能有两条主要的耗散途径:一是和光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合并;二是通过光物理过程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光物理过程可分为辐射弛豫过程和非辐射弛豫过程。辐射弛豫过程是指将全部或部分多余的能量以辐射能的形式耗散掉,分子回到基态的过程,如发射荧光或磷光;非辐射弛豫过程是指多余的能量全部以热的形式耗散掉,分子回到基态的过程。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