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

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

1星价 ¥16.5 (5.5折)
2星价¥16.5 定价¥30.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635530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70
  • 出版时间:2010-09-01
  • 条形码:9787506355308 ; 978-7-5063-5530-8

本书特色

《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是著名文艺批评家陆贵山的文艺理论研究专著集。《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集中收录了作者新时期以来发表的研究论文,反映了对一些重要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问题的渐进式和跟踪式的深入思考。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当代文艺研究,从纵向和横向上拓展了研究对象的本质,阐释了文艺的入文精神、时代精神、历史精神、科学精神、民族精神和美学精神。这些研究成果反映了作者对一些重要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问题的渐进和跟踪式思考,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目录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文艺理论研究(代序)
**编 文艺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建设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美学仍然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
 开掘和拓展文艺美学的研究空间
 加强基础文艺理论研究
 解析本质主义与建构文学理论
 思维方式变革与文艺理论创新
 社会的现代化与文学的现代性
 文艺中的人文精神和历史精神
 新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问题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问题
 现当代西方文论的本土化问题
展开全部

节选

《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内容包括:二大文脉:即研究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浪漫主义这二大文脉的关系;研究“思”与“诗”的关系;探讨对文字的科学研究与对文学的诗学研究的关系。三套话语体系:即研究马学文论、西学文论和国学文论的关系;四个研究向度:即从广度上和横向上拓展研究对象的本质面;从深度和纵向上发掘研究对象的本质层;从矢度和从流向上捕捉研究对象的本质踪;从圆度和从环向上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链。五大文艺精神:文艺的人文精神;文艺的历史精神或时代精神;文艺的科学精神:文艺的民族精神;文艺的美学精神。六大学理系统:即研究文学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各种自然主义或生态主义的文论学理系统;研究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发展各种历史主义的文论学理系统;研究文学与人的关系,发展各种人本主义的文论学理系统;研究文学与审美的关系,发展各种审美主义的文论学理系统;研究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发展各种文化主义的文论学理系统;研究文学自身的关系,发展各种文本主义的文论学理系统。

相关资料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创新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广度和深度的结合上()从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结合上,从国学文论和西学文论的结合上,从现实主义文论和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和现代主义文论的结合上,运用宏观辩证综合的思维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学术使命。一、强调问题意识 倾听实践呼声 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必须开放研究视野,拓展学理思路。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实际上是宏观文艺学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 强调问题意识,倾听实践呼声,树立当代文化视野,是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根本道路。任何一种文艺观念和文艺思想,归根结底,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和文学实践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思想是从巴尔扎克等伟大作家的创作和作品中概括出来的;列宁的文艺思想是从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创作和作品中提炼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标志性的理论成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从延安时代的创作和作品中总结出来的。新的文艺观念和文艺思想都蕴藏在新时代的文学实践和文学经验中。为了增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当代性,理应加强对文艺创作、文艺批评思潮的跟踪研究,不断对中国当代的文学现象、对与文学相关的文化现象、对具有文学性的社会精神现象,对当代作家的创作体验、文学经验和文学实践进行学术概括和理论提升,努力创构富有时代感和当代性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新质态。 对当代文学实践、文学现象、文学经验、文学文本的研究,应当尽可能自觉地做到如下几点。 把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起来。重视对文学的实评研究,培育和提升对文学研究的实证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我国文学理论界长期存在着脱离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纯理论研究路径,泛化对文学的哲学研究,施展概念推演,凌空蹈虚,以至掩盖和遮蔽了文学的感性和灵性。这种情况理应得到改变。另外一种情况是就事论事,停留和踌躇于现象的表层,忽视对文学的理论研究,有待于提高文学研究的理论深度和思想品位。因此,只有把对文学的理论研究和对文学的实证研究结合起来,才能便更理性蕴涵着感性,感性提升为理性,真正实现感性和理性的完美融合,增强文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的求真务实的思想品格。 把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结合起来。这样做可以捉进理论批评化和批评理论化的良性循环。当代中国文学界确实存在着理论家批评家和作家艺术家多所隔膜的情况。理论家是认真阅读文本并通过批评向作家艺术家发出信息的。作家艺术家要尊重理论家批评家的真诚的劝勉和奉告。理论家批评家要尊重作家艺术家的辛勤劳动,从他们的创作中叹取新的滋养,并努力成为他们的挚友和诤友。作家艺术家应当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素养,努力升华作品的思想深度;理论家批评家应当更加熟悉和深谙创作规律,以利于提高批评的灵气、诗性、亲切感。理论家批评家和作家艺术家应当携起手来,构建一种互信互动、亲密合作的双边关系,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大繁荣和大发展。 把解读文学文本和研究经典文本结合起来。正确对待文学实践和文论经典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社会实践和文学实践是产生新文论的源头活水,是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根本道路。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发展,同样应当自觉地领悟、理解和躬行“不唯上,不唯书”的原则,深入到蕴藏理论资源的宝库和源泉中,去“掏金”、去“钻探”,通过对文学实践和文学经验的追踪、挖掘和拓展,采撷和提炼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真金”。文学文本作为文学实践和文学创作的产物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舶世纪以来,西方现当代的文本理论以及研究读者解读文本的理论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关于各种形式语言符号结构和解构的理论、关于现象学和解释学的理论、关于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理论,都对文本的存在方式和解析机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特别是关于“对话理论”、“视野融合”的理论、“主体间性”的理论,拓展了解释空间,凸显了许多新的发现,给人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但包括这些理论在内的文本和文本阅读的观念都强调或不适度地夸大了阅读个体解析文本的主观的随意性和自由度,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作者创作出来的文本的客观内涵对解读和阐释文本的先在性和制约性,多半都忽视和消解了作品的社会历史因素。我们应当从与社会历史和作者的联系上,更加重视和加强对文本的研究,努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承接和改制上述文本理论,作为宝贵的思想资料,逐步创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文本理论。 注重文学实践和文学经验的理论概括的同时,应当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经典进行重新阐释和不断解析。马克思主义先哲们的天才卓识和杰出智慧,给后人留下了丰硕的精神文化遗产。他们的经典文本中,同样存在着“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具有被不断发现和重新解析的空间。笔者在不断反复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过程中,发现许多非常丰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论思想,诸如与文学相关的人学思想、主体论和主体论与客体论交互作用的思想、语言学思想、心理学思想、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复杂性的思想,等等。可以肯定和预期,由于不断变换的时代机缘、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语境的触动和引发,使一些被遮蔽却富有价值的思想、观念和论断又会被凸显出来,补充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所欠缺或空疏的部分,成为理论界的热门话题。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那些富有生命力的论述和思想将会是永远的。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内的整个世界范围的文论家,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有人一生艰苦求索,或小有所成,或偏于一隅,或走向极端,或陷入迷途,终于“峰回路转”,并以各种独特的方式,自觉地不自觉地或不同程度地向马克思主义转靠。特别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发生之后和蔓延以来,全球思想界掀起的“重读马克思”、“回归马克思”和“学习马克思”的热潮,极有说服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再生力和蓬勃的生命力。 追求对当代文学经验和文学实践的理论提升同文论的经典文本的当代阐释的良性互动,努力运用统观两者的融合视野,探寻两者契合共生的理路,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科学发展和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二、对重要的基础理论和文艺观念进行梳理、综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科学发展面对着严峻的挑战。世界范围内,不断滋生和蔓延着各种非理性化和非理论化的社会文化社会思潮。惫世纪后,理性的旗帜开始褪色。恩格斯曾指出,已经建立起来的理性的国家、理性的社会并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人们正常的良知和信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文明危机以及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酿成了人的异化,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审美现代性的思想传统对认知理性、科技理性和道德理性的反叛和拒绝,对个体的人的带有非理性特征的意欲的痴迷和推崇,都不同程度的表现为对蕴涵客观真理和发展规律的客体、社会、历史、现实生活和实践过程的疏离,实际上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历史唯物主义精神的消解。诸如非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反本质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各种改写客观真理性和对象规律性以凸显主体意识的观念与学说,都对传统的基础理论和思维范式提出了质疑。这些非理性主义社会文化思潮的涌起作为对旧理性的观念和体制的惩罚,它们的性质、功能和价值无疑是带有双重性的。一方面,这些非理性主义所操持的异向思维方式,有利于破除过时的僵化的传统的观念、体制和机制,为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提供可能性契机;另一方面,由于抵制理性和理性的思维方式,导致理论的边缘化、平面化、表层化,空心化,对思想的消解、对信仰的拒斥和对核心价值的躲避,甚至可能造成极端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冷峻的冲击和挑战中,寻找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基础理论的发展机遇,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的建设。这个任务是光荣而又艰巨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原则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是消解不掉的。即便是解构主义营垒的内部也在发生新的分化,一些明智的学者开始“从解构走向建构”。人类无法脱离真理和规律而获得高质量的生存和发展。缺乏正确的理性思想和理性思维,不会有科学的举措和实践。人类的福祉寓于对真理的信仰和追求之中,人类的真正自由存在于对规律的掌握和运用之中。僵化凝固的理性是不合时宜的,非理性主义是行之不远的。应当在传承理性思想传统和资源的基础上,汲取非理性的合理因素,创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理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工作者应当把这种新理性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理性思想和理性思维在新时代的新发展,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理性思想和理性思维的自我丰富和自我深化。马克思主义的新理性必将随着历史的变革而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没有科学的、强大的、有生命力的理性的思想体系、制度机构和思维方式的支撑是没有希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论成果,诸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的发展形态的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应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科学发展观和理论创新的指导思想。 为了增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意识和创新意识,应当把基础理论作为主攻方向,特别是对体现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和批评模式的内部结构的各种“论”:如实践论、反映论、价值论、生产论、意识形态论、本质论和各式各样的本体论进行整合性研究;对体现相邻学科关系的各种“学”:如文艺生态学、文艺社会学、文艺人学、文艺美学、文艺文化学和各式各样的文本学进行梳理和解析。 从体现文艺观念和批评模式的内部结构的各种“论”来看。文艺理论界普遍认为,文学研究已经实现了从反映论向价值论的转型。这种看法,笔者是赞同的。但切不可因此冷落和淡忘了反映论。基于“实践论”的“反映论”,仍然是体现一切文艺观念的母源。各式各样的价值论、本质论和本体论都是依赖于以实践论为基础的反映论为前提的。能动的反映论永远不会过时。笼统地、不加分析地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论述的“反映论”简单地判定为“直观反映论”,实际上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误读。这部经典性文献或许带有一些历史性的局限,但它所论述的“反映论”,实际上正是一种能动的审美的反映论:既主张对“生活源泉”进行能动的反映,又认定艺术美应当比生活美“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更带普遍性”①,反对“忽视艺术的倾向”,“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②,主张对作为创作素材的现实生活进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经过革命作家的创造性劳动”,即“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加以去粗取精、由此即彼、由表即里的改造制作工夫”①,通过艺术概括,“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这些论述依然是深刻的和富于启发性的。“反映论”、“本质论”和“价值论”都是通过“实践论”来实现的。“生产论”也是不能脱离“实践论”的,只有从“实践论”的视阈才能对“生产论”做出更加功实和更加科学的解释。“意识形态论”本身同样带有实践性,意识形态的内涵、性质、功能和价值,总会被一定时代和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所规约和重塑。可见,只有“实践论”才是促进各种文学观念和批评模式的科学发展和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  本体是对象存在的形态,本质是对象存在的内核,因此,既不能脱离本体论研究本质论,也不能脱离本质论研究本体论。各式各样的本体论,如社会存在本体论、人学本体论、实践本体论、文本本体论等等,既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更要看到它们之间共同性和一致性。研究文本本体论应当同研究社会存在本体论和人学本体论联系起来。游离社会存在本体论和人学本体论的文本本体论研究或忽视文本本体论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和人学本体论研究都是不可取的。这里,应当适当强调实践和实践本体论的重要作用和特殊功能。实践和实践本体论是反映论和价值论的基础,是探索各种本体论和各种本质论的有效手段,是实施社会存在本体论和人学本体论的重要途径。我们所理解的实践和实践本体论不是与社会存在本体和论人学本体论相悖立的,而是社会存在的实践本体论和人的实践本体论,进一步说,是人的社会存在的实践本体论,是社会存在的人的实践本体论。因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只有实践,才能改变人的旧生活和创造文学的新世界。

作者简介

陆贵山,教授,1935年10月生,性别(男),民族(汉),辽宁辽阳人。长期以来从事文艺理论和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6年晋升为教授。1992年被确定为国家级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1993年经国务院学科组通过,被评定为文艺学博士生师。现担任全国社科规划(全国社科基金)中国文学组副组长、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顾问、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全国10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主要著作有:《艺术真实论》、《审美主客体》、《美学·文论·批评》、《人论与文学》、《宏观文艺学论纲》、《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马列文论导读》、《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概论》、《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唯物史观与文艺思潮》、《文艺理论与文艺思潮》等。自1958年始,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承担国家级和教委级的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多项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