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期文学场域研究

新时期文学场域研究

1星价 ¥20.9 (7.2折)
2星价¥20.9 定价¥2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08807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5
  • 出版时间:2010-12-01
  • 条形码:9787010088075 ; 978-7-01-008807-5

本书特色

《新时期文学场域研究》的上篇,以新时期文学实场为主要论述对象,探讨新时期文学场域的重新生成与体制的重建。在这个部分,初清华在分析新时期文学场域的重建过程时,提出了政治、文学界、人民成为新时期文学知识生产的三种决定性力量,并仔细考察了“政治—文学—人民”三元文学体制的雏形以及三元文学体制确立的过程,分析文化身份与新时期文学场域中出现分化现象。下篇主要是以新时期文学“虚场”为考察对象,也就是对新时期文学场域中的文学观念和知识构成的研究,大致分析了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国家意识形态文学和通俗文学等文学知识谱系的内部构造以及复杂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沟通“场域”理论与“知识考古”研究。深入分析了“文革”后新时期文学场域重新生成及“政治—文学—人民”三元文学体制建立过程,其中增加“人民”一元,缓解了文学知识分子与主流意识形态可能会出现的对立,同时也为不同知识谱系文学“扭结”发展提供了可能。新时期以来挣扎在“庙堂”与“江湖”之间的知识分子写作,经历了由唯我独尊的身份认同,走向多元价值认同的过程。

目录

导言 重塑新时期文学世界
一、加与减的悖论——八九十年代研究新时期文学的综述
二、“文学知识场”——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视点
上篇 文学场域重新生成与三元文学体制确立
 **章 新时期文学场域的重新生成
 **节 重返“天安门”:“人民”话语再现文学场
 第二节 文学期刊与新时期文学场域重建
 第三节 “政治”隐显于“二为”方向中
 第二章 文艺政策、文艺团体与文学体制改革
 **节 《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中译文修改与文艺政策重心转移
 第二节 文联、作协与新时期文学领导体制
 第三节 文学群体与新时期文学知识生产一传播体制
 第三章 文化身份与文学界之分化
 **节 新时期文学场域中的文化身份差异
 第二节 聚焦《在社会的档案里》
展开全部

节选

《新时期文学场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上篇、文学场域重新生成与三元文化学体制确立;下篇、新时期文学场域中的知识谱系等。

作者简介

初清华,女,1978年生,山东文登人。2008年6月于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在职研究人员。已主持完成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江苏省博士后资助计划项目各一项,现参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文学评论》、《江海学刊》、《江苏社会科学》、《当代作家评论》、《文艺报》等发表评论文章近20篇。已编辑出版《华文2005年度*佳小说选》 (*佳情爱小说,*佳青春小说)、《语文大阅读·高中卷》共4册。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