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着公路直行-鲍勃.迪伦传
读者评分
4.7分

沿着公路直行-鲍勃.迪伦传

本书是关于著名音乐人鲍勃•迪伦的传记。鲍勃将诗化歌词引入流行音乐,从而改变了20世纪60年代的音乐风格。

1星价 ¥16.7 (3.7折)
2星价¥16.7 定价¥4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9条)
ztw***(三星用户)

就因为喜欢这个人,以至于见着他的书就买,这也数不清是第几本了。

2024-07-23 13:21:03
0 0
疯狂的***(三星用户)

本书是关于著名音乐人鲍勃•迪伦的传记。鲍勃将诗化歌词引入流行音乐,从而改变了20世纪60年代的音乐风格。

2024-07-09 15:15:42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5100093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541
  • 出版时间:2012-06-01
  • 条形码:9787305100093 ; 978-7-305-10009-3

本书特色

《沿着公路直行:鲍勃•迪伦传》作者以新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行写作,并与鲍勃生活中几乎每一个重要的人物都建立了联系,并对其中的大部分人进行了新的专访,从而清晰地描绘出鲍勃人生的每一个方面。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著名音乐人鲍勃•迪伦的传记。鲍勃•迪伦是现代流行音乐界无比重要的艺术家。他是一位伟大的歌星,一位非凡的现场表演家,一个流行文化的标志形象,也是他那个时代*为杰出的歌曲创作人。鲍勃将诗化歌词引入流行音乐,从而改变了20世纪60年代的音乐风格。
作者以新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行写作,并与鲍勃生活中几乎每一个重要的人物都建立了联系,并对其中的大部分人进行了新的专访,从而清晰地描绘出鲍勃人生的每一个方面。

前言

鲍勃·迪伦是现代流行音乐浪潮中一位无比重要的艺术家。他是一位伟大的歌星,一位非凡的现场表演家,一位流行文化的标志形象,同时*为重要的是,他是他那个时代中*为杰出的歌曲创作人。
他所获得的声望,并非仰仗于商业上的成功。在鲍勃40年演艺生涯中,他的唱片在全球的销售量超过了5600万张,其中包括在美国本土售出的2300万张。但如果考虑到同时代的“甲壳虫”乐队全球唱片销量超过了6亿张——其中包括在美国本土售出的1.09亿张,那么尽管鲍勃的唱片数字看起来也很巨大,但却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在1979年之后鲍勃少有单曲推出,他的歌曲在美国就从未占据过榜首位置,而且也没有在前四十名榜单中占据一席之地。鲍勃更多的是被视为一位唱片艺术家。然而截至2000年9月,鲍勃在美国唱片协会统计的终生唱片销售量表单中位列第56位,远远落后于略比他年轻些的艺术家——例如麦当娜和“王子”,同时也逊色于奥兹·奥斯伯恩和卡朋特演唱组的销售量。但是鲍勃那些伟大的唱片——例如《无数金发女郎》和《痕迹上的血》——是流行文化的试金石,这些富有深度和质量的作品将鲍勃置于演艺界的前列。
迪伦坚持不懈地在世界各地举办巡演,在音乐界他是*艰苦的现场表演艺术家之一。站在舞台上,鲍勃充满了活力,散发出可与埃尔维斯·普雷斯利、弗兰克·辛纳特拉相媲美的显而易见的魅力。但他之所以在这些艺术家中卓尔不群是因为——除了普雷斯利有部分的合作歌曲之外——他们无法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鲍勃不但是一名演艺人士,同时他还创作了超过450首的原创歌曲,其中包括《随风而逝》、《时代在改变》、《生如滚石》、《永远年轻》、《敲开天堂之门》以及《缠绕忧郁中》等经典流行歌曲。这些歌曲主题各异,丰富的意象使之如同一首首重要的诗歌作品或一部部小说作品。大多数作品都是轻而易举地创作完成的。迪伦始终觉得他只是传达神灵感召的一个途径,他自称那些歌词就如同潮水般流淌过他的身体。这种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必去捕捉灵感却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的能力是鲍勃所具天赋的标志特征。
鲍勃将诗化歌词引入流行音乐,从而改变了20世纪60年代的音乐风格。他并不惧怕通过一种态度并不严肃的媒质来宣讲严肃的话题,他以自身的灵巧、才智和活力激发其他人追随。时代相近的每一位歌手兼歌曲创作人几乎都对他有所借鉴,其中包括约翰·列侬和保罗·麦卡特尼。迪伦对“甲壳虫”乐队的影响巨大,他不但比“甲壳虫”乐队早一步成为巨星,而且从事演艺活动的时间也要比“甲壳虫”乐队更为长久。的确,能够长期处于流行音乐的*前沿是鲍勃与其他艺人相区别的又一项成就。
列侬和麦卡特尼是一个歌曲创作的团队,就像格里.格芬和卡罗尔·金、米克·贾格尔和凯斯·理查德、莱伯和斯托勒一样。合作在歌曲创作中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因为只有极少数的艺术家同时具备编曲与作词两方面的能力。然而鲍勃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他自己完成的,就和他所创建起来的个人现场音乐表演秀一样。本质上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他独自一人走出来。演出结束后他独自一人回去。他独自一人创作那些歌曲。他独立自主。他傲然挺立。他不需要其他人做什么。”鲍勃的前女友卡罗尔‘切尔斯说,“他富有天赋,才能超群。”
正是因为作品所具有的力量使得鲍勃远远不只是一名演艺人员。他是一位歌手导师,他倾听他们*深处的思想和情绪,并且通过他的歌曲传达出来;他是一位艺术家,却同时被视作勇于创新的思想家;他的作品充满智慧。鲍勃的歌词已经成为了修辞。“随风而逝”也许可以算作*好的例证。其他的还包括“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活在没有法律的世界,就必须诚实”。鲍勃的连珠妙语被收入那些引用语清单中,其中包括1966年他对《花花公子》杂志提出的问题(即他是否知道他的歌曲描述了什么?)的回答:“哦,有些歌曲长度大约是4分钟,有些大约是五分钟,还有些信不信由你,大约有十一或十二分钟长。”这再一次使鲍勃成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演艺人员,然而却极少有人认为伟大的埃尔维斯·普雷斯利是智慧和学识的源泉。作为一名民谣歌手,迪伦在年轻的时候,与社会变革运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和马丁·路德·金及约翰·F.肯尼迪一起成为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偶像人物。20世纪60年代中期,鲍勃将他那种诗化的歌词配以摇滚乐喧嚣的音效,以此反叛音乐的归类。在他事业的成熟期,鲍勃通过歌曲富有表现力地描绘出爱情、信仰、婚姻、父母亲情以及愤怒。
值得注意的是,鲍勃*优秀的作品并不是仅出于某一个阶段。在20世纪60年代的辉煌岁月之后,1975年鲍勃以杰出的作品《痕迹上的血》回归乐坛,这张作品可以与他之前的任何一张唱片媲美,同时也被一些人视为他*优秀的作品。20世纪80年代中期鲍勃那些像是《盲人威利·麦克泰尔》(1983年录制,但直到1991年才发行)之类的重要新创歌曲再次在乐坛一鸣惊人。在沉寂许久之后,当一些评论家宣称鲍勃已经退出乐坛时,鲍勃于1997年以一曲赢得格莱美三项大奖的《很久以前》再次重返人们的视野。而在此期间,鲍勃举办了一系列令人难以忘怀的巡回演唱会,例如1975—1976年著名的“滚雷喜剧”巡演。很少有重要的艺术家能够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中创作出如此多的一流音乐作品,举办如此多场次引入注目的演唱会。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鲍勃的确也有令人失望的作品——混乱的演唱会场面和黯淡平凡的唱片,但这却不能因此而轻视他强势回归的能力。一代又一代成长起来的人欣赏他的作品,每年在他所举办的百场演唱会上都能够看到十几岁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甚至祖父母一同前来。在古巴导弹危机时创作完成的《暴雨将至》仍与生态关怀以及闪电战争紧密相连;《沿着嘹望塔》听起来仍旧激动人心;《躺下,女士,躺下》的浪漫仍旧在弥漫扩散;近期创作的《相思病》可以与过去的经典歌曲媲美。
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鲍勃一直是矛盾而善变的。他是西方世界声名*为显赫的人之一,但当他不在舞台上时,却是一个低调离群的人。同时鲍勃还是一个特别诡秘的人。考虑到成年后他便被全世界的新闻界仔细地盘查,那么鲍勃大部分人生经历仍被迷雾所笼罩这一点就非常让人值得注意了。在本书中,很多的迷雾将被拂去。举个例子,虽然大家都知道鲍勃与前妻,模特萨拉.劳恩茨于1965年结婚,于1977年离婚,但实际上鲍勃于1986年与伴唱歌手卡罗琳·丹尼斯再次结婚,组建了第二个家庭,这些都是瞒着新闻界和公众的。关于这一阶段针对鲍勃的生活有着大量的推测——包括推测他生了几个孩子,又是和谁生了这些孩子——但大多数写出来的东西都是错误的。本书所记载的整段经历,以可证明的事实以及来自亲密的朋友和家庭的**手资料为基础,这些均是首次展现在公众面前。
长期以来鲍勃一直被视为反主流文化的领军人物。然而矛盾的是,他对于政治或者社会事务少有或者根本没有兴趣,甚至公然抨击政治是“魔鬼的工具”。他的精力都用在了其他方面一圣经》和美国民谣音乐遗产中的语言和古代伦理道德。他是一个非常严肃认真的人,拒绝对着摄像机微笑,拒绝在电视秀上发言。同时,他还以幽默感而闻名,他令人惊讶地说幼稚的笑话,还玩扑克戏法,并且在心理游戏中汲取恶作剧般的乐趣。他非常富有,但却选择像一个吉普赛人那样生活,在巡演车上所度过的时间要超出在他那分布在世界各地17处产业中任何一处所待的时间。怪癖更增添了弥漫在他身上的传奇色彩。这也是一种天赋,这也是一种古怪的天赋。
如此说来,有关鲍勃·迪伦的报道要远多于几乎任何一个流行乐艺术家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如果他没有被广泛地研究,那反倒是一种错误。在过去的40年中出版了多部书籍,其中包括画册、歌词鉴赏以及四本著名的自传——安东尼·斯卡杜托的《鲍勃.迪伦:个人传记》(格洛赛特与邓拉普出版公司,1971年)、罗伯特.谢尔顿的《迷途之家:鲍勃·迪伦的生活与音乐》(新英语图书馆出版公司,1986年)、鲍勃·斯匹兹的《迪伦:传记》(麦克格劳出版公司,1989年)、克林顿·海林的《迪伦:隐于影后》(后修订为《鲍勃.迪伦:隐于影后——第二版》,维京出版公司,2000年)。虽然已有优秀作品完成,但创作一部重要的自传以传达鲍勃.迪伦艺术成就的恢弘,同时揭秘这位充满魅力、难以理解的人士,这一挑战依旧存在。
本书以艰辛获取的新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我获得了有关鲍勃·迪伦演艺生涯以及家庭生活的大量此前未曾公开的证明材料,并以此作为本书的坚实基础。这些文字材料包括出生证明、婚姻证明、死亡证明、诉讼案件档案以及房产、财产完税证明。这些证明材料在很多情况下让我能够无误地确定那些广为流传且往往得出错误推论的内容的细节。我与鲍勃生活中几乎每一个重要的人物都建立了联系,并对其中的大部分人进行了新的专访。此前从未接受过访问的人们与我分享了他们的经历,披露出来的新资料数量惊人,从而清晰地描绘出鲍勃人生的每一个方面。这其中包括——但并不仅限于——鲍勃家庭生活的全貌(例如他五个孩子的全名以及出生日期直至今日仍只是个大概而已)。同时还包括鲍勃在伍德斯托克度过的隐秘岁月中的内幕新闻,在制作《无数金发女郎》等唱片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在巡演途中的生活经历,他的第二次秘密婚姻,他的健康情况,他的法律纠纷,他那些出乎意料的财产收益,以及那些疯狂的歌迷持续多年的强迫性行为使得他是多么的为自己的安全担忧。
在鲍伯·迪伦本人选择对创作本书不提供任何支持的情况下,直接引用内容的唯一来源便是之前的公开访谈,有些人因为离世,而有些人则因为其他的原因无法接受采访。在创作这本传记的过程中,超过250人为我提供了帮助,其中大多数都接受了正式的呆访,有些则是通过信函或者电子邮件的方式回答了我所提出的问题,其余人则是进行了一般性的讨论。资料来源包括鲍勃.迪伦的亲属、童年时代的朋友和老师、女友、邻居、教友、之前的雇员、乐队成员、诗人、电影制作人、画家以及其他的音乐人。关键的资料来源包括鲍勃家庭人员以及他*为亲密的男性、女性朋友。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包括长期女友卡罗尔·切尔斯,伍德斯托克的邻居布鲁斯·多夫曼,艾伯特·格林斯曼的遗孀萨利以及相交时间*长的朋友拉里·凯甘,这些人在此前的传记中都未曾提及。鲍勃的女友埃克·哈尔斯多姆和邦妮。比彻多年来**次接受采访。一些与鲍勃·迪伦有着紧密联系的著名音乐人均对本书的创作提供了帮助,其中包括“邦德”乐队的里克·丹柯、列弗·海姆、加思·哈德森和罗比·罗伯森,蒂姆·德鲁蒙德、“流浪者”杰克·埃利奥特、阿洛·格斯、里奇·哈文斯、约翰·李·胡克、吉姆。凯尔特纳、艾·库普、马克·诺夫勒、罗杰·麦吉思、玛丽亚·马尔道、汤姆·帕克斯顿、皮特·西格、米克·泰勒、“感恩而死”乐队的鲍比·维尔、“彼得、保罗和玛丽”演唱组的彼得·亚罗与诺埃尔·保罗·斯托克。一些关键性的人物,其中包括迪伦的家庭成员,是以不透露他们的名字为条件提供帮助的。其余少量的人要求不要对他们的话进行直接引用。

目录

作者序
序章昨日已逝,过往犹存
**章北方乡村的孩童时期
第二章奔向荣耀
第三章梦想中的城市
第四章崇拜
第五章全速前进
第六章乡间小路
第七章再次上路
第八章忠诚
第九章闪现
第十章并非黑暗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北方乡村的孩童时期
德卢斯①是位于明尼苏达州北部的一座铁矿船运城市,就建立在苏必利尔湖②东岸的悬崖之上。鲍勃·迪伦出生于1941年5月,原名罗伯特·艾伦·齐泽莫曼。1998年埃维斯·科斯特洛曾在一份杂志上撰文提出过疑问:“……在德卢斯居住的那段时期内罗伯特·艾伦·齐泽莫曼究竟做了些什么?这本就是一段故事。他的家族就如同民谣歌曲中所吟唱的那样,是从别处迁居到这里来的。”
鲍勃的父亲亚伯·齐泽莫曼是东欧犹太移民齐格曼·齐泽莫曼和安娜·齐泽莫曼的儿子。1875年齐格曼出生在黑海港口城市敖德萨,在那令人绝望的时期长大成人。当时敖德萨正处于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强权统治之下,沙皇责备犹太人不断攻击俄罗斯帝国,这一言论直接导致暴徒杀害数千民众。1905年1月,反犹风潮波及敖德萨。15000名俄罗斯帝国拥护者上街游行,口中高喊“打倒犹太人”,用枪杀、绞索等手段残害了一千名犹太人。正是因为这场大屠杀,鲍勃的祖父被迫逃离家园。在离开前他告诉妻儿,一旦自己找到栖身之所就会接他们过去。
齐格曼·齐泽莫曼搭乘一艘驶往美国的船只来到德卢斯,该城位于由明尼阿波利斯和圣保罗市构成的双子城以北151英里处。齐格曼与大批移民一同来到此地,德卢斯的环境与他的出生地非常相似,这深深地吸引了他。德卢斯和敖德萨一样,城市规模虽小但却非常繁忙,气候也与俄罗斯相近,夏季短暂而冬季漫长难捱。德卢斯是渔业港口,但主要销售的是来自梅萨比矿区的铁矿石,矿区由西北部连成一线的采矿城市组成。铁矿石用火车运抵德卢斯,然后再用船运至芝加哥和匹兹堡的钢铁企业。齐泽奠曼初到美国时只是以在街头做小贩、修鞋为生。定居之后,齐泽莫曼将他的俄罗斯妻子安娜接了过来。随她而来的还有三个孩子:马里昂、莫里斯和保罗。杰克、艾布拉姆(也就是亚伯)和马克斯这三个孩子则是夫妻俩在美国重逢后出生的。
亚伯·齐泽莫曼生于1911年。7岁时他就开始做些卖报、擦鞋的杂工赚钱贴补家用。尽管亚伯个子不高,而且还戴着一副眼镜,但他却是一个喜欢运动的孩子。除此之外,亚伯还是一名音乐爱好者。齐泽奠璺家的孩子们组建了一支小型乐队。“亚伯和我拉小提琴,马里昂弹钢琴。”亚伯的兄弟杰克说,“我们每个人都拥有音乐方面的天赋,经常会在一些中学同台演出。”1929年亚伯中学毕业,之后开始为美孚石油公司工作,但仅数月之后华尔街股票市场便发生了崩盘。
鲍勃·迪伦的母亲比阿特丽斯·斯通出生在梅萨比矿区希宾城一个地位显赫的犹太人家庭,大家通常称呼她为比蒂,发音为比蒂,第二个音节重读。比蒂的祖父母本杰明·埃德尔斯坦和莉芭·埃德尔斯坦原本是住在立陶宛的犹太人,1902年带着孩子迁移到美国,两年后又辗转至希宾城。她的祖父——B.H_埃德尔斯坦~经营多家电影院。BH.埃德尔斯坦的大女儿佛罗伦萨出生在立陶宛,她与同在立陶宛出生的本·斯通结婚,随后在希宾城开了一家服装店,主要为矿工家庭提供服务,而顾客也多是移民。比蒂出生于1915年,在本和佛罗伦萨的四个孩子中排行老二。与齐泽莫曼家一样,斯通家也称得上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之家,比蒂本人就会演奏钢琴。尽管希宾是梅萨比矿区*大的一座城市,但居民也仅有一万人左右,犹太社区的面积则更小。“与同族人交往对我们而言很是困难,因为此地的犹太年轻人并不多。”比蒂的姑妈埃塞尔·克莉斯朵与她年纪相仿,两人形同姐妹,“所以我们习惯去德卢斯走亲访友。”在德卢斯逗留期间,两人出席了一场新年聚会,其间克莉斯朵将比蒂介绍给了亚伯·齐泽莫曼。“亚伯是美男子。”克莉斯朵说,“每个人都很喜欢他。”亚伯是一个安静得近乎腼腆的年轻人,比蒂则性格活泼,但两人之间的性格差异恰好形成互补。
1934年6月10日,也就是在比蒂19岁生日后第三天,她在母亲家中与亚伯成婚。当时亚伯还只有22岁。整个美国仍笼罩在大萧条①的气氛中。中西部的佃农正在向加利福尼亚迁徙。报纸上报道了暴徒们所犯下的恶行,其中包括邦妮和克莱德。3月间在圣保罗所引发的枪战。亚伯和比蒂在芝加哥度过蜜月后数周,约翰·迪林杰③在这座城市被枪决。这是一段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六年后两人方才自立门户。在此之前他们与亚伯的母亲一同住在德卢斯。

相关资料

尽管有那么多作家拼力去深挖鲍勃的人生但从没有人能做得像霍华德桑恩斯那般出色那般魅惑人心。
——《波斯顿环球报》
迪伦活灵活现……桑恩斯为鲍勃迪伦的研究增添了新的财富。
——《纽约时报·书评》
在《沿着公路直行》中,霍华德·桑恩斯尽其所能极好地表现了这个既叫人着迷又叫人恼火的男人……这本传记让我们此时此刻意识到这个男人他依然和我们在一起他在我们持续四十年的文化中担纲着何等重要的角色。
——《奥兰多前哨报》
备受欢迎的类型写作里程碑……桑息斯创建了一个标准但几乎没有哪本摇滚乐编年体传记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准。
——伦敦《独立报》
桑恩斯……在谜一般多面的迪伦身上开启种种崭新的视角……不朽的传记。
——美国《国家》杂志

作者简介

霍华德·桑恩斯,1965年生于伦敦。英国作家,记者,擅长传记写作。曾任《星期日镜报》(Sunday Mirror)记者。著有《查尔斯·布考斯基:被疯狂的生活紧紧搂住》(Charles Bukowski:Locked in the Arms of a Crazy Life)、《妙不可言:保罗?麦卡特尼的私密生活》(FAB:An Intimate Life of Paul McCartney)等作品。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