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中国县域财政研究-以山东沂南为个案

当代中国县域财政研究-以山东沂南为个案

1星价 ¥12.2 (3.2折)
2星价¥11.8 定价¥3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500781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15
  • 出版时间:2012-06-01
  • 条形码:9787565007811 ; 978-7-5650-0781-1

本书特色

天下之治,始于县。论文以山东沂南县为个案,考究了建国以来一个内陆普通县份财政体制、机制演变及其运作实况,从宏观视角出发,在微观之处入手,精密梳理,认真思考,分析了该县财政建设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解决县财政困难的途径,是一篇立意高远、颇具价值的成功之作。本文的成功不仅在与选题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体现了作者以史鉴今、借史学资政的治史情怀;还在于作者思路清晰,文章结构合理,表达流畅,研究手段丰富;更在于作者在占有了大量一手的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政策文本和统计表相的桎梏,尽可能地接近了地方财政的本源与真实。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玉 作者以原始性的沂南县财政局档案及该县三个乡镇与两个村财务档案文书为基本材料,参用社会学、政治学、统计学的一些研究方法,成功地揭示了当代中国一个县级区划内三级政府财政生存状态和新形势下革命老区内农民负担的真实情形,由于作者掌握了丰富的一手资料,论文给人一种厚重实在而又不乏开拓创新的感觉,所作叙述和所得结论均十分令人信服,其中当有不少可作为当政者的决策参考。论文通篇逻辑清晰,结构完整,考订清楚,统计准确,用语简洁,字里行间可见作者严谨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海林 本文中国县域财政为研究对象,以山东省沂南县为个案,叙述了建国以来该县县域财政演变的过程,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了目前县域财政困难的成因,并探讨了解决这种困难的途径,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资料翔实,内容丰富,逻辑清楚,结构严谨,写作规范,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谢世诚 本文致力于以点带面,把宏观背景叙述与微观实证考察相结合,尝试把县、乡、村纳入统一的框架予以综合分析,纵向分析与横向剖析相结合。该文建立在扎实丰富的数据之上,资料真实,论证有力;研究方法多样;对改进县域财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运来 本文从农民、农村的角度提出问题,从政治文明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境界来思考县域财政问题,显示了作者关注底层百姓的人文关怀。论文文献功夫扎实。作者苦心搜集了大量的一手档案资料,并加以悉心地整理,制作了各种图表,用功之勤、之深可见一斑。论文结构清晰,逻辑井然。论文具有探索精神和批判意识。对于今天县域财政的困难,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并强调农民是困难的大承受者,作者呼吁国家应回报农民,着力解决县域财政困难。 ——江苏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胡发贵

内容简介

  《李良玉教授与其博士生文丛·当代中国县域财政研究:以山东沂南为个案》主要内容包括:当代县级财政的制度框架、沂南县经济社会概况、沂南县财政收入、沂南县财政支出等方面。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多重视角下的财政问题
三 研究回顾
四 概念·资料·思路·创新

**章 当代县级财政的制度框架
**节 县财政体制演变
第二节 县级财政制度框架
第三节 县级财政预算
第四节 县域财政的地位

第二章 沂南县经济社会概况
**节 自然概况与行政区划
第二节 人口变迁
第三节 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章 沂南县财政收入
**节 财政收入概况
第二节 工商税收
第三节 农业税收
第四节 企业收入
第五节 财政收入结构变化

第四章 沂南县财政支出
**节 财政支出概况
第二节 行政管理支出
第三节 教育事业费支出
第四节 财政支农
第五节 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
第六节 财政困难的生成逻辑

第五章 县域财政框架中的乡镇财政
**节 乡镇政权的演变
第二节 乡镇财政体制
第三节 乡镇财政预算
第四节 沂南县乡镇概况
第五节 乡镇变迁的经验与教训

第六章 乡镇财政案例之一:岸堤镇财政收入
**节 岸堤镇概况
第二节 财政收入概况及影响因素
第三节 预算内财政收入
第四节 转移支付收入
第五节 财政收入特点

第七章 岸堤镇财政支出
**节 财政总支出
第二节 预算内财政支出
第三节 财政支出绩效
第四节 存在的问题

第八章 岸堤镇税收成本与行政成本
**节 税收成本
第二节 行政成本

第九章 乡镇财政案例之二:马牧池乡财政收入
第十章 马牧池乡财政支出
第十一章 县域财政框架内的村财务
第十二章 村财务个案:横河村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以上分析说明:  1.岸堤镇财政收入总量偏低,依靠本地财政收入,无法保障本级政府的财政支出。  2.1994年开始实施的分税制改革、2002年开始实施的税费改革以及此后农业税的取消,对岸堤镇财政自给率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财政自给率降低。  3.1997年后岸堤镇财政自给率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这也表明上级财政部门对岸堤镇的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增加。从另一个方面看,岸堤镇的财政支出越来越依赖上级的转移支付收入。  众所周知,转移支付是财政控制的主要手段,是调节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经济杠杆。改革开放以来,地方财政逐步建立起来,财政包干体制的实施,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组织财政收入积极性的提高,使上级转移支付收入在地方可用财力构成中所占比例逐步减少。与之对应,预算内财政收入占可用财力的比例在逐步攀升。1993年以前岸堤镇可用财力内部构成证明了这一点。  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实施,占据地方财政收入来源**位的增值税的75%被从地方财政收入来源构成中剥离出来,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工商收入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致使预算内财政收入占可用财力的比例逐步降低,而转移支付占可用财力的比例相对提升。陷入财政困境的乡镇政权,由于处在行政级次末端,无法向下级政权转移财政压力,只能把财政收入重心转向基层的农村,汲取农村和农业的有限剩余,转嫁自身的财政负担。这就体现为这一时期农业税、农业特产税高额征收及其在预算内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的迅速提升。  然而,对农业、农民的过度汲取,造成了日益严重的“三农”问题,这迫使国家不得不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调整国家、集体与农民的关系。2002开始的税费改革以及此项改革的纵向推进,农业特产税的取消、农业税的逐步取消,对乡镇财政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一就是转移支付收入在可用财力中所占比例的迅速上升。  转移支付力度的增强,农民种地不仅不需要纳税,甚至还可以获得国家给予的补贴。这意味着财政支农资金的加大,意味着农民负担的有效解决,意味着国家与农民关系的革命性调整,意味着长达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来,以农业税收作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历史的终结,意味着工业反哺农业新时代的到来!  从另一方面来看,转移支付在可用财力中所占比例的提升,也意味着地方预算收入的减少,意味着地方财政自给率的降低,意味着地方财政自主性的降低,意味着财政集权力度的加大,意味着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增强。  ……

作者简介

  贺俊杰,男,1978年生山东沂南人。200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在《民国档案》《民国研究》《江苏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