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史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史论

1星价 ¥33.6 (7.0折)
2星价¥33.6 定价¥4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12346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41
  • 出版时间:2013-09-01
  • 条形码:9787010123462 ; 978-7-01-012346-2

本书特色

张华编著的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史论》根据大量的原始书籍、报刊资料,参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和政治社会背景,对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新哲学大众化运动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进程进行了详实的梳理和评论。所谓新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间的代称。所谓新哲学大众化运动,是指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中共中央文委直接领导下,以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为组织机构,社联成员艾思奇、沈志远等作为核心骨干力量,带动一系列进步知识分子发起并推动的一场以大众化、通俗化为特征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思想运动。这一时期产生了《大众哲学》、《通俗哲学辩证法讲话》等一批至今仍影响巨大的大众哲学作品。

内容简介

书稿根据大量的原始书籍、报刊资料,参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和政治社会背景,对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新哲学大众化运动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进程进行了详实的梳理和评论。所谓新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间的代称。所谓新哲学大众化运动,是指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中共中央文委直接领导下,以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为组织机构,社联成员艾思奇、沈志远等作为核心骨干力量,带动一系列进步知识分子发起并推动的一场以大众化、通俗化为特征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思想运动。这一时期产生了《大众哲学》、《通俗哲学辩证法讲话》等一批至今仍影响巨大的大众哲学作品。书稿正是对这一运动的研究。书稿除序言外,分为八章,**章“导论”,回顾了国内外的研究;第二章“正名”,辨析了已有的术语,第三章“历史背景”,从社会历史角度分析新哲学大众化运动兴起的外因;第四章“思想渊源”,从哲学史和思想史角度分析了运动兴起的内因。第五至七章详细解析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作品和特征。第八章“结论”,总结了经验教训,阐发了这场运动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目录

自序 前言 导论 **章 新哲学大众化概念界定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背景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思想渊源 第四章 **个高潮:社联时期 第五章 第二个高潮:抗战中 第六章 第三个高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张华编著的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史论》根据大量的原始书籍、报刊资料,参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和政治社会背景,对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新哲学大众化运动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进程进行了详实的梳理和评论。所谓新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间的代称。所谓新哲学大众化运动,是指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中共中央文委直接领导下,以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为组织机构,社联成员艾思奇、沈志远等作为核心骨干力量,带动一系列进步知识分子发起并推动的一场以大众化、通俗化为特征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思想运动。这一时期产生了《大众哲学》、《通俗哲学辩证法讲话》等一批至今仍影响巨大的大众哲学作品。

作者简介

张华,女,1976年生,扬州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及西方哲学研究。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城市空间正义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任务项目“胡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思想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其中《马克思主义从冲突到和谐的转化机制》为《新华文摘》摘编,《符号入场问题及其哲学意义》、《认识论的框架问题》、《心寓于身论的发展历程》等为《中国哲学年鉴》摘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