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中国分体文学学史-散文学卷(上.下)

一部分别论述中国各体文学学演变与特色的多卷本专著。

1星价 ¥42.6 (4.3折)
2星价¥42.6 定价¥99.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2条)
箫声书***(二星用户)

正版新书,包装完好无损,快递迅速到家,非常满意中图网

2024-10-26 15:32:47
0 0
ztw***(三星用户)

读了导论,感觉条理清晰,适合我这样对散文理论一无所知的人

2024-07-08 15:15:34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405940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704
  • 出版时间:2013-08-01
  • 条形码:9787544059404 ; 978-7-5440-5940-4

本书特色

16开平装,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作者罗书华,江西泰和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部分别论述中国各体文学学演变与特色的多卷本专著,是中国散文学史的研究基础,对于其他各文体学和文体学史的研究也有启发意义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中长期课题

《中国分体文学学史(散文学卷)》全2册,在前人所论“散文学”基础之上,对散文学及其内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思考,指出:散文学是各体文学学的一个分支,它以散文及其批评作品、作者以及事件为直接对象,以散文及其研究、批评、思想、观念的存在状态、历史接受、体用认识、体式发展、法则探索、发展与影响几个方面为基本内容,而以散文精神、观念和思想作为核心任务和目标。这是中国散文学史的研究基础,它对于其他各文体学和文体学史的研究也有启发意义。

内容简介

《中国分体文学学史(散文学卷)(套装上下册)》是一部分别论述中国各体文学学演变与特色的多卷本专著。作为**部分体文学学史,《中国分体文学学史(散文学卷)(套装上下册)》在文学研究史上具有明显的开创性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分体文学学史(散文学卷)(套装上下册)》主要从“学”与“术”两个角度切入,对中国古代认知文学、研究文学的历史作一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中国分体文学学史(散文学卷)(套装上下册)》自成体系,保持一定的个性,同时注意与其他各文体相呼应,以求坚实地确立“中国文学学史”学科,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的理解,更准确地把握中华民族的文学精神,促进当代科学的文学理论体系的建设。

目录

前言
绪论:散文与散文学
**节 散文的概念
第二节 散文的实际
第三节 散文的质性
第四节 散文的边界
第五节 散文学的内涵

**章 孔子:文学未分时期的散文学
**节 文的大纛
第二节 编经纂史
第三节 授徒传弟子
第四节 行在文先

第二章 司马迁:文学欲分时期的散文学
**节 文章重于生命
第二节 实录的确立
第三节 由事到人
第四节 自我的投入
第五节 汉语文典范

第三章 萧统:文笔之分中的散文学
**节 各家的理解
第二节 沉思翰藻之外
第三节 娱悦的追求
第四节 时代的合谋

第四章 刘勰:文笔统观中的散文学
**节 弹性散文观的确立
第二节 接近肌体的散文学
第三节 儒家文学理论的成形
第四节 名史选论的方法
第五节 圆融不执的精神
第六节 博大的体系

第五章 刘知畿:文史有别的散文学
**节 史论与文论
第二节 区分文史
第三节 言语与真实
第四节 简要为主
第五节 崇古与履新

第六章 韩柳:新古文的兴起
**节 “古文”的兴起
第二节 新的道理
第三节 道回归文
第四节 气情的加入
第五节 文体的创造

第七章 欧阳修:散文学史的中点
**节 以韩愈为起点
第二节 真正的文士
第三节 文与道俱
第四节 道充言至
第五节 六一风神
第六节 散文学史的中点

第八章 苏轼:文艺散文学的倾斜
**节 应物与寓物
第二节 文艺的倾斜
第三节 无意与无思
第四节 新型的文人

第九章 吕祖谦:从文道到意法
**节 标准的树立
第二节 评点的范本
第三节 意的确立
第四节 法的揭示
第五节 力的感悟
附:楼昉、真德秀和谢枋得

第十章 朱熹:理学立场的散文学
**节 道的延伸与集成
第二节 文道关系的新理解
第三节 从本体论到创作接受论

第十一章 宋濂:明代散文学的开端
**节 儒者的立场
第二节 文人的根基
第三节 文道的中和
第四节 恰当的开端

第十二章 李何七子:道理的动摇
**节 李何七子复古说
第二节 作为反对力量的七子
第三节 李何七子文论的内核
第四节 意义和局限

第十三章 归唐王茅:文统的承继与挪移
**节 从秦汉到唐宋
第二节 道:从神圣到庸常
第三节 从法度到本色
第四节 文统的完成
第五节 文格的位移

第十四章 三袁:性灵的突出
**节 复古的反动
第二节 格套与性灵
第三节 山水散文的推进

第十五章 方苞:文道模式的转换
**节 “义法”说的提出
第二节 “义法”名目辨析
第三节 “义”:道的转换
第四节 “法”:文的深入
第五节 “义法”:重心的偏移
第六节 “雅洁”:“义法”的审美延伸
第七节 “义法”说的局限

第十六章 刘大槐:走向审美之境
**节 文道重心的偏移
第二节 从法到神气音节
第三节 多元的审美追求
第四节 鲜明的自我印记

第十七章 姚鼐:古典散文学的完成
**节 神气音节的延伸
第二节 义理与考据的加入
第三节 阴阳刚柔:审美模型的建构
第四节 《古文辞类纂》及其意义

第十八章 梁启超:道外之道文外文
**节 文界风云的背景
第二节 新文体的兴起
第三节 在道与义之外
第四节 新文体大手笔
第五节 在散文学的轨辙上

第十九章 林纾:传统散文学的绝晌
**节 *后的守夜人
第二节 道理与情性
第三节 意境、情韵与神味
第四节 洋稗的力量
参考与引用书目
本书抽发论文简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作者简介

罗书华,江西泰和人,住无争楼,居默墨斋。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江西师范大学(1981-1985)、南京师范大学(1988-1991)、北京师范大学(1995-1998)、复旦大学(1998-2000)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教学与研究重心是:红楼梦、名家名著与文明,中国比较文体学、中国传统文化、互联时代的学术与教育。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