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郁风艺术评传
读者评分
2分

郁风艺术评传

“她与她的同辈们在有形和无形的战场上冲杀拼搏,书写了中国美术事业的历史。在今天看来,仍有无尽的回味和隽永的教益。”本书既适合于专业学者进行学术研究,也适合从事艺术专业的学生阅读和欣赏。

1星价 ¥49.0 (7.2折)
2星价¥49.0 定价¥68.0
商品评论(1条)
ztw***(三星用户)

这个人的传记吧,随便选的一本。

2022-01-03 16:12:26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7021193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11
  • 出版时间:2014-05-01
  • 条形码:9787517021193 ; 978-7-5170-2119-3

本书特色

郁风是一位传奇的女性,因为出生在一个顶着文化光环的家庭,因为早年即形成的开朗而鲜明的个性,因为多年穿行在变革中而践履种种具有“名士”风格的所为,因为在一次次跌宕里被艺术牵引与羁绊的经历,因为多番辗转却终究不能为苦难所磨去的性情,因为她的命运比大多数人更起伏。当我们开始讨论郁风,不仅仅将她视作一个画家,可以称她为“艺术人”:一个气质独特的女人,是涉猎广泛的创作者,也是能前瞻亦有一定深度的理论建设者兼艺术批评人。李万万编著的《郁风艺术评传》细密地梳理了她生命巾与艺术密切相关的点点滴滴,凸显出郁风先生在文艺领域的成就,折射了那一代文化人共同的心灵之光芒。 《郁风艺术评传》把郁风先生自富春江畔的郁家人开始的所有经历串联起来,让人们看到了她的一个完整的生命旅程,前后十一章的结构*后“停驻在春天里”。掩卷沉思,郁风先生的风度、爱心、艺术还在眼前,过去的所有接触,如在昨天。——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 画人难,写人亦难,写好、写活一个人更难。正是基于此,传记文学的创作才难于掌控。写人物评传,不仅要有才情,有感情,更要有对传主生平深入细致的了解,要有独到的分析和见地,有严谨的把控能力和审慎态度。传记,不仅要对传主负责,更要对那段历史负责,固而,真实是传记文学的生命。摆在我面前的《郁风艺术评传》让我领略了以上,并感受到了一位活的真实的郁风,同时,也让我认识了一位颇具前景的传记作家。郁风的一生无疑是丰富多彩的,与她分享其一生痛苦欢乐的当然是她相濡以沫、相伴一生的丈夫黄苗子。在《郁风艺术评传》付梓时,写下如上,目的不是评论这部作品,而是导引读者与我一同去感受郁风这位不寻常的女性。——《传记文学》杂志社长、主编,赵春强

内容简介

《中国美术馆文化名人系列丛书:郁风艺术评传》叙述了郁风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的足迹,把她自富春江畔的郁家人开始的所有经历串联起来,让人们看到了她的一个完整的生命旅程。书中的作品不仅记录了郁风为艺术呕心沥血的情怀,更记录了时代的风风雨雨。  她与她的同辈们在有形和无形的战场上冲杀拼搏,书写了中国美术事业的历史。在今天看来,仍有无尽的回味和隽永的教益。  《中国美术馆文化名人系列丛书:郁风艺术评传》既适合于专业学者进行学术研究,也适合从事艺术专业的学生阅读和欣赏。

目录

序一
序二
上篇
**章 成为“郁风”
一、郁风的传奇与来自富春江畔的郁家人
二、父亲的富阳和郁风的艺术
三、三叔的文学和郁风的个性
四、系统学习艺术和尝试社会实践
五、精进绘画专业井汇入革命洪流
第二章 艺术与革命事业逐渐铺开
一、正式投身左翼文化事业之初
二、在绘画领域的拓展
三、在演出活动和游行队伍里大放光彩
四、从此多年栖身新闻界
五、美术编辑兼文学新秀
六、战地宣传的艺术骁将
七、与漫画界的不解之缘
第三章 以文艺之力坚守出版阵地
一、从“学士台”开始新的“耕耘”
二、对《耕耘》杂志版面设计和设计理念的贡献
三、由《耕耘》反映出的文艺理论修养
四、情谊——在《耕耘》工作的温暖体验
五、操守——辞去在《星岛日报》画刊的职务
六、坚特——为《华商报》供稿、编画刊
第四章 结束艺术的流浪,走进婚姻的殿堂
一、回归——在桂林的绘画与展览活动
二、隐蔽与流浪——写生、剧团和“二流堂”
三、结婚一倾心作画与接受黄苗子
四、为人母——扩大新闻工作及艺术活动的视野
第五章 对新闻出版界的贡献及与美术界的互动
一、对上海新闻出版界的贡献
二、珍重南京《新民报》和社内同仁
三、与上海、南京两地美术界的互动
四、回此京之前的香港之行

下篇
第六章 事业的新起点与此京的“二流堂”
一、透着喜悦之情的通讯与速写
二、“中国美协”的学术型女策展人
三、从舞台到日常的新装设计
四、栖凤楼67号小院再起“二流堂”
五、因艺术而建立的情谊
六、不愿告别出版事业
第七章 初遭政治冲击与“挂画人”的成就
一、“二流堂”的流散与芳嘉园之温馨
二、在分离之苦中度过,艮难而繁忙的两年
三、在短暂平静中迎接事业上的新挑战
四、“拄画人”事业的**座高峰
第八章 与艺术相离的十年浩劫
一、“文化大革命”前的*后一个展览
二、成为“妖风毒苗”与被剥夺的收藏
三、被“造反派”关押的一年半
四、七年铁窗,苦中作乐
第九章 归回正轨与拥抱艺术青春
一、出狱后的心理过渡期
二、重归画家之路与“挂画人”事业的继续
三、开始忙碌的二线生活与惜别亲友
四、赴法送展与整理潘玉良的遗作
五、为正义与艺术而直言
六、呼吁中国美术界的创新
七、从策展向参展过渡
八、从香港、此京到澳大利亚
第十章 旅澳十午攀上艺术巅峰
一、写信、作画、办展与绕了大半个地球
二、一枇佳作与一本新书
三、中澳两国,南此四地盛大巡展
四、布里斯班生活的尾声
第十一章 回到此京,停驻在春天里
一、人生迟暮,艺术升华
二、乐观走向彼岸的“郁三刀”
三、在低调中华丽“谢幕”——“白头偕老之歌”
四、余音袅袅,绕梁不绝
郁风艺术午表
读后絮语
展开全部

节选

一、正式投身左翼文化事业之初从南京回到上海,郁风和家人的距离近了,和左翼活动的距离也近了,然而亲人的爱护和工作的需要却起了冲突。理想主义的郁风迫切地想要帮助被压迫的阶级;作为一个19岁的热血青年,她也渴望到社会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她选择了暂时违背父母的爱女之心,投身到左翼文化人士联合推动的革命宣教工作当中。
  郁风于1935年秋回到上海之后,并没有把走自己的艺术道路设定为生活重心,而是投身到为大众服务、推动左翼文化运动的社会工作中。她是从这一年开始正式参加革命工作的。首先,经由在南京认识的中共地下党员王昆仑介绍,她与中共上海文委的一位负责人曹亮建立了联系。曹亮的公开身份是某教会学校的教务长,其妻梁淑德则是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的组织者之一。然后,在曹亮的授意与安排之下,郁风于当年10月参与创建了表面上与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有关的“青年妇女俱乐部”。俱乐部的活动地点在上海吕班路(今重庆南路)靠环龙路(今南昌路)拐角的一家洗染店楼上。在一般人眼里,该组织是一个公开的救亡团体,是上海妇女救国会的组成部分,宣传抗日、主张妇女解放。但这个俱乐部其实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的外围组织,郁风、吴佩兰、陈波儿、熊狱兰等创办者的对外身份是各界妇女代表,实际上都是与共产党有直接联系的人,夏衍、艾思奇、于伶、陈鲤庭等左翼文化人士为她们办过讲座;而俱乐部的会员则从文化、教育界逐渐发展到工厂里,创办者们不断地努力在暗中向女性劳工宣传阶级斗争。
  *初有半年左右的时间,郁风的核心工作是每日下午前往位于浦东的“新亚学艺传习所”艺术夜校。
  作分文不取的义务教师,甚至跨越黄浦江往返于上海和浦东之间的路费都要自掏腰包。这所夜校是以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劳工部的名义创办的,但是由于左翼文化界人士的渗透,工人们在课堂上不仅识字读书,还学唱革命歌曲,获悉时事变化,了解阶级和阶级斗争等概念。这个夜校的工人学生早在郁风去任教以前,就已形成了较有规模的党团力量。自1933年起,工人们的蓝衣剧社组织“青浦剧社”就开始了演剧活动。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左翼文化组织“剧联”功不可没。郁风后来也加入到陈波儿、蓝苹、万籁天、徐韬等人教课、排戏的活动当中。
  俱乐部和夜校的事情已经占据了郁风不少时间,但是她仍然精力充沛地从事其他美术类兼职工作,并且在工作中进一步充实自我。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她从1935年10月开始为美国共产党员格兰姆夫妇主持的英文半月刊《中国之声》担任特约插图撰稿。一直到次年12月,她坚持给专门报道中国革命形势和新文艺进步团体动态的内容配插图、画漫画。郁风在此类小型时事性美术作品的创作中锻炼了以绘画为革命宣传服务的能力。那些小型创作里不乏重要作品,比如1936年,以笔名“大风”向美国发出的**幅鲁迅画像。郁风的努力为杂志增加了可视性,令国外的革命者更生动地了解到中国的革命动态。在此一工作中,她的另一项收获在于语言和修养方面。因为与格兰姆夫妇进行配合,郁风的英文水平也大有长进,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加深。由于达到了能够阅读英文版《资本论》的程度,她对马列主义理论的著作涉猎更多,体会也超越了以往的层次。
  郁风忙于组建青年妇女俱乐部,做各类兼职工作,又要去夜校讲课,还不时地参加演出,经常早出晚归。这令她的父母非常担心。她不能将每日的工作尽数讲给家人听,而父亲又对其活动有所耳闻,出于安全考虑,他的反对之意一度十分强烈,于是父女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为了不影响工作,郁风顾不得许多,搬出了家门,也不花家里的钱。自己一时问没有了生活来源,还要和同志们一起为俱乐部筹措活动经费,郁风便开始寻找各种能取得报酬的工作。凭借绘画特长,她比较方便地找到了美术教师的工作,先是在上海美专附中,后来又去了上海培成女中。上海美专还为她提供了半年多的住处,直至与家人关系缓和,她才搬回家住。
  ……

作者简介

李万万,1982年生于河南省济源市。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同时进入中国美术馆学术部工作。2011年调入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策划与管理中心。现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展览策划、艺术博物馆学研究。在中央美术学院为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讲授美术博物馆学等相关课程。曾获中央美术学院优秀毕业创作奖、南开大学“王玉哲文博基金”*高奖、“北京市文联第六届文艺评论二等奖”等。编辑出版著作1O余种,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作为核心成员,参与2005年度国家重点课题“20世纪中国美术作品的国家收藏研究”、2010年北京市文联重大项目“新中国北京美术60年研究”(副主编)、2012年“国家博物馆百年展览研究”等。作为执行策展人,曾负责策划“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国际艺术作品展”(2005年)、“中国美术馆国际设计邀请展”(2006年)、“白头偕老之歌――黄苗子、郁风艺术展”(2007年)、“周恩来与中国美术”专题展(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作品展”(2008年)、“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60年”(2009年)、文化部“欧罗巴利亚艺术节”重要项目“Shanghai Modern”(2009年,比利时)、“光辉历程?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2011年)、“中国雕塑百年”(2012年)等国家级重要展览项目。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