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读者评分
5分

包邮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1星价 ¥21.3 (4.7折)
2星价¥21.3 定价¥4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条)
ztw***(三星用户)

很好,谢谢中图网,价格比较优惠,送货速度快!图书内容经典,值得收藏!

2023-04-09 13:00:35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346453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72
  • 出版时间:2015-01-01
  • 条形码:9787533464530 ; 978-7-5334-6453-0

本书特色

《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是当代中国比较文学主要奠基人乐黛云先生的代表作。该书主要就三方面展开讨论:1.阐明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主张与学术追求,为中国比较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石;2.评析了鲁迅、茅盾等中国新文学创立者对西方十九世纪末以尼采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思潮的吸纳、融汇与改造,揭示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被遮蔽的重要一页;3.作为本书的重点,作者选取鲁迅、茅盾等现代文学巨匠的经典小说作为分析对象,参照精神分析、接受美学、诠释学、叙述学、新批评等西方理论进行具体的文本评价、鉴赏,读出了新意和深度,是以西方文论解读中国文学的成功范例。

内容简介

集结经典 讲述一个学科成长的历程 真正的书写者,一生也许只为一部书而存在,那是他或她的经典。 那部书将铭刻书写者独有的精神姿态,襟怀、学养、持守与求索,那是他或她与此在与永恒的对话。 本着这样的初衷,我们开始搜求中国比较文学界硕儒时彦们的“那部书”。而这里奉献的就是我们**次的收获。十一位学人,十一部心血结晶,涵盖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中日古代文学、英国文学与中国文化、俄罗斯文学及其文化、中西比较诗学、女性主义诗学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研究、西方神学诠释学、儒家经典与诠释学、翻译研究等领域,折射出一个学科三十年的恢弘历程。 时光永是流逝,我们将与真正的书写者一同寻觅天壤间的那部大书。

目录

目录 序一(季羡林) 序二(王瑶)   中国比较文学的现状与前景 比较文学的名与实 比较文学发展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比较文学研究的几个方面 中国文学史教学与比较文学原则 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国外 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   五四以前的鲁迅思想 论《伤逝》的思想和艺术 鲁迅属于全世界 茅盾早期思想研究 茅盾的现实主义理论和艺术创新 《蚀》和《子夜》的比较分析 二十年代青年知识分子心态的探索 漫谈茅盾的抒情散文 《雷雨》中的人物性格   小说世界的外延研究 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决定着表达方式的深层结构 潜意识及其升华 作品的框架与意象的发掘 事序结构和叙事结构 “推末以至本”和“探本以穷末”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尼采*后死于疯狂,他的著作中到处都是缺乏逻辑论证,但却深邃而独特,能够使人信服的比喻和象征;还有许多潜意识的难解的表述,也不乏狂人的梦呓。他的学说丰富而纷乱,充满着复杂的矛盾,也包含着不少有价值的东西。早在三十多年前,艾思奇同志就曾指出“尼采的理想主义曾是对于没落时代寄生的资产阶级、庸俗腐化的物质主义的暴露”,尼采的极端个人主义也“曾是对那假多数的名义来操纵社会生活的资产阶级的虚伪民主的抗议”。这些有价值的东西正是尼采在“五四”前后的中国产生很大影响的根据。  尼采*初是作为文学家被介绍到中国的。他在中国文艺界的影响远比在哲学界深广而早。一九○四年王国维*初介绍尼采时,首先强调了他的“以旷世之文才鼓吹其学说”,指出尼采学说的目的是要“破坏旧文化而创造新文化”,为“弛其负担”(指旧传统负担)而“图一切价值之颠覆”,并“肆其叛逆而不惮”,赞扬他“以极强烈之意志而辅以极伟大之知力”,“其高掌远□于精神界,固秦皇汉武之所北面而成吉思汗拿破仑之所望而却步者也”。稍后,鲁迅在他写于日本的几篇文章中多次称道尼采是“个人主义之至雄杰者”,是“思虑学术志行”都“博大渊邃,勇猛坚贞,纵忤时人不惧”的“才士”。一九一五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辞《敬告青年》的**条中就引用了尼采关于奴隶道德和贵族道德的论述,以为反抗封建统治的武器,强调指出:“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称颂功德,奴隶之文章也,拜爵赐第,奴隶之光荣也,丰碑高墓,奴隶之纪念物也。”因为这一切都是“是非荣辱,听命他人,不以自身为本位,个人独立平等之人格消灭无存,其一切善恶行为势不能诉之自身意志而课以功过,谓之奴隶”。  ……

相关资料

我考虑到她(乐黛云)这一部书很有用处,很有水平,而且很及时。杜甫的诗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我很想把这一部书比为“当春乃发生”的及时好雨。 ——季羡林 乐黛云同志的治学道路显然有与她个人的知识面宽广和具有开拓精神等素质有关,但它却能给人以普遍性的启发,特别是在当前各种新科学、新方法纷至沓来的时候。因此我愿意将本书推荐给爱好和研究比较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读者。 ——王瑶

作者简介

乐黛云: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中、法合办《跨文化对话》集刊主编。一九九〇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著有《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跨文化之桥》《中国知识分子的形与神》《跟踪比较文学学科的复兴》等,主编有《世界诗学大辞典》(主编之一)、《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十四卷)、《中学西渐丛书》(八卷)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