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语.语境.文本-中国现代诗学探微

包邮话语.语境.文本-中国现代诗学探微

¥25.9 (4.5折) ?
1星价 ¥25.9
2星价¥25.9 定价¥5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6032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67
  • 出版时间:2015-04-01
  • 条形码:9787516160329 ; 978-7-5161-6032-9

本书特色

本书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内篇为入乎其内的现代诗歌文本内部研究,主要讨论现代诗歌作为诗歌*为基本的几个问题:比如诗歌的行列形式、诗歌语言的运行特点及规律、诗歌艺术是否成立的判断标准与是否优秀的判断尺度、诗味何在又何出、“诗到语言为止”这一命题其合理性何在以及诗歌中的悬念等。外篇为出乎其外的现代诗歌的时空处境研究,主要讨论现代诗歌经历了长达百年的重重磨难后仍然面临的以下困惑:我们与诗歌之间本来就存在着一种“古老的敌意”,而现在,又“与时俱进”地平添了许多的现代性冲突,如何面对这样的冲突?影像时代喧然到来,传统艺术备受冲击,诗歌艺术如何于此视听轰炸的时代守护自己的艺术疆域?在经历了多年的探索与实验之后,中国现代诗歌在目前所谓的互文性语境下如何处理艺术的自主性与大众化方向?当代口语诗的现状如何?呈现出何种走向?杂篇为比较具体的诗人与作品的文本阐释,既有对全国性著名诗人(如于坚、伊沙、海子、赵丽华、老乡、娜夜、高凯等)的文本解读,也有对作者所在的甘肃省本土优秀诗人如王元中、李继宗、李王强诗歌作品的个案分析。全书立足于认真的文本释读,纵论现代诗歌的艰难历程,直面现代诗歌的当下处境,思考现代诗歌的未来走向,同时坦陈对当下著名诗人以及活跃诗人的独立诗见,论题多元,文笔清通,不乏新颖见解,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现代诗学专著。

内容简介

本书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内篇为入乎其内的现代诗歌文本内部研究,主要讨论现代诗歌作为诗歌*为基本的几个问题:比如诗歌的行列形式、诗歌语言的运行特点及规律、诗歌艺术是否成立的判断标准与是否优秀的判断尺度、诗味何在又何出、“诗到语言为止”这一命题其合理性何在以及诗歌中的悬念等。外篇为出乎其外的现代诗歌的时空处境研究,主要讨论现代诗歌经历了长达百年的重重磨难后仍然面临的以下困惑:我们与诗歌之间本来就存在着一种“古老的敌意”,而现在,又“与时俱进”地平添了许多的现代性冲突,如何面对这样的冲突?影像时代喧然到来,传统艺术备受冲击,诗歌艺术如何于此视听轰炸的时代守护自己的艺术疆域?在经历了多年的探索与实验之后,中国现代诗歌在目前所谓的互文性语境下如何处理艺术的自主性与大众化方向?当代口语诗的现状如何?呈现出何种走向?杂篇为比较具体的诗人与作品的文本阐释,既有对全国性著名诗人(如于坚、伊沙、海子、赵丽华、老乡、娜夜、高凯等)的文本解读,也有对作者所在的甘肃省本土优秀诗人如王元中、李继宗、李王强诗歌作品的个案分析。全书立足于认真的文本释读,纵论现代诗歌的艰难历程,直面现代诗歌的当下处境,思考现代诗歌的未来走向,同时坦陈对当下著名诗人以及活跃诗人的独立诗见,论题多元,文笔清通,不乏新颖见解,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现代诗学专著。

目录


内篇  现代诗歌的话语方式
  **章  诗意模块的生成——现代诗歌的行列摆布
    一  耳朵里的诗行:现代诗歌诉诸听觉的时间单位
    二  眼睛里的诗行:现代诗歌诉诸视觉的空间单位
    三  心目中的诗行:现代诗歌诉诸理解的意义单位
    四  余论:现代诗歌的行中留空与行间分节
  第二章  道法自然的原则——现代诗歌的语言流变
    一  诗歌语言的前行方式之一:弧线型光滑流动
    二  诗歌语言的弧线型光滑流动形成诗歌语言的顺其自然之美
    三  诗歌语言的前行方式之二:弧线型光滑流动基础上的折线型顿挫跳跃
    四  诗歌语言的折线型顿挫跳动形成诗歌语言的残缺断裂之美
  第三章  诗的标准与尺度——现代诗歌的艺术判断
    一  表现性命名:诗歌成立的标准
    二  戴着镣铐跳舞:好诗的三个尺度
    三  与写作本身无关:经典之所以是经典
  第四章  意象和语感之间——现代诗歌的诗学意味
    一  关于诗味,传统的“五味”说
    二  关于诗味,“语言”说、“意象”说与“意境”说
    三  关于诗味,“第三代”诗人的“语感”说
  第五章  为了满足的延宕——现代诗歌的悬念设置
    一  诗歌意在言外的语言追求,体现着悬念的本质:悬而待解
    二  诗歌言此意彼的语言多解,体现着悬念的本质:悬而难解
    三  诗歌藏而不露的语言风格,体现着悬念的本质:悬而不解
  第六章  诗到语言为何止——现代诗歌的文本使命
    一  “诗到语言为止”,“止”的语意能指一:停止终止
    二  “诗到语言为止”,“止”的语意能指二:高山仰止
    三  “诗到语言为止”,“止”的语意能指三:适可而止

外篇    现代诗歌的时空语境
  第七章  外患内忧与金钱诱惑——现代诗歌的三大险境
    一  当年的卫国战争与民族内战内忧外患的考验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精神狂欢与十年浩劫的心灵重创之考验
    三  1989年以后铺天盖地的物质崇尚与金钱追求的考验
  第八章  面对古老的敌意——现代诗歌与现代人的必然冲突
    一  现代诗歌作品指向的多重性与现代读者阅读取向的单一性之冲突
    二  现代诗歌日趋强烈的创造欲和现代读者日趋世俗的审美惰性之冲突/t/
    三  现代诗歌诗美的意境追求与现代读者求真求知的文化追求之冲突
  第九章  更为隐蔽的暴力——现代诗歌的语言错觉
    一  比语言的内容暴力更为隐蔽的语言的形式暴力
    二  现代诗歌创作中语言暴力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三  诗人无权对语言行使任何暴力
  第十章  值此读图的时代——现代诗歌的诗画关系
    一  影像时代,文字语言的诗歌艺术面临着视听语言的影像艺术之挑战
    二  影像时代,诗歌对音乐性的放弃早已悄然展开
    三  影像时代,需要重新审视诗歌与绘画“诗画本一律”的关系
    四  影像时代,诗歌需放弃“诗中有画”的美学观
  第十一章  公共性与自主性——现代诗歌的大众方向
    一  中国现代新诗:多年来失衡的公共性与自主性
    二  中国现代新诗:对公共性的诸多误读
    三  中国现代新诗:不能一味地追求大众性
  第十二章  回归生命的真朴——现代诗歌的口语美学
    一  韩东等所谓“朴素抒情”与中国当代口语诗歌归真返朴之艺术动向
    二  中国当代口语诗歌归真返朴之艺术动向的主要表现
    三  中国当代口语诗歌与“《三百篇》以来的自然趋势”
  第十三章  睁开互文性之眼——现代诗歌的互文写作
    一  现代结构主义文本理论中的互文性概念
    二  中国现当代诗歌中的互文性现象
    三  中国现当代诗歌互文性写作的特点
    四  中国现当代诗歌互文语境中的独创性
    五    于坚的“拒绝隐喻”拒绝的是一种消极的互文性诗写杂篇现代诗歌的文本阐释
  第十四章  于坚的诗——传统“赋”法的现代激活
    一  于坚诗歌的“生活流”、“口语化”与“叙列二法”
    二  于坚“拒绝隐喻”及其相关命题与“以赋为诗”
    三  于坚诗歌的冷静叙事、低调抒情与“以赋为诗”
  第十五章  伊沙的诗——给你一顶“杂文家”的乌毡帽
    一  杂文是一种精神:伊沙诗歌批判性理念的文学传达
    二  窃听并说出他人的腹语:伊沙诗歌知识分子底色之上的愤世嫉俗
    三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伊沙诗歌自我灵魂的坦诚剖析
  第十六章  海子的诗——风吹落了我们头上的草帽
    一  海子诗歌的基本定位
    二  海子诗歌的三大意象:太阳、麦子、死亡
    三  海子之死与诗歌的意义
  第十七章  赵丽华的诗——在那梨花盛开的地方
    一  2006年,赵丽华为什么被恶搞
    二  赵丽华诗歌轻松明快的口语化风格
    三  赵丽华诚实、通脱、戏谑的爱情诗写
  第十八章  娜夜的诗——自然天成而又平易质朴
    一  娜夜的诗:材料近取诸身
    二  娜夜的诗:构思自然天成
    三  娜夜的诗:语言亲切质朴
  第十九章  高凯的诗——沿着乡土的道路进入诗歌
    一  高凯诗歌:因为有“根”而鲜活
    二  高凯诗歌,因为有“心”而灵动
    三  高凯诗歌:因为有“气”而通透
  第二十章  王元中的诗——他的热烈同时映红他的脆弱
    一  王元中的诗:抒情气质及其忧伤
    二  王元中的诗:民生情怀及其言说
    三  王元中的诗:精神现场及其困倦
  第二十一章  李继宗的诗——陇右本士的关山歌者
    一  一个终结者:结束了中国人对陇右关山的过客式歌咏
    二  一座大山的胸怀渐渐敞开:从关山到黄土塬再到场院周围
    三  两大出众的诗歌能力: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与多样的艺术结构力
    四  一道鞭影闪过:语言的浅表有些轻轻的伤痕
  第二十二章  李王强的诗——让我们从汉隶中领悟诗歌的笔法
    一  在物化的基础上“飞出”:隶书的用笔与诗歌的造句
    二  “推陈出新”:隶书的“蚕头蝇腰燕尾”与诗歌的“一看二想三悟”
    三  形断而意相连:隶书的笔意连接与诗歌的语言呼应
    四  上亦难下亦难:隶书的末笔出锋与诗歌的卒章显志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薛世昌,文学创作笔名雪潇。1965年生于甘肃秦安。九三学社社员。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教授。出版有学术专著《文学创作论》(2002)、《现代诗歌创作论》(2008)、《论文学语言的来历及其使命》(2008),诗集《带肩的头像》(2003),随笔集《怅辽阔》(2004),编撰有《人文定西·自然田园卷》(2007,与丁念保合撰)、《百年新诗百篇导读》(2011,与马超合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