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散步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3367334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46
- 出版时间:2015-05-01
- 条形码:9787533673345 ; 978-7-5336-7334-5
本书特色
黄书泉编著的《独自散步》收录近十多年作者有关时代历史反思、社会现象剖析、文化教育观察、世态人生感悟、往事回顾、旅程杂记、人物素描、读书随笔之类的文字。在这些文字里,作者力求发出那些文学研究之外的又不同于流行文化的声音——一个在精神、思想世界里独自散步的知识分子的声音。 所以,对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现象、问题,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和批判,即便是在游记、书评中,作者也力图坚持与一般游客、读者所不同的文化批判立场。这种立场,近些年更是演变成一种自觉的文化追求。
内容简介
《独自散步》收集了作者十余年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和没有发表的随笔、杂感、书评等,内容分为文化反思、社会透视、人生情怀、走读天下、另类阅读五部分,主要包括:质疑“知识分子”、苍白的“话语”、拒绝遗忘“文革”——我的一次课堂经历、质疑“实话实说”等。
目录
质疑“知识分子”
苍白的“话语”
拒绝遗忘“文革”——我的一次课堂经历
质疑“实话实说”
伊拉克战争与“新闻消费”
生命的价值——2004年元旦有感
愿天下同乐——春节感言
“爱”的匮乏
“学”的贬值
文化八问
“作协”乱弹
废墟上的独白——汶川大地震随想录
从大学反观中学
让大学文学教育回归文学
大学人文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困境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二题
“末日”不会来临,病象早已丛生——写于2012年12月21日前夕
社会透视
怎一个“被”字了得
说“原”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当代愚人的“聪明”
家装札记
人们为何如此轻信
有感于“争夺名人”
法律之外的人间情怀
何谓“庸常生活”——以合肥为例
暑期杂记
解读“家庭暴力”——从“李阳殴妻”说开去
人生情怀
独自散步
一个非球迷的足球感悟
足球赛如人生
动静之间
岁末年初话“退休”
读书从60岁开始
我给外孙起名字
成长
生日纪事
我的革命时代的中学读书生活
有朋自东北来
30年前那次高考
30年前,《人民文学》发表了我的评论“处女作”
我与故乡的文学缘
与大学生谈诗
我给研究生上的**课
拜访贺敬之
他的人与文是统一的——记鲁彦周先生二三事
走近吴组缃
走读天下
在“地狱”与“天堂”之间徘徊——澳门香港行
我的奥运体验之旅
我从草原来——内蒙古之旅杂记
海南:奇妙的季节之旅
休闲亚龙湾
西安—延安行
我眼中的上海
有容乃大——一个外省人眼中的北京
彩云归何处——云南旅游杂记
皖北行
“凤凰落毛不如鸡”——致湖南凤凰县政府领导的公开信
川游杂记
走进溪口
大西北印象
感受西藏
宝岛行
东南亚的三位导游
恍如隔世——朝鲜见闻录
宁静的济州岛
俄罗斯印象
在越南过春节
在路上——旅游漫谈
另类阅读
评《情爱论》
爱情可能抵达的人性深度——读《霍乱时期的爱情》
“成长的痛苦”:通向“真我”之路——读《自我的挣扎》
做时间的主人——读《奇特的一生》
诗·哲学·宗教:三位一体的结晶——读《塞莱斯廷预言》
学会沉默——读海德格尔
回忆力的丧失——读克尔恺郭尔,
解读罗曼·罗兰——读《莫斯科日记》
被钉在思考的十字架上的人——读《大哲学家生活传记》
让哲学走进电视——读《思想家》
生活在别处——读《相约星期二》
关于幸福的读书札记
三读《伤逝》
尘埃落定说独秀——读《陈独秀风雨人生》
胡适这个人——读《胡适口述自传》
世上仍需蔡元培——读《蔡元培传》
世上已无刘文典——读《狂人刘文典》
“纯粹的学人”何以可能——读《陈寅恪的*后二十年》
在入世与出世之间——读《梁漱溟口述实录》
苏轼文化人格的现代意义——读《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
独立、求是、参与的学术人格——读《走我自己的路》
中国文学究竟缺少什么——重读《拯救与逍遥》
历史·故事·证词——读《小脚舞蹈:滇南一个乡村的缠足故事》
“享受思想的快乐”——读《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散文精品》
聆听绝唱——读《生命的留言》
作家的现实关怀与介入方式——读《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闲读杂书小札
后记
节选
《独自散步》: 质疑“知识分子”在当代中国,你随便翻阅一份学术文化类杂志,都可以读到相当数量的关于知识分子话题的文章,至于这方面的著作,也是一部部地在出版。围绕着知识分子话题,新的话语和新的学术文化热点被不断产生,各种深刻的或肤浅的、朴实的或浮华的、激情的或理性的、宏大的或细微的、学术的或抒情的关于知识分子的言说,在当代“国家/主流文化”和“大众/消费文化”两大强势文化之外,建构了与之多元共存的“精英/边缘文化”。忝列为知识分子的一员,笔者当然为知识分子能够自主地叙述自身、其话语空间的扩展而高兴。但与此同时,一个疑惑越来越困扰着我:在所有这些关于知识分子的叙事中,“知识分子”指称的对象究竟是谁?是仅仅作为叙事主体的部分知识分子,还是作为叙事客体、对象的广大知识分子?之所以产生这种疑惑,是因为我面对着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几乎所有关于知识分子话题的言说者,实际上都是通常被称作“文人”的一类人,包括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学者、大学里从事人文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和部分社会上的自由撰稿人,等等。这些人当然是知识分子,就他们所从事的活动的性质、特征、方式而言,通常被称之为“人文知识分子”。对人文知识分子来说,著书立说、谈论主义、观点,发表各种“话语”,既是其生存、职业的需要,也是其存在的方式,这其中包括不断地、反复地谈论自身,这本无可非议。现在的问题是,当他们实际上只是在言说自身时,却常常将其定义为对整个知识分子的叙述:在他们的叙述中,在知识分子的名义下,作为叙事主体的“我”已经替代了作为叙述客体的“我们”。 于是,他们关于知识分子历史和现状的种种话题,就不免令人生疑。我在读这类文章时,就常常产生这样的疑惑:这里表述的究竟只是作者自己呢,还是整个知识分子?如果说是前者,文章分明是以知识分子为特定表述对象的;如果说是后者,与我在社会生活的现实中所接触的知识分子似乎又不是一回事。譬如,在这类表述中,当代知识分子对市场经济、商品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似乎都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和敌意。 或是伤感地缅怀小农经济的田园风光,或是夸大地突出商品经济、科学技术与道德、情感、人性之间的矛盾、对立,或是偏激地宣告、预告商品经济和科技发展已经和将会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与“毁灭”……可是,同样身为知识分子的众多的科技工作者和商界人士,并不像这类表述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那样,在商品科技时代充满了失落感、彷徨困惑与焦虑无力,而是积极地参与、投入,在广阔的现代社会舞台上施展才华,实现知识分子的价值,同时为社会创造了科技和经济价值。再譬如,在这类表述中,特别是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如文化散文、随笔之类,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形象,或被描述成是冰清玉洁的、孤傲的、“众人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或被描述成迂腐的、穷酸的、可怜兮兮的,或被描述成丑陋的、堕落的、变态的……总之,当叙述者将这些对自身的言说或对某些、某类知识分子的表述,置换为对当代知识分子状况的言说时,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广大的、普通的知识分子,如工程技术人员、医生、中学教师、法官、会计师、律师、机关行政干部和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等,相差甚远。作为具体个体存在的他们,用知识分子宏大叙事中上述的诸如“崇高”“绝望”“反抗”“堕落”“后现代”等概念似乎都很难给其命名,与现实生活对照,我们更难以认同上述知识分子叙事中对知识分子形象整体的概括。 由此引发了这样的问题:当我们在言说“知识分子”时,包括不包括上述的科技知识分子和工作在各个领域的广大普通知识分子?在我看来,答案是肯定的,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常识。但现在有些常识却被秀得复杂化和混乱了。在人文领域,现在流行着一种普遍的观点:所谓“知识分子”,主要指称的不是那些拥有学历、知识、技术的人,而是指既拥有知识,更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和社会批判意识,代表着社会的良知的群体。这个观点我是赞成的,但接下来的结论却未免太武断:科技工作者和一般普通知识分子缺乏后者,所以他们不能算作是知识分子,而只有所谓“精英”的文人,即人文知识分子才是知识分子的代表,因而只有他们才具有表述知识分子的话语权。人文精神、批判意识、社会良知等,从来就不是人文知识分子的专利,凭什么断定科技工作者和广大普通知识分子就不具备这些知识分子的特性?我们又该如何解释爱因斯坦等一大批科学家的人文精神和“乡官”李昌平向国务院总理直书“三农问题”?当然,由于社会分工、职业活动的领域、特点不同,“文人”往往成为人文精神之类话题的言说者、写作者,成为知识分子的表述者,正如德国著名科学家玻恩所言:“文明社会分裂为两个集团,其中一个是由传统的人道主义思想指导的,另一个则是由科学思想指导的。”但“文人”掌握了人文精神的话语权,并不意味着只有他们才具备了作为知识分子标志的人文精神。同样地,“文人”掌握了知识分子的表述权,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代表知识分子。如前所述,他们可以表述自身,“为自我写作”;但如果他们要以知识分子代言人面目出现,承担对整个知识分子历史和现状的表述时,那么,就不仅要从作为文人知识分子的自身立场、视角去言说,更要从包括科技工作者在内的广大的、普通知识分子的立场、视角去言说。唯有如此,他们关于知识分子的言说才尽可能地达到科学、理性、真实、准确,而少一些目前充斥在这类言说中的自恋、伤感、矫情、浮华和“精英意识”。 数年前,学界曾围绕着“人文学还是不是科学?”展开过讨论,如果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我觉得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提出问题:人文知识分子是否能够代表知识分子?因为,即使我们认同讨论者所言:“人文研究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职业,而且可以作为一种天职。”(张军《人文学还是不是科学?》,《读书》1996年第4期)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的知识传统以文学性文人型著称,而不是以科学性学者型见长。它能哺育出大批文人,乃至过剩,却难培养出在质量与数量上合格够用的学者。由此养成的中国知识传统,实际上只成就了一个文人传统,而不是学者传统,至少前者要比后者强大。”(朱学勤《让人为难的罗素》,《读书》1996年第1期)正是这种传统,造就了本文所说的当代一批“文人”或“人文知识分子”以自恋式的言说来代替对整个知识分子的表述,从而使学界关于知识分子的话题,日益脱离当代中国广大普通知识分子的实际。而更令人失望的是,文坛、人文学界或“文人圈”中的某些自诩为“知识分子精英”者,其言其行恰恰违背了我们能从众多科技工作者和广大普通知识分子身上看到的那些知识分子的基本素养、情操、道德。 难怪身在人文圈中的福柯如是说:“就我个人而言,可以说从来没有遇到过任何知识分子。”我更经常想到的是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的痛切之言:“‘文人’是中世纪的残余和‘遗产’——一份很坏的遗产。我相信,再过十年八年,没有这一种知识分子。”阿门! ……
作者简介
黄书泉,安徽肥西人,一九五二年生。当过农民、工人、士兵、机关办事员、中学教师,一九八六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现为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有专著《现实的人和审美的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3)、《当代中年人人生五大危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边缘思语》(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文学批评新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文学转型与小说嬗变》(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重构百年经典——20世纪中国长篇小说阐释》(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长篇小说《大学囚徒》(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乡土皖南的书写者——吴组缃创作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等。
-
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 插图纪念版
¥15.6¥52.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7.5¥49.8 -
西南联大文学课
¥20.9¥58.0 -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八品)
¥22.6¥58.0 -
她们
¥16.8¥46.8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6.5¥55.0 -
别怕!请允许一切发生
¥17.5¥49.8 -
战争与和平(上下)
¥23.4¥78.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2¥29.8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41.5¥68.0 -
又得浮生一日闲
¥15.9¥49.8 -
这辈子 :1920-2020外婆回忆录
¥15.8¥45.0 -
山月记
¥14.8¥39.0 -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文通版)
¥13.0¥42.0 -
平平仄仄平平仄
¥24.3¥68.0 -
我生命中的那些人物
¥6.0¥20.0 -
茶,汤和好天气
¥7.6¥28.0 -
花.猫.幽默家:老舍散文经典全集
¥13.5¥45.0 -
林徽因讲建筑
¥8.7¥29.0 -
通往天竺之路
¥17.4¥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