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特色城镇化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

中国特色城镇化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

1星价 ¥23.7 (4.3折)
2星价¥23.1 定价¥5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5939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1
  • 出版时间:2015-04-01
  • 条形码:9787516159392 ; 978-7-5161-5939-2

本书特色

城镇化是一个人口、社会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发 生巨大变动的伟大历史过程,我国正处在这样一个伟 大的历史过程中,如何完成和走好这一历史过程是摆 在全国人民以及广大专家、学者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 。   城镇化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发展因素的影 响和制约,其中制度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城镇化从 本质上说,是在现实的制度选择所赋予的制度约束框 架内对人口、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经济要素进行再整 合并逐步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当相关的制度内容与城 镇化发展要求同步,亦或超之于前时,就会推动和加 速城镇化的发展,反之,则会延缓甚至阻碍城镇化的 发展。因此,对存在缺陷的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相关 制度及其内容进行创新,就成为了当前实现我国城镇 化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为避免研究中的泛泛而述,刘国新编著的《中国 特色城镇化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选择了以回顾 和考察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制度变迁为 起点,以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经验教训和制度 启示为借鉴,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为基本价值取 向,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进行分 析、研究和总结。   在分析和研究中,主要选取了土地制度、户籍制 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为研究和创新的重点。   这主要是因为,土地制度创新是实现我国城镇化和农 民市民化的基础和前提,农民只有摆脱了土地制度对 其人身自由的束缚,有了离开土地的自由裁量权和自 由选择权,才有可能向城镇地区转移,实现农民市民 化:户籍制度创新是顺利实现我国城镇化和农民市民 化的核心所在,城镇化的核心因素是人,没有人,城 镇化就无从谈起;就业制度创新是实现我国城镇化和 农民市民化的关键,农民离开了土地,进入了城镇, 能否在城镇中安定下来,关键就取决于能否在城镇中 找到维持其本人及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工作岗 位;社会保障制度创新是实现我国城镇化和农民市民 化目标的制度保障,没有适合农民市民化特点的社会 保障制度,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必然要受到阻碍。只有 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农民市民化的社会保障 制度,给其以真正的市民待遇及制度保障,才能从根 本上消除农民市民化的后顾之忧,促进城镇化健康发 展。   **章主要是阐述城镇化和制度的概念及相关理 论,以厘清这些概念在本书研究中的具体含义。并对 马克思、恩格斯在城镇化发展与制度关系问题上的主 要思想,对以往西方学者和国内学者关于中国城镇化 制度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和归纳总 结。属于基础理论部分。   第二章主要是从制度角度回顾我国所走过的城镇 化道路,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和具体制度变迁 的过程及制度绩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明确现存 制度的缺陷和不足。属于纵向分析问题部分。   第三章主要是对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制度经验 和主要经验教训进行考察和总结,以期对我国城镇化 在进一步发展中查找、弥补制度不足,推进制度创新 有所启示。属于横向考察、借鉴部分。   第四章主要是从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出发, 明确城镇化发展的未来价值取向和基本创新原则,并 以此为基础分析我国城镇化进一步发展中对土地制度 、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进行创新的 基本结构。属于创新的战略选择部分。   第五章主要是从创新的角度研究和阐述土地制度 、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如何破除 原有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壁垒,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城 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问题。属于解决问题部分。

内容简介

本书选择了以回顾和考察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制度变迁为起点,以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经验教训和制度启示为借鉴,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为基本价值取向,系统考察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

目录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及基本思路  四  本书研究的重点和不足**章  城镇化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  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和研究的限定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的限定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镇化制度变迁的思想    (一)城镇产生和发展的制度因素    (二)城乡融合的制度条件  三  西方学者关于中国城镇化制度变迁的理论    (一)城乡发展的制度变迁    (二)城镇化发展滞后的制度因素  四  国内学者关于我国城镇化制度变迁的理论    (一)关于城镇化制度供给    (二)关于城镇化制度创新    (三)关于城镇化滞后原因的制度分析    (四)关于城镇化制度变迁问题第二章  中国特色城镇化制度变迁  一  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历程    (一)1949-1978年改革开放前:城镇化曲折发展时期    (二)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化全面恢复与快速发展时期  二  中国特色城镇化制度变迁    (一)土地制度变迁    (二)户籍制度变迁    (三)就业制度变迁    (四)社会保障制度变迁  三  中国特色城镇化制度绩效评价    (一)土地制度绩效评价    (二)户籍制度绩效评价    (三)就业制度绩效评价    (四)社会保障制度绩效评价第三章  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制度经验教训与启示  一  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基本过程    (一)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发展阶段    (二)典型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过程  二  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经验教训    (一)发达国家城镇化的特点    (二)发达国家城镇化的主要经验教训  三  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启示    (一)发达国家的土地制度及启示    (二)发达国家的户籍制度及启示    (三)发达国家的就业制度及启示    (四)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启示第四章  中国特色城镇化制度创新原则与创新结构  一  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趋势    (一)从政府主导型城镇化向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转变    (二)大中小城市多元协调发展是我国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三)城镇打破原有行政区划形成城市群    (四)城市郊区化  二  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制度创新原则    (一)科学定位  以人为本    (二)循序渐进  质量并重    (三)全面协调  持续发展    (四)统筹兼顾  城乡一体  三  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制度创新结构    (一)土地制度创新    (二)户籍制度创新    (三)就业制度创新    (四)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第五章  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  一  土地制度创新    (一)明晰土地产权主体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    (二)规范土地征用行为  完善征地补偿机制    (三)建立土地流转市场  促进土地规范流转  二  户籍制度创新    (一)恢复户籍制度本来面目  合理引导人口流动    (二)剥离户籍制度附加功能  加快户籍制度立法    (三)完善户口迁移准入制度  进一步深化制度创新  三  就业制度创新    (一)完善就业促进机制  保障劳动力就业    (二)健全劳动就业市场  促进劳动力就业    (三)加强政府监督管理  规范和引导就业  四  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一)养老保障制度创新    (二)  医疗保障制度创新    (三)*低生活保障制度创新结语附录  法规条例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刘国新,男,1975年生于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汉族。曾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马克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城镇化问题研究;城乡和谐发展研究; “三农”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