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的产生.运行与模式选择

包邮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的产生.运行与模式选择

¥15.4 (3.7折) ?
1星价 ¥15.4
2星价¥15.4 定价¥42.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416103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1
  • 出版时间:2015-11-01
  • 条形码:9787514161038 ; 978-7-5141-6103-8

本书特色

当代经济政策的主流话语之一是劳动力市场改革,目的是为了能够灵活配置劳动力资源,即实现劳动力市场柔性。赵瑞美编*的《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的产生运行与模式选择》在分析和调查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的产生、表现和运行特点与绩效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模式,得出:加强对柔性就业人员的保障和提高正规就业人员的柔性,即柔性保障,应该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未来选择,并提出了改革建议和相应对策。

内容简介

当代经济政策的主流话语之一是劳动力市场改革,目的是为了能够灵活配置劳动力资源,即实现劳动力市场柔性。本研究在分析和调查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的产生、表现和运行特点与绩效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模式,得出:加强对柔性就业人员的保障和提高正规就业人员的柔性,即柔性保障,应该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未来选择,并提出了改革建议和相应对策。

目录

**章 劳动力市场柔性相关理论 **节 相关概念  一、劳动力市场的界定与分类  二、劳动力市场柔性的界定  三、劳动力市场柔性与劳动力柔性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新自由主义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三、合作主义(第三条道路)  四、政府职能理论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柔性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  二、组织特征因素  三、岗位特点因素第二章 劳动力市场柔性的相关研究 **节 劳动力市场柔性的涵义及其演化  一、涵义解析与分类  二、纵向演化  三、谁的柔性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柔性的测量  一、结果层——公司与个人视角  二、制度层——epl视角  三、实践层——政策视角 第三节 基于epl的劳动力市场柔性的国际比较  一、总体epl指数比较  二、epl分项比较 第四节 促进劳动力市场柔性化的对策  一、共同原则  二、核心要素  三、协调机制第三章 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的产生、运行与制度性障碍 **节 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的产生背景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产生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  三、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的出现与发展阶段 第二节 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的构成、表现与运行  一、劳动力市场的  二、两要素模型  三、三要素模型 第三节 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化的制度性障碍  一、户籍制度  二、社会保障制度  三、就学与购房政策第四章 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的绩效分析——实证调查 **节 调查研究与变量测量  一、研究设计  二、调查实施  三、变量的测量 第二节 信效度分析与因子分析  一、信度检验  二、因子的确定  三、绩效评价方法 第三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样本描述性分析  二、劳动力市场柔性绩效评价  三、研究结论第五章 国外劳动力市场柔性的典型模式 **节 北欧的劳动力市场柔性  一、“金三角”模型的内容  二、模型的产生和根基  三、模型的演化及其特点  四、经济危机的冲击  五、对模型的评价 第二节 德国的劳动力市场柔性  一、2005年以来良好的经济和劳动力市场表现  二、劳动力市场改革和实践  三、其他历史性因素  四、模型构成与评价 第三节 美国的劳动力市场柔性  一、基于相同环境的不同劳动力市场绩效  二、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与特点  三、美国劳动力市场柔性模型与特点  四、美国劳动力市场柔性(化)的后果 第四节 模式评价与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借鉴  一、模式评价  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特点  三、模式的应用借鉴第六章 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运行的后果、趋势与模式选择 **节 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的运行后果  一、新二元劳动力市场  二、存在违反劳动法规的用工实践  三、弱势人群是柔性就业的主体  四、产生了新的隔离和不公平现象 第二节 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的未来发展影响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  二、法制越来越健全  三、经济发展环境  四、城乡劳动力流动的某些制度性障碍被逐渐打破 第三节 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的未来运行模式选择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的未来方向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的运行方式第七章 我国劳动力市场柔性未来发展的制度性保障 **节 加大改革阻碍性制度的力度  一、户籍制度  二、社会保障制度  三、就学制度  四、购房政策 第二节 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一、加强高等职业教育  二、增加公共培训  三、加强公共就业服务  四、加强创业激励与政策保障 第三节 建立和谐的雇佣关系  一、充分重视非正规就业  二、加强企业培训及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  三、发展有效的社会对话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赵瑞美,南开大学管理学博士,美国阿肯色大学访问学者,现为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人力资源招聘和人力资源开发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