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土常识的意味-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

包邮本土常识的意味-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

¥44.5 (7.7折) ?
1星价 ¥44.5
2星价¥44.5 定价¥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126665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63
  • 出版时间:2016-02-01
  • 条形码:9787301266656 ; 978-7-301-26665-6

本书特色

《本土常识的意味: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出发对中国本土社会及母语文化的诸多事实和现象进行学术性探索的成果。作者尤其注重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象进行细致描述和深入分析,致力于"发现"本土常识的深层意味,同时也对本土常识的传承及其在现当代中国社会里的再生产过程给予了揭示。作者基于较为丰富的田野工作经验和实地调查资料而从容展开专题性论述,不断地追问着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事实与民俗现象,进而对很多被人们熟视无睹的"地方性知识"给出了独有新意的解读。本书堪称是一位生活在本土常识的"田野"之中并尝试走向"文化自觉"的本土人类学者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晶。

内容简介

《本土常识的意味: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适合人类学、民俗学师生与研究者以及对中国民俗感兴趣普通读者阅读。 

目录

上编 在生活文化中重新发现常识饺子: 民俗食品、礼仪食品与“国民食品” 陕西韩城市党家村的花馍、礼馍及蒸食往来 灯与丁: 谐音象征、仪式与隐喻 姚村: 物态象征的民俗世界中国古代神话里的“宇宙药” 端午节和“宇宙药” 人的“生/熟”分类与汉人社会的人际关系 实践的亲属关系——关于“娘家”与“婆家”的人类学研究下编 本土常识的传承与再生产从“传承”的角度理解文化遗产民间信仰与文化遗产 “村寨博物馆”: 民俗文化展示的突破与问题 器物、技术、传承与文化——方李莉博士后出站报告读后地方传统与闽南发展从政治宣传画到旅游商品——户县农民画: 一种艺术“传统”的创造与再生产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与“印象中国”汉服之“美”的建构实践与再生产 后记/鸣谢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周星,陕西省丹凤县人,民族学博士。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师,现任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交流学部教授、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ICCS)博士课程指导教授。兼任中国民俗学会顾问、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共同研究员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