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1461373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15
- 出版时间:2016-11-01
- 条形码:9787514613735 ; 978-7-5146-1373-5
本书特色
★版本完整:首先将王国维手稿本一百二十五则全部选录刊行,包括王国维亲自删定的六十四则(实为六十三则,临时补写一则)、赵万里等人调整而成的四十九则、经过两次筛选剩余的十三则,全部进行注释评析;其次选录后人增补辑佚三十八则;*后附有“王国维年谱简编”及罗振玉所书《王忠悫公遗书序》等。 ★寻根问源:文前专门介绍了王国维的生世沉浮及其所处新旧交替时代背景,对品评其词论意义重大。 ★注释清晰:将《人间词话》中提及的诗词原文及作者加以注释,帮助读者更好领会词论观点。 ★评析公允:结合词话原文,旁征博引,多方例证,尽显学者风范。部分见解角度独特,与王国维关于诗词品评“隔空对话”。
内容简介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是晚清以来极具影响的著作之一。本书针对词话内容,结合文中所提到的诗词及王国维自己的词,在吸收前人解说的基础上进行评析,力求评析公允,为读者深入了解王国维诗词理论体系提供参照。
目录
《人间词话》正式发表共六十四则。从1908 年至1909 年间,分三期连载于上海的《国粹学报》上。这是王国维亲自从稿本中删定的*精华部分,大致由五个部分组成。**则至第九则为“境界篇”;第十则至第二十则为“唐五代篇”;第二十一则至第三十七则为“北宋篇”;第三十八则至第五十则为“南宋篇”;第五十一则至第六十四则为“杂论篇”。
第二部分:人间词话删补
人间词话删补部分共四十九则。为赵万里从《人间词话》手稿本中择录四十四则,从王国维旧藏《蕙风琴趣》选录两则,以及赵万里自己的《丙寅日记》中辑录两则综合而成,共四十八则,并于1928 年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三号上。1960 年,王幼安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校订《人间词话》过程中,将非手稿本中的四则词话移出,又从稿本中择录五则,形成今天四十九则的局面。移出的四则,又归入到遗补部分。
第三部分:人间词话遗补
遗补部分为人间词话六十四则及其删稿选录四十九则之外剩余的十三则,即原来王国维手稿本共一百二十五则。王国维亲自选定六十三则,初刊时又临时补写一则(这一则为初刊六十四则中的第六十三则),共六十四则。然后赵万里等在几经删选剩下的六十二则中,又以“人间词话删稿”的名义发表四十九则。*后剩余十三则,这一部分就是对这遗留词话的简略释评。
第四部分:静安词话辑补
辑补这一部分共三十八则。主要由赵万里、王幼安、徐调孚、陈鸿祥、陈乃乾诸家从王国维其他的著述、序跋,甚至是谈话记录中辑录而成,同时里面也加入了彭玉平近年来*新辑录的若干则。这部分内容因各家辑佚而成,虽然来源不一,择录标准不同,但是对完善王国维词话理论,了解王国维思想仍有极大价值。沧海遗珠,仍可一观。
附录一 王国维年谱简编
附录二 王忠悫公遗书序
节选
《人间词话》正式发表共六十四。从1908年至1909年间,分三期连载于上海的《国粹学报》上。这是王国维亲自从稿本中删定的*精华部分,大致由五个部分组成。**则至第九则为“境界篇”;第十则至第二十则为“唐五代篇”;第二十一则至第三十七则为“北宋篇”;第三十八则至第五十则为“南宋篇”;第五十一则至第六十四则为“杂论篇”。 [一]词以境界为*上①。有境界,则自成高格②,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注释: ①境界:原指疆界,土地的界限。《诗·大雅·江汉》:“于疆于理。”后来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亦特指诗、文、画等的意境。《无量寿经》卷上:“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 ②高格:格调高迈之意。宋朝周密《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令庄宗古裁去上下阑道,拣高格者,随法书进呈,取旨拣用。依绍兴格式装褫。” 评析: 这一则开宗明义点出“境界”。王国维将“境界”作为“词”之*高标准,是词之绝妙所在,也是其词话的核心。唐代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记》中提到“境生于象外”,与王国维所说的词以“境界”为*高标准相一致,就是要达到一种“象外之境”。“境界”依于意象,而又超出意象,是经过艺术家主观把握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存在,是中国美学范畴的*本质特征之一。 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说:“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若何神秘,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悟’。”他将境界和灵感联系起来,又将境界和意象进行了分析:“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境界)主要有以下三层涵义:**,‘境界’或‘意境’,是情与景、意与象、隐与秀的交融和统一。第二,‘境界’或‘意境’,要求再现的真实性。第三,‘境界’或‘意境’,还要求文学语言能够直接引起鲜明生动的形象感。” 孙绍振《文学文本解读学》认为:“文本分析的目的主要在作品本身,只要把作品本身的奥秘说透了,对意境定义的深化有极大的好处。从逻辑方法来说,定义往往用的是归纳法,归纳的要求是周延,但不要说内涵,就是外延也是无限的,人的经验总是有限的,故归纳注定是不可能完全周延的。归纳的内涵不周延性,只有在具体分析的层次积累中逐步减少,但永远也不可能完全穷尽。正是因为这样,具体分析文本,特别是有效的具体分析,往往能增加定义的内涵,这就意味着对固有定义有所突破。” [二]有造境①,有写境②,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③,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注释: ①造境:是指一种充满情感、富于想象、妙手偶得的天造之境,偏重于主观的意志。 ②写境:是指一种观物体察、写貌显神、择物抒怀的现实之境,偏重于客观的真实。 ③自然:指社会人生与大自然之境。下同。 评析: 这一则从境界的塑造方式不同,王国维分为“造境”与“写境”。造境对应的是“理想”,写境对应的是“写实”。然而它们之间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交融的关系。因为理想之境虽多夸饰,突出主观感情,但也合乎现实人生;而现实之境的描摹虽然客观,但也是经过作者精心选取来建构的。所以,两者之间是辩证互融的关系,*终都是达到一种主客统一的妙境。 朱光潜《诗论》中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中国古诗大半是情趣富于意象。诗艺的演进可以从多方面看,如果从情趣与意象的配合看,中国古诗的演进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情趣逐渐征服意象,中间是征服的完成,后来意象蔚起,几成一种独立自足的境界,自引起一种情趣。**步是因情生景或因情生文,第二步是情景吻合,情文并茂,第三步是即景生情或因文生情。这种演进阶段自然也不可概以时代分,就大略说,汉魏以前是**步,在自然界所取之意象仅如人物故事画以山水为背景,只是一种陪衬,汉魏时代是第二步,《古诗十九首》,苏李赠答及曹氏父子兄弟的作品中意象与情趣常达到混化无迹之妙,到陶渊明手里,情景的吻合可算登峰造极,六朝是第三步,从大小谢滋情山水起,自然景物的描绘从陪衬地位抬到主要地位,如山水画在图画中自成一大宗派一样,后来便渐趋于艳丽一途了。如论情趣,中国诗*艳丽的似无过于《国风》,乃‘艳丽’二宇不加诸《国风》而加诸齐梁人作品者,正以其特好雕词饰藻,为意象而意象。” [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①,“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②,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④,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注释: ①冯延巳《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②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③陶潜《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④元好问《颖亭留别》(同李冶仁卿、张肃子敬、王元亮子正分韵得“画”字):“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评析: 从主客关系的角度出发(或者说物我关系的角度)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孤馆闭寒”皆有“我”的参与,此时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那么当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体验投射到所见之物时,此时“所见之物”已经拟人化,于是有“花不语”“杜鹃知暮”。这是“以情役物”,所传达的情感显而易见。“悠见南山”“寒波白鸟”都无“我”的出现,此时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那么这种在描写中隐去“我”,此时达到的是一种“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地,虽然隐去了“我”,但却同样传达出了“我”的心境。这是“以物载情”,情感寄托于物,犹如物即是我。 《庄子·齐物论》记载“庄周梦蝶”的故事,即“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其实是人与蝴蝶之间的双向互动。王国维所说“人与物”的关系与庄子“齐万物”的诗化哲学思想有相通之处,由此可以觇见王国维所论词话受道家思想影响。这里实际上表现的是语言的空间关系,鲁·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说:“语言借以重新组织形象的一个基本手段,就是语词之间的空间关系;而适于这个目的的基本的空间关系是线性的关系。” 顾随在其《论王静安》一文中并不赞同王国维先生的这种“有我”、“无我”的划分方法。因为“心是自我而非外在,自为有我之境,而无我之境如何能成立?盖必心转物始成诗,心转物则有我矣。”这里“心转物”始终是有“我”出现,否定“无我之境”。其实,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并不是说没有“我”,而是这个“我”被隐去了,不是实指意义上的“我”,诗词中呈现出来的画面以物为主导,故有此分。 ……
作者简介
王国维(1877—1927),中国学者。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秀才。生平著作62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一称《王国维遗书》)的有42种。以《观林堂集》极为著名。陈寅恪为其书写纪念碑铭:“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
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 插图纪念版
¥24.0¥52.0 -
她们
¥15.0¥46.8 -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八品)
¥22.6¥58.0 -
别怕!请允许一切发生
¥21.4¥49.8 -
读人生这本大书
¥7.8¥26.0 -
山月记
¥14.8¥39.0 -
这辈子 :1920-2020外婆回忆录
¥14.4¥45.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13.7¥29.8 -
又得浮生一日闲
¥15.9¥49.8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24.9¥49.8 -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文通版)
¥13.0¥42.0 -
西南联大文学课
¥32.1¥58.0 -
茶,汤和好天气
¥7.6¥28.0 -
遇见动物的时刻
¥31.9¥58.0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12.2¥28.0 -
战争与和平(上下)
¥32.8¥78.0 -
通往天竺之路
¥17.4¥58.0 -
我与地坛
¥15.4¥28.0 -
平平仄仄平平仄
¥34.7¥68.0 -
林徽因讲建筑
¥8.7¥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