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13235969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743
- 出版时间:2017-01-01
- 条形码:9787513235969 ; 978-7-5132-3596-9
内容简介
《津沽中医名家学术要略(第三辑)》亮点:①《津沽中医名家学术要略(第三辑)》名家排列以出生日期先后为序。②根据出版要求,论文收录以50篇为限,署名截至第三作者。③将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院士为《要略》**辑撰写的序言录于本辑卷首,以便读者了解《要略》编辑、出版的缘起。④《要略》辑数序列不代表诸位名家的学术地位,在此特别予以强调。
目录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论著
柳学洙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论著
曹公寿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论著
谷济生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论著
尚天裕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论著
李振华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论著
刘宝奇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论著
张丽蓉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论著
王今达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论著
王兆铭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论著
张田仁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论著
包信
名家传略
……
节选
《津沽中医名家学术要略(第三辑)》:(一)重视舌诊温病诊舌,较候脉更为重要。叶天士之《温热论》记载舌诊颇详,后贤复加以阐发。何廉臣著有看舌十法,辨舌十法,察色八法,及验舌决定生死二十则。杨老认为:“凡病在经在络,何脏何腑,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皆可于舌诊之。盖病菌侵入人体,神经系统与消化系统所受影响皆呈现于舌。至素禀之强弱虚实,又可一望而知。虽然我们不能只凭舌诊一部分而对整个疾病做出诊断,但舌对整个疾病的反应是临床有力的证据。有人诊病或遗忘诊舌,或仅诊舌苔而不问舌本,皆非也,我们不可不深究也。”杨老临床上非常重视舌诊,尤其在诊治温热病时,更加重视观察舌苔的变化,他说:“舌诊在温热病的诊断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既可辨别病邪的深浅,又可以测知津液的存亡与神经的损害,这种直观的观察,殊有宝贵的临床实用价值。”(二)温病治法杨老说:“集先贤的经验,对温病的治疗原则应该是开始用辛凉解表,继则清透气热,或苦寒直折里热,终用甘寒或配咸寒以滋阴养液,此为一定之法则也。但尚需注意,温病初期解表虽用辛凉之剂,但当避寒凝之品,恐遏邪反不宜解。叶氏透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这种孤立分化法,应当细加研究。世人一闻温热之名,即乱投寒凉,反使表邪内闭,其热更甚,越治而越病重,至死不悟。继以清透气热,即用辛寒、苦寒或者甘寒之剂以清热除烦,止渴生津,虽同是清热之功,但性质不同,各有其适应证,又不容倒置。终须滋阴养液,仍以存阴为**要义,但生地、元参用之不当,则有寒凉堵塞、湿热胶结之害,切宜斟酌尽善。”1.汗法温病邪在卫分需用汗法,所谓辛凉解肌,辛温发汗。解肌即是发汗,只是温病发汗与伤寒汗法,有所不同。伤寒是外寒重而里热轻,故必用辛温发汗,以宣阳透表;温病是里热重而外感轻,故必用辛凉解肌以救阴清热,所以在温病治法有风温禁汗、暑温禁汗、湿温禁汗等,禁汗之例甚多。杨老说:“所谓禁汗,系指用辛温燥烈之品强发其汗,而非指辛凉解肌之正汗。盖温病在发高热时消耗大量体液,既要注意大汗重劫其津液,更要防止高热皮肤干燥无汗,使大量体液劫夺于内,热毒无由排出体外,造成热淫于内的现象。所以辛凉解肌是正确的方法。”叶天士《温热论》说:“温邪则热变*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夹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夹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这是辛凉解肌的方法。以后吴鞠通根据叶氏之法,制成银翘散、桑菊饮之类,而传用于世。温热病有汗自出及体液不足、汗不得出的现象,吴鞠通在这方面作了解释说:“其有阳气有余,阴精不足,又为温热升发之气所铄,而汗自出,或不出者,必用辛凉以止其自出之汗,用甘凉甘润培养其阴精为材料,以为正汗之地。”杨老说:“这是以辛凉清里热以止其自出之燥汗,甘凉甘润以培养体液,为正汗之资源。又有急下存阴,则热退汗收,亦温病汗法中不可不知的方法。兹将温病宜汗诸证列举于下:发热恶寒、无汗、头项痛、背痛、腰痛、肩背痛、膝胫痛、周身肢节痛。”因温邪热变*速,又有温病汗不厌迟之说。杨老说:“温病汗不厌迟之说,是指禁用麻、桂、羌、防等辛温误汗之意;而辛凉解肌,皮肤潮润方是疾病顺象。亢热无汗是逆象。读者应认清其意义所在。”又说:“温热家忌麻、桂、羌、防甚是,柴、葛尚可用之,桂枝在冬月恶寒过甚时用之,麻黄诚宜忌,伤寒误汗证,大抵指此而言。”温病过程中还可能发生战汗症状。战汗系病人将汗未汗之时,先做振振战栗之状,战止发热,然后汗出,与发汗、自汗、盗汗均不相同。此系正邪互相交争的过程,因其正邪交战后汗出,故名战汗。杨老说:“战汗之发生,系因热性病毒久留不解,而水份营养损耗,欲汗不能,所以病人皮肤干枯如鳞甲,或因下后病毒将溃未溃,或因服养阴药而阴液已生,应该蒸汗驱毒,但未蒸汗,总由正气已虚,不能马上驱除毒素外出,若正邪相搏,病毒将要被驱除的时候,如施以强壮的复脉汤,因势利导,则马上战汗而毒除。身体衰弱的人,再助以人参,则自能战汗而解。体强壮者,令其安静,自能汗出神清而解。”战汗与虚脱不同,脉象是诊断上的主要之点,各家各有所论。杨老通过临床体验认为“汗出肤冷与肤冷汗出”并不是措词关系,一为邪气消退,一为邪去而正亦亡,察之不可不细。所谓“邪始终在气分流连,恰似西医所谓稽留热,而热度骤退似包括战汗透邪之症,可见中西医理相得益彰”。2.清法仲景立白虎汤为清阳明无形燥热,亦为温热门中起死回生之要方。杨老临床灵活运用,随证加减用处甚多。如:胃液枯涸者,加人参生津,名日白虎加人参汤;身中素有痹气者,加桂枝以温经通阳,名日桂枝白虎汤;胸痞身重者,加苍术以理太阴之湿;寒热往来者,加柴胡以散半表半里之邪;其他痞满证则加厚朴;血虚者则加生地;精虚者则加枸杞;有痰者则加半夏;下痢,发热苔黄者,可合白头翁汤;伏气营阴亏损,舌绛热渴者,可合犀角地黄汤;清下胃腑结热者,可用白虎合承气汤;大汗脉虚,不热不渴者,可合生脉散;倘大汗,小便短而热,舌绛苔黄者,可加生地、玄参。总之,白虎为达热出表之剂。表未解遂用石膏,有冰伏之虞,但在此种情况,仲景有大青龙汤主散表寒而兼清里热,有麻杏石甘汤主清肺热而兼散肺邪,配合之妙,开人智慧甚多。若表里俱热,而有表邪不解,又当如何?如按吴鞠通汗不出不可与之禁忌,则里热无从透达,所以俞根初有新加白虎汤足以弥补这一缺陷。新加白虎汤辛凉甘寒,清解表里三焦,主治高热烦渴,皮肤隐隐见疹,溺短赤,热甚则咳血昏狂。以石膏甘寒救液为君,外清肌腠,内清脏腑;臣以芦笋化燥金之气,透疹痦而外泄,益元通燥金之郁,利小便而不泄;佐以竹叶、桑枝通气泄热;使以荷叶、陈米,清热和胃。妙在石膏配薄荷拌研,既有分解热郁之功,又无凉遏冰伏之弊。这样,白虎汤的加减更灵活,应用更广泛矣。……
-
黄帝内经鉴赏辞典(文通版)
¥9.2¥28.0 -
舌诊图谱:观舌知健康
¥11.9¥39.8 -
小儿推拿秘旨
¥4.0¥9.0 -
直到最后一课 生与死的学习
¥26.5¥59.0 -
中医诊断全书
¥19.2¥59.0 -
勾勒姆医生
¥20.7¥59.0 -
本草纲目
¥27.4¥76.0 -
内外伤辨惑论-局方发挥
¥2.4¥5.0 -
博济医院百年1835-1935
¥26.6¥70.0 -
中医入门必背歌诀
¥15.2¥38.0 -
脉因证治
¥4.8¥13.0 -
民间针灸三百方
¥2.3¥7.0 -
外科急救常识图解
¥1.7¥4.0 -
临床常用百药精解-国医精粹口袋书系
¥13.6¥32.0 -
黄帝内经素问
¥22.5¥30.0 -
人体解剖学常用词图解(精装)
¥45.8¥158.0 -
黄帝内经
¥43.5¥68.0 -
神农本草经 本草三家合注
¥19.1¥58.0 -
针灸大成
¥29.2¥65.0 -
常见急救常识图解
¥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