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127862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56
  • 出版时间:2017-03-01
  • 条形码:9787301278628 ; 978-7-301-27862-8

本书特色

《跨文化之桥》是作者自1987年出版《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后十余年间,有关跨文化与跨学科文学研究的教学和思考的结集,包括"面向跨文化、跨学科的新时代""传统,在现代诠释中""重新解读当代文学与文化"三个部分,收录了作者四十余篇文章,涉及跨文化研究的多个方面,如文化转型与新人文精神、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中西诗学对话中的话语问题等等。

内容简介

《跨文化之桥》为乐黛云先生一部分精选的文集,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探讨比较文学、文化中的若干问题。先生的思考敏锐,行文中时常能发现她思考的闪光点,令读者受益匪浅。

目录

目录

**编面向跨文化、跨学科的新时代

迎接文化多元共存的新世纪/ 3
多元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前景/ 5

文化转型与新人文精神/ 14

互动认知:比较文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27

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 32

比较文学的国际性与民族性/ 49

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58

文化冲突及其未来
——参加突尼斯国际会议的随想/ 62

以特色和独创主动进入世界文化对话/ 67

中西诗学对话中的话语问题/ 72

朝向诗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一次汇通古今中外诗学术语概念的尝试/ 80

欧洲中心主义与诗学
——重读杨周翰先生的《欧洲中心主义论评》/ 83

中西跨文化文学研究五十年/ 88

第三世界文化的提出及其前景/ 103

古今中西的百年讨论
——西湖之滨的一次学术聚会/ 107

文学与自然科学/ 111

文学与哲学、社会科学/ 121

诗歌·绘画·音乐/ 131
跨学科研究的新成果
——评乔山的《文艺伦理学初探》/ 142

中国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成果/ 146



第二编传统,在现代诠释中

继承传统,重在创新/ 153

中国文化遗产的传递
——在西班牙“文化遗产传递”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155

世界文化对话中的中国现代保守主义
——重估《学衡》/ 159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汤用彤与《学衡》杂志/ 168

文化更新的探索者——陈寅恪/ 176

中西诗学中的镜子隐喻/ 181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一些特点/ 191

叙述模式:中国小说从传统到现代/ 197

封建末世知识分子的一个侧面
——漫谈沈复和他的《浮生六记》/ 204

无名、失语中的女性梦幻
——18世纪中国女作家陈端生和她对女性的看法/ 214

作为《红楼梦》叙述契机的石头/ 224

文化对话与世界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227

不同文化中关于月亮的传说和欣赏/ 234



第三编重新解读现当代文学与文化

关于现实主义的两场论战
——卢卡契对布莱希特与胡风对周扬/ 243

研究“现实”与研究“存在”/ 255

解构心态与当代创作/ 261

在理论的十字路口
——西方文学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 266

自由的精魂与文化之关切
——《北大校长与中国文化》序/ 271

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中国小说的一个侧面/ 277

传统文学和当代文学中的中国妇女/ 285

牺牲·殉道·叛逆
——现实和文学中的中国女性/ 289

鲁迅研究:一种世界文化现象/ 295

鲁迅的《破恶声论》及其现代性/ 299

重读鲁迅的《孤独者》/ 308

20世纪20年代知识分子心态的探索
——论茅盾的《虹》和《蚀》/ 312

茅盾在北大/ 331

真情·真思·真美
——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 336

中国的世纪末颓废
——*后一个唯美派诗人邵洵美/ 342

我与中国文化书院/ 349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乐黛云,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法合办《跨文化对话》杂志主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